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山行 要逐字翻譯的拜託各位了 3Q

題目:

魯山山行 要逐字翻譯的拜託各位了 3Q

解答:

魯山山行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好峯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這個是原文吧.翻譯如下: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一路攀登山峯,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閒地在溪邊飲水.人家都在哪裡?雲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在回答.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羣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魯山層巒疊嶂,千峯競秀,一高一低,蔚爲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遊覽,是因爲內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頷聯:優美的山峯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峯,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隨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峯就不「改」了,因爲「行」,所以好峯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幽徑獨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於是「迷」了.這裡把一人個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出來了.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像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因爲秋天才有霜,霜凍使得樹葉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樹木一棵棵都光禿禿的,好象空蕩蕩的.這種「林空」的感覺,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蕩,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禿禿的樹上;透過稀疏的樹縫,還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飲水.這一聯勾畫出了一幅很動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圖.這畫面是動的,熊在爬樹,鹿在飲水,可是詩意卻是靜的,表現了山中人跡罕至、非常幽靜的境界,這也是所謂動中有靜的寫法.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帘,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閒適恬靜心態.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雲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後一句「雲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感覺.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餘韻.在百度上找到的.你看看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