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而不是松竹梅?
題目:
爲什麼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而不是松竹梅?
松竹梅是歲寒三友,爲什麼孔子只說兩個,而且柏樹不是歲寒三友之一!煩請各位學者多多指教啦!
解答:
松竹梅——歲寒三友首先作爲繪畫題材在宋代才出現的.
在晉代,梅花栽培較爲普遍,亦有詠贊梅花的詩賦出現.如曾做過承相的陸凱,在早春梅花初開之時,自湖北荊州,摘下梅花,托郵驛贈送遠在長安的范嘩,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可以說自陸凱始,梅花與梅果一樣,可作爲饋贈佳品,它與人們的生活有密切聯繫.到南北朝時,梅花的應用愈多,有關梅花詩文、韻事也盛.如《金陵志》「宋武帝女壽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乃梅花圖案用於美化的起始.此外,宋、陳年間均有梅花詩文.其中尤以何遜《詠雪裡梅》詩、庾信《梅花》詩及蕭綱《梅花賦》等,最爲膾炙人口.凡此種種,正如楊萬里在和梅詩序中所云:「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
漸盛時期 時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漸盛,品種有所增多.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關注,詩賦大量湧現.如唐代名臣玄宗時的宰相宋璟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自感,遂作《梅花賦》云:「相彼百花,誰敢爭春?!鶯語云澀,蜂房未喧,獨步早春,自令天下」和「貴不移於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語,對宣揚梅花精神,提高梅花知名度,擴大梅花栽培規模,具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之後,詠梅、贊梅者更多了起來,杜甫有《江梅》詩,白居易作《新栽梅》,柳宗元寫《早梅》詩,張九齡作《庭梅詠》,李白、韓愈、李商隱、杜枚等名家也都有詠梅詩.據《華陽縣誌》載:五代初王建據蜀稱王,曾在成都辟梅苑.孟天祥在成都稱王時,別苑中有老梅臥地稱之爲「梅龍」,足見在唐朝及五代、華東、華中、華南地區,梅花已較廣泛栽培.據查,隋、唐、五代時的梅花品種,主要仍屬江梅型、宮粉型,四川有硃砂型品種出現.可見,此期梅花品種較之以前亦有所豐富.
興盛時期 時至宋、元兩代(960~1368),由於氣候變化,北宋以後,梅樹已經不能在北方的中原地區露天生長,而對梅花的加意培植,正是從這時開始的.而詠梅,畫梅也紛紛出現.我國藝梅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新品種大量湧現,栽培技藝不斷提高,梅詩、梅文、梅畫、梅書紛紛脫穎而出.
就梅詩而言,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之時,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傳爲千古佳話.其《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最爲膾炙人口.另北宋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詩詞流傳至今.其中王安石《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陸游《梅花》:「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爲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等廣爲傳唱.
宋代有於梅花的書至少有四部以上,范成大《梅譜》、周敘《洛陽花木記》、張滋《梅品》和宋伯仁《梅花喜神譜》、仲仁《華光梅譜》等各有側重.其中以范成大《梅譜》最爲見長,它是我國第一部梅花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其中收集品種12個,對梅花品種首次進行描述記載.該書寫於1186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它幾部書,大部分都爲梅畫梅譜.其中《華光梅譜》等作爲寫梅的藍本,以文爲梅立譜,最爲推崇.其次爲《梅花喜神譜》是以圖爲梅立譜.唐代梅譜的出現標誌著梅花栽培事業興盛,同時也標誌著寫梅的理論和技法達到一定的完善程度.元代集寫梅、畫梅之大成者王冕,是愛梅、詠梅、藝梅成癖之人.隱居於九里山,植梅花上千株,自題所居爲「梅花屋」.其《墨梅》畫和《梅花圖》詩,較之以前的寫梅面貌一新,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句,求梅花清逸淡泊之神韻,不重形似,爲梅別開生面.
同時唐代畫竹已經盛行,竹已形成專門的繪畫題材,國畫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創始的.宋代以後畫竹更具成就.畫竹名家層出不窮.大詩人蘇東坡是畫竹的藝術大師,他的次子蘇過是畫竹名手,他的至友文同也是畫竹的大家,文同開創的「湖州竹派」,被後世人尊爲墨竹繪畫的鼻祖,在畫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藝.蘇東坡關於「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爲千古墨竹畫家所趨尚,傳統繪畫創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稱爲奇作的《墨竹圖》,能得「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的綽約風姿.他的著名文章《文與可畫賞笛谷偃竹記》是一篇傳頌千古的佳作,文章說:「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在孔子時代,梅花的培植尚沒開始,那是種梅是爲了采果當酸味的調味料,《尚書·說命》:「若作和羹,爾唯鹽梅」.北方的中原地區還有大片的野生梅林,當然不會提及傲霜鬥雪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