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成語發生的時期、涉及人物、主要內容/含義)

題目:

歷史故事(成語發生的時期、涉及人物、主要內容/含義)
指鹿爲馬
朝秦暮楚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投筆從戎

解答:

  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衆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近義詞:顛倒黑白
  清代李漁《憐 香伴·拷婢》「你說的話雖不是指鹿爲馬,卻也是以羊易牛.」
  朝秦暮楚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爲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覆無常,比喻事物的歸屬變換不定.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比喻反覆無常.
  破釜沉舟
  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羣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無救於事.」(見《史忠正公集》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處】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e 第四聲 附和,應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投筆從戎
  「投筆從戎」講的是東漢的班超的故事,後來用於形容文人從軍、棄文就武.
  出 自 :《後漢書·班超傳》
  典故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
  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爲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