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孟子的生平主要經歷2.孔子的弟子及門人3.孔子.孟子對周邊國家文化有什麼影響
題目:
1.孔子.孟子的生平主要經歷2.孔子的弟子及門人3.孔子.孟子對周邊國家文化有什麼影響
解答: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爲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爲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爲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爲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爲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爲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爲讚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爲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爲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爲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爲「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啓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爲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爲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曆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爲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2、孟子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名)之門人,曾遊歷於宋、滕、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爲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來源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爲「仁政」的學說.他認爲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農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苦難,企圖採用這些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以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不過它對發展生產還是有好處的.同「仁政」學說相聯繫,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說:「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盡心下》).他認爲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取得和保持統治地位,因此他主張國君要實行「仁政」,與民「同樂」.對於殘害百姓的國君,國人可以殺.商紂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紂,他認爲殺得對,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雖然有同情人民、譴責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還是維護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這種觀點長期以來成爲替剝削制度作辯護的理論根據.
孟子的學生:公孫丑
3、《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爲「四書」, 南宋朱熹圈定 .
將朱注「四書」定爲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4、很大影響,特別是對韓國和日本.
曲阜位於山東中部.公元前11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都城,也是儒家學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鄉,他曾在此著書講學.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爲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爲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爲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爲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爲中、東、西三路.東路爲家廟,西路爲學院,中路爲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爲界,前爲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爲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爲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爲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爲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爲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爲「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簷,黃瓦覆頂,雕樑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簷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爲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爲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簷,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爲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爲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餘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爲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羣.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裡.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羣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詳細請看http://www.chinavr.net/shandong/tn_kong.htm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