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蘇軾《樂毅論》《漢高帝論》《魏武帝論》《秦始皇帝論》《子思論》的全文翻譯.
題目:
求蘇軾《樂毅論》《漢高帝論》《魏武帝論》《秦始皇帝論》《子思論》的全文翻譯.
解答:
樂毅論
自知其賢德足以稱王天下而最終稱王的,是商湯、周文、周武.自知其賢德不足以稱王天下而最終稱霸者,乃齊桓、晉文、秦穆、楚威、勾踐.有人說:「圖王不成,猶足以霸.」此論實在可笑!設使齊桓、晉文勉自強行商湯、周武之事,滅亡將已無時,遑論稱霸!
王道,不可以等閒小用.大用則稱王,小用則滅亡.曾經徐偃王、宋襄公處處以仁義之名行事,然而最終卻身死國亡,爲何?那是因爲他們所施用的仁義,還遠未能夠達到他們所要成就之事所要求具有的那種賢德的水平.所以說,有可以平天下之道,卻沒有取天下之心的人,才可以與言王道.范蠡、張良,雖然不是可以輔佐商湯、周武那樣聖君的賢臣,卻也算的上是剛毅果敢,卓然不惑,一定要做出一翻成就的英傑.觀吳王夫差困於姑蘇,求哀請命欲降於勾踐之時,勾踐欲許之,而范蠡卻堅決認爲不可,勸諫勾踐率越軍急進猛攻,最後終於迫使夫差橫劍自刎.楚漢鴻溝盟誓之後,霸王項羽引兵東歸,高祖劉邦亦欲罷兵歸國之時,而張良力諫:「此天亡項羽也,請大王急擊勿失.」像這二人,都是認爲以彼時之區區仁義,不足以用成就千秋大業的良機來做交換的.
可惜啊!樂毅名爲戰國一代雄傑,對於成就偉業的大道,不過是淺聞其一二而已,卻強行大道,終落得亡命他國的下場.世人論及此事,皆以爲燕惠王不肖,誤墮齊人反間之計,使騎劫代樂毅爲將,逼走樂毅,才是燕軍伐齊功敗垂成的原因,是一種不幸,而非用兵不善之罪.然而,愚以爲即使燕昭王在世,齊人反間計不得行,樂毅亦將必敗無疑.爲何?燕欲強吞齊國,非秦、楚、三晉所樂見.今燕舉傾國百萬之衆,攻齊國兩城之殘寇,而竟數歲不克,其軍疲於外,則必有乘虛而入者.到那時,諸侯乘虛攻燕於內,齊人反攻於外,即使姜太公、司馬穰苴在世,也難以力挽狂瀾了.樂毅以百倍齊軍之衆,圍齊殘破之兩城,數歲不能克,並非樂毅沒有破城之策,他大概是想施用仁義以降服齊民,所以才沒有下令燕軍一鼓作氣摧破殘城.然而,以齊人久苦於齊湣王的殘暴而論,若樂毅能夠解圍休兵,停止強征齊民服役,減免齊民的賦稅,使齊民各歸鄉里,安其老幼之心,則齊民鬥志不復,到那時,更有何人肯捨命共田單一起反抗燕軍呢?奈何樂毅以百萬之衆,徒圍兩城數歲而不能決斷,這才給了齊人實施反間之計的良機.
當戰國之時,強弱之勢日變,伐敵受並之事豈獨在一國.樂毅以燕、齊百萬之師圍殘城兩座,大可下令急攻,滅之而後食,又有什麼不可以呢?因此,有欲平天下者,當矢志不移以行王道,無平天下之志和無行王道之才者,則當慎重決斷自處於何地,不要到了最後圖王不成,連霸主之位也失去,落得窮寇一般的下場,那就爲天下所恥笑了.
再問: 希望得到其餘四篇的譯文。謝謝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