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成新聞消息

題目:

怎樣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改成新聞消息

解答: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峯,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爲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
  袁隆平的先進事跡在國內外
產生了廣泛影響,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與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2003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專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項目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做出的重大貢獻.江澤民、溫家寶、李鵬、喬石、賈慶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視察.30多個國家的總統、國王或部長會見了袁隆平院士.江澤民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叢書《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爲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爲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爲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2005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湖南考察時讚揚說:「袁隆平所做出的貢獻,不僅有利中國,而且有利世界.」
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自年輕時曾目睹有人挨餓的場景起,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並爲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解決「民以食爲天」的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強烈使命,對此他意志堅定、鍥而不捨.有人說,袁隆平院士的字典里沒有「困難」二字,其實應該說人生的種種困難境遇都被他挺過來了.他曾遇到過政治風暴帶來的險惡,經歷過環境條件伴隨的艱苦,遭受過科研攻關出現的挫折,品嘗過天倫親情割捨的愁苦.然而,他面對種種困難從來不屈服,而是矢志不渝,堅強地戰勝困難.正是因爲具有這種迎難而上的勇氣,困難在他面前變得渺小,雜交水稻研究的一道道難關被他攻克.出了名後,國際上有多家機構高薪聘請他出國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因爲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中國,他把情濃濃地灑向了祖國人民.前幾年,美國的經濟學家布朗先生提出了「未來誰來養活中國」的觀點,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而作爲農業科學家的袁隆平院士,則以自己研究雜交水稻的成果,樂觀而且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進步和國人的努力,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他還以博大的情懷認爲,中國人還能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