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勤學的故事嗎?

題目:

有關於勤學的故事嗎?

解答:

  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的勤學是分不開的.《史記 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易》本是孔子長期用於教授學生的一種極爲重要的教科書,是儒家的五經之一,應該說他已經非常熟悉,但他到晚年仍然非常喜歡閱讀.由於翻來覆去地讀,竟使編聯《易》竹簡的皮繩斷了好幾次,其刻苦精神可見一斑.
  又據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的《論衡 別通》記載:「孔子病,商瞿卜其日中.孔子曰:『取書來,比至日中何事?』」這是說孔子患了重病,他的弟子商瞿占卜到的結果是,孔子將於中午去世.在即將離開人世時,孔子竟說:「拿書來讀,在到中午死亡之前不讀書又幹什麼事呢?」所以王充極爲感慨地說:「聖人之好學也,且死不休,念在經書,不以臨死之敵,棄忘道義,其爲百世之聖師法祖德,蓋不虛矣!」他認爲象孔子這樣聖人的好學精神,真是令人極爲敬仰,因爲他到了臨死之前,也念念不忘讀書,且.這些事實足見孔子早就爲我們樹立了一個終身好學的光輝榜樣.
  戰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蘇秦,年輕時候,欲說秦王實行連橫政策,十次上書都未被採納.這時他的衣服已經穿破,盤纏也已用光,形容枯槁,面色黎黑,只得打著裹腳,穿著草鞋,背著書籍,挑著行李,懷著慚愧的心情離開秦國.回到家,妻子不下織機迎接,嫂子不爲他做飯,父母不同他答話.但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責備家人而是歸罪於秦王不接受他的策略.於是當天晚上就打開數十個書籍中的大量書籍,從中找到輔佐周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姜太公所著的兵書《陰符經》,立即伏案閱讀,並選擇其中有用的部分不斷熟悉,反覆揣摩.讀至深夜疲勞欲睡時,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精神,致使鮮血沿大腿流到腳後跟.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仔細研究,終於掌握了書中的精髓,確立了制秦的策略.然後他再次周遊列國,說服趙、魏、齊等六國合縱抗秦.他自己也同時佩六國相印,成爲約縱之長.又據《漢書》說:「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爲當世大儒.」蘇秦發憤錐刺骨,孫敬志學頭懸樑,兩個故事被後世傳爲佳話,『懸樑刺股』這個成語也就成了勤學苦讀的同義詞.
  「鑿壁借光」這一成語也出自古代一個令人敬佩的勤學故事.《西京雜記》說:「匡橫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說的是西漢經學家匡衡在少年時候勤奮好學,但因家中貧困,無錢買蠟燭,見鄰居家有燭光,就在自家牆壁上鑿了一個洞,借光苦讀.書中還記述說:「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到青年時候,匡衡志願到有許多書籍的富裕人家去做傭人,卻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他原因.他說:「只要能遍讀你家的藏書就行了.」主人被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就資助他讀書.後來匡衡終於成爲一個大學問家,還在漢元帝任過丞相.
  成語「囊螢映雪」出自另外兩個古人勤學攻讀的故事.《晉書》說:「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熒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長,風姿美劭,機悟敏速,甚有鄉曲之譽.」後又「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正因爲車胤年輕時家庭貧困,不能經常買油點燈,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經常捉幾十隻螢火蟲裝在細密的網兜里,當作讀書的燈光,所以,不但長大後以「機悟敏速」而享譽一方,並且在當時以出身貧寒而博學多才知名於世.又據《尚有錄》記載:「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映雪讀書.」這兩個晉代人,雖然都家貧無油點燈,但一個夏月囊熒,一個冬月映雪,刻苦攻讀,所以最後都成爲當時的著名學者.
  明代初年,曾爲太子講經,並主持修撰《元史》的著名經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宋濂,他少年時期,家貧無藏書,又無錢購書,完全靠借書和抄書來學習.爲了「遍觀羣書」即使數九寒天,硯台結冰,手指不能屈伸,也絕不懈怠,計算好日子,抄錄完畢,立即迅速歸還.後來他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到很遠的設在深山巨谷的學校讀書,手足凍裂,甚至僵硬得不能動彈.在學校讀書時,不但吃的是粗茶淡飯,並且每天只能吃兩餐.他雖然穿的是舊棉袍、破衣服,但不羨慕那些蓋錦繡被子,戴華貴帽子,左佩刀劍,右掛香囊,一副養尊處優樣子的同室學友.他並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就感到低人一等,而是以讀書爲最大的快樂.因爲他勤奮好學,所以老師樂意悉心教導他,終於成爲大學問家.
  和宋濂同時代的王冕,出身農家,七八歲時,他就曾利用放牛的機會經常偷偷跑到學舍聽課,後來晚上跑到寺廟,「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
  毛澤東同志十三歲那一年,走出了私塾,整天在田地里工作,夜晚則幫助父親記帳.這樣當然很忙,也很疲勞.但他還是繼續讀書——在夜晚記帳後,讀所有可能找到的書.他父親不高興:一來兒子讀的不是經文,再則要節省燈油啊.毛澤東同志就用藍布被子蓋住窗戶,使父親看不見燈光.在這間非常簡陋的屋子裡,在豆子大的桐油或菜油燈下,他讀了他能找到的許多書.他主要是靠自己奮發求學,以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滿足自己的求知慾望.凡古今中外的一切名著——諸子百家、詩詞歌賦、稗官小說、近人文集等以及外國人著作的翻譯、哲學、文學……他無不瀏覽.他還曾故意蹲在人們來往嘈雜的城門口看書,以鍛鍊在鬧中求靜的本領.因未曾到國外留學,年輕時又只在湖南一師就讀,所以沒有系統地學過外語.據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十五年》記載,新中國建立後,爲了更好地領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加強對外交流,他「年過花甲學英語」:「1954年,林克同志來到毛澤東身邊工作.林克英語較好,毛澤東雖以年過花甲,工作又是那麼繁忙,但他還是身體力行,擠出時間來同林克一起學習英語.……爲了學好英語,他身邊經常放著兩部字典:一部《英漢字典》,一部《漢英字典》,以備經常查閱.每次到外地視察工作,也都帶著字典.毛澤東學英語,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利用了起來.他經常在剛剛起牀後,或在入睡前,或飯前飯後,或爬山、散步中間休息時,以及游泳之後曬太陽時來學英語.在外出巡視工作期間,無論在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隨時都擠時間學習英語.1957年11月,毛澤東去蘇聯參加莫斯科會議,也沒有中斷過英語學習.他當時住在克里姆林宮裡,睡覺前要讓林克同他學習一會兒英語.」僅舉毛澤東早年和晚年兩個實例就可以說明他之所以成爲偉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勵志學習,學而不厭.
  毛澤東同志的老師徐特立也是一位刻苦學習,學而不厭的典範.他於1919年在法國木蘭撰寫的《留法老學生之自述》中說:「我十九歲就教蒙童館,到如今教了二十四年書.目中間總是替學生做事,自己讀書要到晚上八九點種以後,每日只讀三點種書.平日走路,晚上睡醒了天沒有明的時候就讀書.口袋裡常帶一本表解,我的代數、幾何、三角都是走路時看表解學的.心理學、論理學都是選出中間的術語,抄成小本子,放在口袋中讀熟的.」當年到法國勤工儉學時,他已教過二十多年的小學、中學和高等師範,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所以有人勸他:「你這麼大的年紀了,還學得什麼,何必要做扶拐棍的學生呢?」他回答:「一般人都說年老者不能求學.年老的人多半在社會上有些權柄,倘若全不求學,社會上就受害不小.……我今年四十三歲,不覺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歲來了.到了六十歲,還同四十三歲時一樣無學問,這一十七年,豈不冤枉過了日子?這一十七年做的事情,豈不全無進步?到了六十歲來悔,那就更遲了,何不就從今日學起呢?」他就是這樣克服一切困難,先學習法文,後到工廠學習技術,再到學校學習科學,同時開始接觸了馬克思主義.1924年回國後,先從事教育工作,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後的血雨腥風中參加了南昌起義,參加了中國共產黨,52歲時還到莫斯科中山大學留學,58歲以紅軍中最年長者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所以他不但被他的學生,而且被廣大後學者稱爲「我們的師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