就針對初二所學的內容,說說影響大氣壓強的因素和其變化規律,這2者說者給分 如果說爲什麼會這樣變化者追加10分

題目:

就針對初二所學的內容,說說影響大氣壓強的因素和其變化規律,這2者說者給分 如果說爲什麼會這樣變化者追加10分

解答:

地面上空氣的範圍極廣,常稱「大氣」.離地面200公里以上,仍有空氣存在.雖其密度很小,但如此高的大氣柱作用於地面上的壓強仍然極大.人體在大氣內毫不感覺受到氣壓的壓迫,這是因爲人體的內外部同時受到氣壓的作用且恰好都相等的緣故.德國馬德堡市市長,奧托·格里克做了馬德堡半球實驗證實了大氣壓的存在.  從地球表面延伸至高空的空氣重量,使地球表面附近的物體單位面積上所受的力稱爲「大氣壓強」.大氣壓強的測量通常以水銀氣壓計的水銀柱的高來表示.地面上標準大氣壓約等於76厘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由於測量地區等條件的影響,所測數值不同.根據液體壓強的公式P=ρgh,水銀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因此76厘米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是:  P =13.6×103千克/米3×9.8牛頓/千克×0.76米  =1.013×105牛頓/米2  =1.013×100000帕斯卡  =1amt  =76mmHg  =76托  1mmHg=101300Pa/76=1332.895Pa    1.大氣壓強  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產生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  ①大氣壓強是指地球上某個位置的空氣產生的壓強地球表面的空氣受到重力作用,由此而產生了大氣壓強.地球上面的空氣層密度不是相等的,靠近地表層的空氣密度較大,高層的空氣稀薄,密度較小.大氣壓強既然是由空氣重力產生的,高度大的地方,它上面空氣柱的高度小,密度也小,所以距離地面越高,大氣壓強越小.通常情況下,在2千米以下,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氣壓強降低1毫米水銀柱.  ②氣體和液體都具有流動性,它們的壓強有相似之處、大氣壓向各個方向都有,在同一位置各個方向的大氣壓強相等.但是由於大氣的密度不是均勻的,所以大氣壓強的計算不能應用液體壓強公式.  ③被密封在某種容器中的氣體,其壓強是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氣體分子對容器壁不斷碰撞而產生的.它的大小不是由被封閉氣體的重力所決定的.  ④大氣壓強公式:P=ρ氣gh  2.大氣壓產生的原因  地球周圍包著一層厚厚的空氣,它主要是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和氦、氖、氬等氣體混合組成的,通常把這層空氣的整體稱之爲大氣.它上疏下密地分布在地球的周圍,總厚度達1000千米,所有浸在大氣里的物體都要受到大氣作用於它的壓強,就像浸在水中的物體都要受到水的壓強一樣.  大氣壓產生的原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課本中主要提到的是:空氣受重力的作用,空氣又有流動性,因此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講得細緻一些,由於地球對空氣的吸引作用,空氣壓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體來支持它,這些支持著大氣的物體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氣壓力的作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大氣壓力,就是大氣壓強;第二,可以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分子運動論的知識將來初三會學到).因爲氣體是由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分子組成,而這些分子必然要對浸在空氣中的物體不斷地發生碰撞.每次碰撞,空氣分子都要給予物體表面一個衝擊力,大量空氣分子持續碰撞的結果就體現爲大氣對物體表面的壓力,從而形成大氣壓.若單位體積中含有的分子數越多,則相同時間內空氣分子對物體表面單位面積上碰撞的次數越多,因而產生的壓強也就越大.  利用分子運動論的觀點可以解釋:爲什麼大氣層不均勻分布,能造成大氣壓下高上低的現象.  3.托里拆利實驗  托里拆利實驗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具體數值.,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將管口堵住,然後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堵管口的手指時,管內水銀面下降一些就不再下降,這時管內外水銀面的高度差爲760mm.  管內留有760mm高水銀柱的原因正是因爲有大氣壓的存在.由液體壓強的特點可知,水銀槽內液體表面的壓強與玻璃管內760毫米水銀柱下等高處的壓強應是相等的.水銀槽液體表面的壓強爲大氣壓強,由於玻璃管內水銀柱上方是真空的,受不到大氣壓力的作用,管內的壓強只能由760mm高的水銀柱產生.因此,大氣壓強銀760毫米高水銀產生的壓強相等.  通常情況下,表示氣體壓強的常用單位有帕斯卡、托、毫米水銀柱(毫米汞柱)、厘米水銀柱(厘米汞柱)、標準大氣壓,它們的符號分別是pa、mmhg、cmhg、atm.  看動畫演示可訪問www.a-sky.com/kj/tl.swf  4.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係  這裡所說的氣體壓強並不是指大氣壓強,而是指一定質量的氣體的壓強.  由於氣體的壓強實質上是大量的做無規則運動的氣體分子與容器壁不斷碰撞而產生的,因此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氣體體積減小會使氣體分子與容器壁碰撞的次數增多而使壓強增大.  在溫度不變時,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越小,壓強越大;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5.沸點與大氣壓的關係  實驗表明,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減小,氣壓增大時增大,同種液體的沸點不是固定不變的.說水的沸點是100℃必須強調是在標準大氣壓下.  由於氣壓隨高度增加,所以水的沸點隨高度降低,例如:海拔1000米處水沸點約105℃,3千米處約97℃,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峯頂,水很難沸騰,因而在高山上燒飯要用不漏氣的高壓鍋,鍋內氣壓可以高於標準大氣壓,使水沸點高於100℃,不但飯熟得快,還可以節省燃料.  6.活塞式抽水機的工作原理  活塞式抽水機是利用活塞的移動來排出空氣,造成內外氣壓差而使水在氣壓作用下上升抽出,當活塞壓下時,進水閥門關閉而排氣閥門打開;當活塞提上時,排氣閥門關閉,進水閥門打開,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水從進水管通過進水閥門從上方的出水口流出.這樣活塞在圓筒中上下往復運動,不斷地把水抽出來.  7.離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  水泵在起動前,先往泵殼內灌滿水,排出泵殼內的空氣,使泵內中心部分壓強小於外界大氣壓強,當起動後,葉輪在電動機的帶動下高速旋轉,泵殼裡的水也隨葉輪高速旋轉,同時被甩入出水管中,這時葉輪附近的壓強減小,大氣壓使低處的水推開底閥,沿進水管泵殼,進來的水又被葉輪甩入出水管,這樣一直循環下去,就不斷把水抽到了高處.  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泵,都是利用大氣壓,把水抽上來,因爲大氣壓有一定的限度,因而抽水機抽水的高度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超過10.3米.  8. 標準大氣壓強  大氣壓強不但隨高度變化,在同一地點也不是固定不變的,通常把1.01325×10 /5(次冪)Pa的大氣壓強叫做標準大氣壓強.它相當於760mm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標準大氣壓強的值在一般計算中常取1.01×10 /5(次冪)Pa(101Pa),在粗略計算中還可以取作10 /5(次冪)Pa(100KPa).   9.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  在海拔3000m之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約減小100Pa,每上升120m大氣壓強約減小1mmHg.  [編輯本段]馬德堡半球試驗  在17世紀那個時候,德國有一個熱愛科學的市長,名叫格里克.他是個博學多才的軍人,從小就喜歡聽聽伽利略的故事;愛好讀書,愛好科學;一直讀到萊比錫大學.1621年又到耶拿大學攻讀法律;1623年,再到萊頓大學鑽研數學和力學.他讀了三所大學,知識面很廣,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什麼數理、法律、哲學工程等等,無所不知,無所不通.因此,他能在軍旅中過活;又可在政界中立足;更能在科學界發言.他是1631年入伍,在軍隊中擔任軍械工程師,工作很出色.後來,投身政界,1646年當選爲馬德堡市市長.無論在軍旅中,還是在市府內,都沒停止科學探索.  1654年,他聽到托里拆利的事兒,又聽說還有許多人不相信大氣壓;還聽到有少數人在嘲笑托里拆利;再聽說雙方爭論得很激烈,互不相讓,針鋒相對.因此,格里克雖在遠離義大利的德國,但很抱不平,義憤填膺.  他匆匆忙忙找來玻璃管子和水銀,重新做托里拆利這個實驗,斷定這個實驗是準確無誤的;再將一個密封完好的木桶中的空氣抽走,木桶就「砰!」的一聲被大氣「壓」碎了!  有一天,他和助手做成兩個半球,直徑14英寸,即30多厘米,並請來一大隊人馬,在市郊做起「大型實驗」.  這年5月8日的這一天,美麗的馬德堡市風和日麗,晴空萬里,十分爽朗,一大批人圍在實驗場上,熙熙嚷嚷十分熱鬧.有的說這樣,有的說那樣;有的支持格里克,希望實驗成功;有的斷言實驗會失敗;人們在議論著,在爭論著;在預言著;還有的人一邊在大街小巷裡往實驗場跑,一邊高聲大叫:  「市長演馬戲了!市長演馬戲了—」  格里克和助手當衆把這個黃銅的半球殼中間墊上橡皮圈;再把兩個半球殼灌滿水後合在一起;然後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內形成真空;最後,把氣嘴上的龍頭擰緊封閉.這時,周圍的大氣把兩個半球緊緊地壓在一起.  格里克一揮手,四個馬夫牽來八匹高頭大馬,在球的兩邊各拴四匹.格里克一聲令下,四個馬夫揚鞭催馬、背道而拉!好像在「拔河」似的.  「加油!加油!」實驗場上黑壓壓的人羣一邊整齊地喊著,一邊打著拍子.  4個馬夫,8匹大馬,都搞得渾身是汗.但是,銅球仍是原封不動.格里克只好搖搖手暫停一下.  然後,左右兩隊,人馬倍增.馬夫們喝了些開水,擦擦頭額上的汗水,又在準備著第二次表現.  格里克再一揮手,實驗場上更是熱鬧非常.16匹大馬,死勁抗拉,八個馬夫在大聲吆喊,揮鞭催馬……  實驗的上的人羣,更是伸長脖子,一個勁兒地看著,不時地發出「嘩!嘩!」的響聲.  突然,「啪!」的一聲巨響,銅球分開成原來的兩半,格里克舉起這兩個重重的半球自豪地向大家高聲宣告:  「先生們!女士們!市民們!你們該相信了吧!大氣壓是有的,大氣壓力是大得這樣厲害!這麼驚人!……」  實驗結束後,仍有些人不理解這兩個半球爲什麼拉不開,七嘴八舌地問他,他又耐心地作著詳盡的解釋:「平時,我們將兩個半球緊密合攏,無須用力,就會分開.這是因爲球內球外都有大氣壓力的作用;相互抵消平衡了.好像沒有大氣作用似的.今天,我把它抽成真空後,球內沒有向外的大氣壓力了,只有球外大氣緊緊地壓住這兩個半球……」.  通過這次「大型實驗」,人們都終於相信有真空;有大氣;大氣有壓力;大氣壓很驚人,但是,爲了這次實驗,格里克市長竟花費了4千英鎊.

名師點評:

tzttldyx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