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讓」爲話題,儘量修改一下,

題目:

以「讓」爲話題,儘量修改一下,
讓者,大風起兮雲飛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古今成大事者,亦必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做人,要有如此氣度與氣魄去讓.正如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我想這便是讓的最高境界了.
楚漢爭雄之時,霸王項羽以他「力能扛鼎」之氣概「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這是何等的瀟灑,何等的英雄,何等的頂天立地!然而,最後卻是「四面楚歌」,唯有高歌「虞兮虞兮奈若何」,敗於昔日的「地痞無賴」劉邦之手.此中到底有什麼「真意」?我且把沛公戰勝項羽,奪取天下,開創大漢百年盛世的原因歸結爲一個字——「讓」.何謂之「讓」?劉邦有三「讓」,簡而言之,即退讓,謙讓,忍讓.
劉邦是貨真價實的「先破秦入咸陽者」,但卻並沒有「王之」,也是沒有「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而是把沃野千里的「三秦」之地拱手「讓」給了項羽,自己去「王」了漢中那窮鄉僻壤.劉邦深知「士卒」不「足以當項王」,硬拼只有一敗塗地,成爲項羽的刀下鬼,所以一讓了之,劉邦是聰明的.
劉邦起初有蕭何張良,後來又有了韓信,身邊似乎從來不缺人才.劉邦爲何能有如此凝聚力,能吸引這麼多能人賢士?原因即因爲他從不「居「功,從來都是讓「功」,把功勞讓給一系列能臣.他曾親口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句話把功勞從自己身上推得一乾二淨,就憑這讓出去的「功」,也註定了劉邦身邊武將如雨謀臣如雲的局面.正如他自己所說「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反觀之項羽,則是攬「功」甚至是「霸」功,若說他「力能扛功」,似乎更確切.「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爲」劉邦「所禽也」.
劉邦被項羽困於成皋之間時,萬分危急,令韓信從齊地前來救援.韓信卻不慌不忙向劉邦索要「齊王」之位,劉邦不許,則不救.爲人君主,被臣子所威脅,可以想像得出劉邦當時的火冒三丈,估計甚至此時的劉邦已動殺機.但生氣歸生氣,深諳將將之道的劉邦爲顧全大局最終忍了下來,讓了韓信,給了他齊王之位.於是「齊王」韓信立刻率兵大敗項羽,困其與垓下,幫助劉邦成爲最後的勝者.
「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劉邦總會戰勝項羽,無論是否是「捲土重來」,即使「江東子弟多才俊」,結果「已可知」.
讓者,大風起兮雲飛揚;不讓者,中原一敗勢難回.

解答:

寫的這麼好,不用修改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