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長春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古詩都有哪些?【超急】 1-3課

題目:

請問長春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的古詩都有哪些?【超急】 1-3課
長春版!

解答: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所作.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閒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此詩的語言平淡樸素,但又不失韻味.以毫不誇張的手法,用家常話寫出沁人心脾的境界,顯得自然而又耐人尋味.「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這句話把這首詩的語言特色表達得淋漓盡致.
以景爲詩源,以情爲詩緣,以理爲詩尾.前四句的「心」與「地」正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只要你「心遠」,無論在何地都不會受世俗喧囂的干擾.你,一邊采著菊,一邊賞著山,人景融爲一體.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物我相融,意味無窮.
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若是沒有他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欲 人都有欲.人慾無忌,而人慾有異;人慾無邊,而人慾有限.活到哪種年紀就有哪種欲望.無欲望便無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驗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禍,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過.慾壑難填,莫墜其淵!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爲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是一首邊塞詩,全詩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對守邊戰士的愛國精神以及邊塞奇異風光的讚美之情.
首聯交待詩作緣由及寫作的地點.「欲問邊」,是出使的目的.「單車」,是說隨從少,儀節規格不高.後一句說身過「居延」這特殊的地域,則成爲詩中描繪的風光景物的根據.頷聯緊承上聯,轉入對塞上景物的描寫.此句詩人把自己比作飄飛不定的蓬草,表達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傷感和怨憤.寫法上以「征蓬」與「歸雁」爲對,「出漢塞」與「入胡天」爲對,一「征」一「歸」,一「出」一「入」,對比強烈,於淒涼中含有悲壯.頸聯描繪出一幅蒼涼壯觀的塞外風光圖.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大漠無邊,長天空闊,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以及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這裡用了一個「直」字,一個「圓」字,給人以剛勁有力,親切喜悅的感覺.「直」字荒涼孤獨中透著挺拔雄偉,表現初到邊塞的詩人對塞上景色的驚異之感; 「圓」字準確說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點,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闊氣勢,蒼茫壯闊中盡顯柔和溫暖.尾聯以事作結,詢知都護此時所在,詩人的使命也即將完成.詩的收束,順其自然.
這首詩用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繪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麗,意境雄渾,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長河」,「落日」一聯極其出色,歷來被傳誦爲寫景的名句.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煩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鍊,素來被視爲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爲遠望 ,寫水爲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 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爲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著「 登高 」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 ;「登台」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爲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 :「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 ,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像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 「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無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雖曰「無題」,本詩卻明顯是寫愛情、寫離別相思之情的.詩從別離的痛苦寫起,以暮春時節百花凋零予以烘托.繼以春蠶和蠟炬爲喻,表示詩人相思的熱烈和至死不渝的感情.再寫對方的相思之態,面容憔悴及自己感受月光的寒冷表示對情人的體貼,一住情深.最後是利用神話傳說,表示希望有人傳遞消息,以慰思渴.全詩構思新穎巧妙,情思深沉綿邈,意境優美動人.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首句的「別」字,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三、四句,接著寫因爲「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爲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爲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儘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複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像對方.「雲鬢改」,是說自己因爲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於鬢髮脫落,容顏憔悴.但是,「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爲「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爲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於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爲憔悴而痛苦.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著痛苦而執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像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淒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淒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於對方的想像.想像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於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想像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爲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裡即以蓬山用爲對方居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爲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餘鐘磬音.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裡,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爲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嚮往和執著追求.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題李凝幽居 賈島
閒居少鄰並, 草逕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這詩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聯著稱.全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
首聯「閒居少鄰並,草逕入荒園」,詩人用很經濟的手法,描寫了這一幽居的周圍環境: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一個「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傳誦的名句.「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一天,賈島騎在驢上,忽然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擬用「推」字,又思改爲「敲」字,在驢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勢,不覺一頭撞到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賈島便將做詩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說了,韓愈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這樣,兩人竟做起朋友來.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難道詩人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嗎?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於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頸聯「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是寫回歸路上所見.過橋是色彩斑斕的原野;晚風輕拂,雲腳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石」是不會「移」的,詩人用反說,別具神韻.這一切,又都籠罩著一層潔白如銀的月色,更顯出環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最後兩句是說,我暫時離去,不久當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約期.前三聯都是敘事與寫景,最後一聯點出詩人心中幽情,托出詩的主旨.正是這種幽雅的處所,悠閒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詩中的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雲根,無一不是尋常所見景物;閒居、敲門、過橋、暫去等等,無一不是尋常的行事.然而詩人偏於尋常處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語言質樸,冥契自然,而又韻味醇厚.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游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繫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點題,並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啓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遊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後二句由一曲《後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爲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爲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爲「絕唱」,管世銘甚至稱其爲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登飛來峯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這是一首登高覽勝之作.
起句寫飛來峯的地勢.峯在杭州西湖靈隱寺前,而峯上更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承句寫目極之遼遠.承句用典,《玄中記》云:「桃都山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之.」以此驗之,則「聞說雞鳴見日升」七字,不僅言其目極萬里,亦且言其聲聞遐邇,頗具氣勢.雖是鋪墊之筆,亦不可等閒視之,實景語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本是「先日出,後天雞鳴」,但王安石不說「聞說日升聽雞鳴」,而說「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先雞鳴,後日升」.詩人用事,常有點化,此固不能以強求平仄,或用事失誤目之,恐意有另指.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還有一首《讀史有感》的七律,頷聯云:「當時黯暗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欲成就大事業,最可怕者莫甚於「浮雲遮目」、「末俗亂真」,而王安石以後推行新法,恰敗於此.詩人良苦用心,於此詩已見端倪.結句用議論結合寫景,顯得非常自然.「在最高層」拔高詩境,有高瞻遠矚的氣概.轉、結二句,絕妙情語,亦千古名句;作者點睛之筆,正在結語.若就情境說,語序應是「因爲身在最高層,所以不畏浮雲遮目」,但作者卻倒過來,先說果,後說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說明詩眼的轉換.這雖是作詩的常法,亦見出作者構思的精深.以"浮雲"爲喻,反映詩人對當時保守勢力的蔑視;"不畏"二字,道出.「身在最高層」的獨特感受.
從全詩看,「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飛來的高峯才觸發得出;但無「聞說雞鳴見日升」作鋪墊,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飛來峯上千尋塔」,才能用見日出聞天雞的故實;也只有在天外飛來的高峯見日出聞天雞,才能導出不畏末俗亂真、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思緒條貫,勾連緊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前後關照,渾然一體.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作者從小就在北京讀書,又在北京考中進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鄉,是他的理想所在.現在,他被迫離京,心情是多麼複雜呀!黃昏日落的慘澹景象,天涯海角的遙遠距離,使他的離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詩的後兩句,詩人將筆鋒一轉,即景抒情,表達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多麼新奇的詩句.在古人眼裡,凋謝飄零的落紅,總是引起嘆息和傷感的「無情物」;然而作者卻看到它有情的、積極有爲的一面,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的自己,表現一種不甘自棄、繼續奮鬥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場後仍然爲國家、爲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爲慷慨雄放之聲,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裡,可謂大手筆.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峯即因此而得名.詞裡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爲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爲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發的是淒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淒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片一開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此句充分顯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隱藏著內心對人生的痛惜和傷悲.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是問的內容,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回到月宮,又怕那裡的淒涼,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這裡表達了詞人「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風歸去」說明詞人對世間不滿,「歸」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來住在月宮裡只是暫住人間罷了.一「欲」一「恐」顯露了詞人千思萬慮的思想矛盾.真可謂「奇逸之筆」.「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上緊密相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隨人舞動,天上雖有瓊樓玉宇也難比人間的幸福美好.這裡由脫塵入聖一下子轉爲喜歡人間生活,起伏跌宕,寫的出神入化.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爲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爲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於不幸分離的人們的同情.詞人思想是豁達的,他需要自我解脫,所以他以質問的語氣發洩佳節思親的情感.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爲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句流露出了詞人悟透人生的灑脫和曠達的性格,也是對人生無奈的一種感嘆,這裡以大開大合之筆從人生寫到自然,將各種生活加以提煉和概括,包含了無數的痛苦、歡樂的人生經驗.結束句「但願人長九,千里共嬋娟.」這裡是對遠方親人的懷念,也是一種祝福.
全詞情感放縱奔騰,跌宕有致,結構嚴謹,脈絡分明,情景交融,緊緊圍繞「月」字展開,忽上忽小,一會離塵,一會入世,語句精練自然,顯示了詞人高超的語言能力及浪漫灑脫超逸的詞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