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的古義龐然大物的今義和古義是什麼?還有明察秋毫

題目:

詞的古義
龐然大物的今義和古義是什麼?
還有明察秋毫

解答:

  龐然大物[páng rán dà wù]
  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後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實際卻很脆弱的東西.
  龐然大物異常有力而又高又大的東西難對付的龐然大物 出處 唐·柳宗元《黔之驢》:「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爲神,蔽林間窺之.
  明察秋毫[míng chá qiū háo]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秋天鳥獸新生的毫毛.形容洞察一切.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解釋】: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這兩詞出自一下典故
  典故1
  黔無驢(1),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2),以爲神.蔽林間窺之(3),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4).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5),遠遁(6),以爲且噬己也(7),甚恐.然往來視之(8),覺無異能者(9),益習其聲(10).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11).稍近,益狎(12),盪倚沖冒(13),驢不勝怒(14),蹄之.虎因喜,計之曰(15),「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㘚(16),斷其喉,盡其肉,乃去.——《柳河東集》
  典故2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爲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爲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爲林,以蟲蟻爲獸,以土礫凸者爲丘,凹者爲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爲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黔(qián)——貴州省的別稱. (2)龐然大物——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 (3)蔽——躲藏.窺(kuī)——偷看. (4)憗憗(yìnyìn)然——小心謹慎的樣子.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5)駭(hài)——害怕. (6)遁(dùn)——逃避. (7)且——將要.噬(shì)——咬. (8)往來——來來回回地. (9)異能——特別的本領. (10)益習其聲——更加習慣它的叫聲.益,更加,進一步. (11)搏——捕捉,這裡指老虎抓驢. (12)押(xiǎ)——戲弄.這裡有親熱、熟習的意思. (13)盪——晃悠.倚——挨近.沖——碰撞.冒——冒犯. (14)不勝(shēng)——禁不住. (15)計——心裡盤算. (16)跳踉(liáng)——騰躍跳動.大㘚(hǎn)——大聲吼叫.
  譯文
  典故1
  黔這個地方沒有驢子,有個喜好多事的人用船運載了一頭驢進入黔地.運到後卻沒有什麼用處,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見到它,(一看)(原來)是個巨大的動物,以爲是神.於是隱藏在樹林中偷偷地窺探它.老虎漸漸地走出來接近它,很小心謹慎,不了解它是什麼東西. 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非常害怕,遠遠地逃走;認爲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然而老虎來來往往地觀察它,覺得驢子好像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似的.它漸漸地習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前前後後地走動;但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擊.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驢子,態度更爲隨便,碰擦倚靠、衝撞冒犯它.驢非常憤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盤算此事,心想到:「(驢子的)本領只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跳躍起來,大聲吼叫,咬斷驢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後來,大家就把這隻貴州的驢子被老虎吃掉的事變成「黔驢之技」這句成語,比喻人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也說「黔驢技窮」
  典故2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羣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暗暗把它們比作羣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麼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像鶴和一樣;一直擡著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的帳子裡,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衝著煙邊飛邊叫,當作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我因此高興得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山丘,低陷的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遊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推倒山、壓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蛤蟆,用樹枝抽了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只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鍾鑄成,準備殺牛祭鍾,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於您能不能,而在於您干不干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孟子緊接著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於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干與不乾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幹!」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