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篇中外名著讀後感1000字

題目:

求2篇中外名著讀後感1000字

解答:

《孫子兵法》之美
《孫子兵法》作爲世界軍事發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軍事院校的必修課,我對它向來懷有崇敬和好奇之心,崇敬的是它在軍事領域的地位之高,好奇的是它爲什麼有如此高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能應用於社會生活乃至人際交往的方方面面.懷著這種心情,我翻開了《孫子兵法》,我發現了它的美,它的理性之美、智慧之美和文學之美.
《孫子兵法》的理性之美
——以《計篇》爲例
《孫子兵法》把商周的卜和筮徹底地扔進了歷史的垃圾桶,否定鬼神的力量決定戰爭的勝負態勢,進而從實際出發來分析戰爭問題.在古希臘,「理性」的含義是「運用自己頭腦里的智慧」(潛台詞是不相信神的主宰力量),從這層含義來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子兵法》散發著理性之光,這無疑是人類在認識和把握戰爭問題上的質的飛躍.
誠如《孫子兵法》所云:戰爭「紛紛紜紜」「渾渾沌沌」[①],而孫子在《計篇》中卻能從這紛紜複雜的戰爭實踐中提取出若干主要因素來論述對戰爭全局的謀劃,這與一些諸侯將帥「怒而興兵」「慍而致戰」[②],不考慮敵我雙方的各種因素貿然出兵相比,又體現了《孫子兵法》客觀冷靜的態度.現在,「理性」也可指「客觀冷靜,不主觀行事」,從這層含義來說,《孫子兵法》再次閃爍了理性的光芒.
那麼如何理性地謀劃戰爭全局,而不是主觀行事呢?孫子在《計篇》提出了「五事七計」的「廟算」決策思想.「五事」即指敵我雙方的「道」(政治)、「天」(天時)、「地」(地利)、「將」(將才)、「法」(法制)五個客觀因素,「七計」指「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七種情況.在戰前要充分把握這些客觀條件,並據此制定己方的戰略決策,並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既強調物質條件的作用,又不忽視將帥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是唯物的,從而也是理性的.
《孫子兵法》的智慧之美
——以《虛實篇》爲例
唐太宗李世民高度評價《虛實篇》:「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③].在軍事領域,「虛實」是戰場指揮的最高藝術;在哲學領域,「虛實」則有智慧之美.
「虛」即空虛,指軍隊薄弱之處;「實」即充實,指兵力強大之處.「『虛實』的含義十分廣泛,諸如兵力的大小、優劣、衆寡、強弱、分合,部隊的勞逸、饑飽、治亂、懈備,部署的疏密、堅弱,兵勢的銳鈍,士氣的高低,心理的勇怯,行跡的真僞,處境的安危,地形的險易等等,都屬於虛實的範疇.」[④]
孫子認爲「虛」和「實」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採取措施使敵之「實」轉化成「虛」,使己之「虛」轉化成「實」,《虛實篇》對兵力衆寡的轉化就有精彩的論述.假設原本我寡敵衆,孫子認爲就要設法使敵人顯露真情而我軍不露痕跡,這樣我軍要進攻的地方敵人就無從知道,那麼他們需要分兵防備的地方就增多了.敵人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那麼就會造成局部上我衆敵寡的有利態勢,這樣衆寡就實現了轉化,也就是敵之「實」轉化成了「虛」,己之「虛」轉化成了「實」.
孫子把構成軍隊戰鬥力的各種因素歸納爲「虛」和「實」這一矛盾的雙方,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統一於戰爭的理論和實踐中.雖然說在孫子之前的老子已經產生了樸素的辯證法,但是能用辯證法的觀點分析紛紜複雜的戰爭問題,乃大智慧也.
《孫子兵法》的文學之美
——主要以《虛實篇》爲例
我認爲《虛實篇》的文學地位也是很高的.朗誦此篇,有一種盪氣迴腸之勢.本篇大量使用排比,如「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和「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這些排比把僞裝佯動臻於完善以至行跡俱無的軍隊對敵的巨大優勢描繪地淋漓盡致.《虛實篇》前半部分像這樣採用了大量筆墨鋪陳渲染「避實擊虛」的重要性,最後以一句「勝可爲也」作結,句子雖短但語勢千鈞,和《過秦論》的結句「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此外,孫子還用了很多誇張和比喻來渲染實踐了他的思想的軍隊所得到的有利態勢,如《形篇》的「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和《勢篇》的「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讀起來也讓人覺得迴腸盪氣.
《虛實篇》中還出現了孫子在全書中極少出現的含感嘆語氣的句子——「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軍隊微妙啊微妙,微妙到無形可睹;神奇啊神奇,神奇到無聲可聞),可以看出孫子本人都爲自己所構想的作戰方法拍案叫絕.讀到此處,孫子寫下此篇的得意之態浮現在我眼前,也許他正在爲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此時我真想回到兩千多年前和此刻的孫子說:「孫武先生,你寫成的不僅是大作,而且是人類歷史上不朽的名著,祝賀你,」
[①] 《孫子兵法·勢篇》
[②] 《孫子兵法·火攻篇》
[③] 《李衛公問對》
[④] 黃朴民注《孫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