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主題的含義

題目:

《風箏》的主題的含義

解答:

魯迅散文《風箏》中人物的情緒抑鬱沉悶、悲哀憂傷.文中弟弟小時候讓「我」扯斷風箏翅骨擲在地上被剝奪活動權利是氣惱哀傷,「我」小時候禁止弟弟放風箏活動還很自以爲是而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才發覺是對兒童精神虐殺、是憂傷,「北京嚴寒的冬景冷酷無情」象徵著整個社會對人們的精神虐殺是更深意義上的悲哀.也即該文中,個體人與社會人無不顯示著悲哀情緒.
個體人的悲哀.多年前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自然不能參加劇烈的體育鍛鍊活動,而「最喜歡放風箏」.本來作爲兄長的「我」真正關心小兄弟的身體健康讓他干自己喜歡幹的事進而增強體魄是最好不過的事,可「我」卻認爲放風箏的孩子最沒出息.故而對弟弟明著防,不讓他積攢錢去買;暗地裡又間諜似地捉住依靠自己動手製作風箏的弟弟,毀了他的風箏.總起來說,弟弟愛風箏卻不能買只能「呆」看人家玩,做風箏又被毀顯得「驚惶、失色」乃至於絕望.這樣的悲哀,可以說是受制於人抑鬱滿懷無處申訴的悲哀.
在「我」二十餘年後向他道歉請求他原諒時,他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被人壓迫而隨著歲月的推移剝蝕竟沒有了一點印象,其中酸楚情味,令人不寒而慄.這不禁讓讀者產生「我」的弟弟是變呆了或變傻了的感覺.果真如此,恰恰證明了弟弟的悲哀在於可以對受壓迫健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悲哀,悽惻已極.
「我」撕毀了弟弟的風箏,一直以功臣自居.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才發覺是對兒童「精神虐殺」,這是「我」的悲哀.不過,好在「我」看到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爲」這樣的信息.否則撕毀風箏之類悲劇不定還會在「我」兒子頭上重演.因此這更加重了「我」的自責,進而增憂傷爲悲慟,是第一層悲哀.向弟弟道歉,弟弟毫無知覺,讓「我」難受,讓「我」心涼,是第二層悲哀.向弟弟道歉,弟弟不是不接受,而是根本不再有印象,「我」就決定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這是無奈之舉,悲上加悲,哀里生哀,是第三層悲哀.可以認爲,「我」小時侯頤指氣使占盡風光,二十年後卻飽嘗悲哀,良心受到強烈譴責,基本在況味著人生的苦澀滋味.
社會人的悲哀.弟弟「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還可理解爲弟弟生平受到過不止一次這樣被撕毀風箏似的虐殺,以致於分不清是哪一件哪一樁而變得麻木了,他的「笑」可以是開朗豁達的笑,但我們認爲理解爲是麻木的、苦澀的笑,更會合理一些.應該可以說,弟弟作爲社會中一個角色遭遇精神虐殺不在兄長「我」一人,這從社會角度方面說明了弟弟的個人悲哀其實是當時和「二十年後當今」「社會人」的悲哀.
如果說這倘是傻乎乎之人的悲哀,那麼「嚴冬」代表的則是社會的悲哀.衆所周知,「嚴冬冷酷無情」是肅殺的,作者《風箏》一文的開頭寫到了「冬景」,在結尾又寫到了「肅殺的嚴冬」,有人據此認爲這是作者在造勢,製造並渲染一種「肅殺」的氛圍,奠定全文的人物悲哀情緒基調.我們認爲,上述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不過作者寫「冬景」旨意依皈主要在於揭示對兒童實施精神虐殺的悲哀不是一般的悲哀而是整個社會的不可卸卻的沉痛悲哀.從前面幾段展示的表述中我們已大致對該類事件的深沉悲哀有了了解.那麼讓我們再看看開頭與結尾的「嚴冬」吧!開頭寫到「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由「冬、積雪、灰黑色、禿枝、一二風箏浮動」組合的意境冷酷、肅殺、沉悶,襯托人物心理抑鬱,作者已點出情緒的「悲哀」,是展示悲哀氛圍.
文章結尾寫到了「我」對弟弟的不再有悲哀而「我」因此懷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準備「倒不如躲到嚴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也就是說虐殺弟弟的社會同樣也在虐殺著「我」.也即開頭「冬景」只是讓「我」心情悲哀,結尾「冬景」則是讓「我」整體毀滅的悲哀.
社會是由社會人組成的社會,弟弟被精神虐殺、「我」被精神虐殺、他被精神虐殺、她被精神虐殺……社會不再是像模像樣的社會,這實在是社會人的悲哀,進而是社會最爲沉重的悲哀.
人又是社會的人,我們在說社會,也即在說著人.因此,《風箏》中人物情緒,一語以蔽之,那就是「悲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