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古文觀止的讀後感

題目:

要一篇古文觀止的讀後感
不要抄襲,要原版,大約在350字左右

解答:

讀《古文觀止》
錢鍾書先生曾說,古代相當於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古代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才慢慢地進化到現代;讀《伊索寓言》可以增進我們對現代文明的驕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最近我重讀了一遍《古人觀止》,也覺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愛,那些正兒八經的散發著頭節氣的見解,如不加以糾正必「貽害」後人.因此,我以錢先生爲榜樣,拈出幾則故事,作爲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一、喪欲速貧.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應該迅速窮下去,以免別人誤會他在位時是個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這般迂腐!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時,縱有千二八百萬也不敢露財,下台了修高樓、泡包廂,又有誰管得著?在台上時生意不敢「做明」,與大款不敢傍得太緊,下台了正好利用舊日關係,以權易錢.昔日做官,今日爲款,潮流每每如此.二、如棠觀魚 魯隱公想要棠地看捕魚,臧僖伯爲此發了一大通議論,反對隱公去.魯隱公只好說:「吾將略地焉.」看來臧僖伯是個不識時務,沒讀過「下級學」的書呆子.領導有雅興下鄉釣魚,他不備小車、不置釣具,積極陪領導鍛鍊身體,還要「稱疾不從」,天底下有這樣的傻子嗎?奇怪的是,《古文觀止》中這類角色還真不少,比方說里革,比臧僖伯還要惡劣,魯宣公看著就要拉一大網魚起來,他竟然揮刀割斷魚網——好在「適者生存」,這種人註定要「自然淘汰」.三、民將築台於夏氏 陳靈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與夏征舒的母親有染,還要老百姓在夏家修個高台,以致於章子大搖其頭,預言陳國必亡.看來,陳靈公吃虧在於他太老實,假若他生在現代,就決不會大張其鼓地修屋築高台了,而是要大力發展「兩非經濟」、「路邊經濟」,今天「夜來香」,明日「康樂城」,不亦快哉!四、杜蕢揚觶 晉平公與師曠、李調一起飲酒作樂,杜蕢進來讓師曠喝了一杯,又讓李調喝一了杯.平公覺得奇怪,問了原因,主動罰自己一「觶」.這就是「杜舉」一詞的來由.看來浪費人材的現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蕢這樣善於勸酒的人材,當「公關」或是辦公室主任,才真正物盡其材.甚矣!平公之無珠.五、白珩猶在乎?趙簡子招待楚國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當作響,並問客人:「你們楚國著名的玉器白珩還在嗎?」看趙簡子的舉止,讓我感嘆那時真是落後——一塊石頭是什麼寶貝?少見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個一官半職,他一定會拿出手機說:「這是哥們才送一個,款式新,功能強,上網、發簡訊息、傳真樣樣搞定.你的呢?怎麼那樣老土?磚頭似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