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思想主張

題目:

王陽明思想主張

解答:

  主要是唯心主義!
  思想主張
  心外無理:
  王守仁秉承陸九淵的學說,使陸的思想得以發揚光大,因此他們被稱爲「陸王學派」.陸九淵從「心即理」說出發,認爲格物的下手處,就是體認本心.王守仁並不滿意陸九淵的解釋,他說:陸象山之學,「其學問思辨,致知格物之語,雖亦未免沿襲之累」.
  王守仁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爲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爲「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陸九淵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則明「天理」.故王守仁強調:「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他反對朱熹的「先知後行」之說.王守仁認爲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行這個道理.如果只是自稱爲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爲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識是離不開實踐的.比如,當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非常的孝順和關心;知道仁愛的時候,就已經採用仁愛的方式對待周圍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於確實的按照所知在行動,知和行是同時發生的.他的目的在於「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
  對於朱熹的「先知後行」等分裂知與行的理論,王守仁在他學生編著的《傳習錄》中是這樣理解的,古代的聖賢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認爲這樣下去會造成浮誇的風氣,於是開始強調要知,更要行,而後世的人就理解爲要先知而後行,這就錯誤的理解了聖賢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把它作爲校訓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體驗,在五十歲時提出猶如畫龍點睛般的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陽明倡「君子之學,唯求其是」的「求是」學風,並多有闡發.時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把它作爲校訓的一部分.
  士農工商:
  顧炎武《日知錄》卷七中提出,「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管仲).」王陽明認爲士、農、工、商「其歸要在於有益於生人之道,則一而已」,且進一步說明「古者四民異業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的觀點,他把傳統觀念中一直被視作「賤業」的工商擺到與士同等的水平.(《節庵公墓表》)王陽明《傳習錄拾遺》說:「雖經日作買賣,不害其爲聖爲賢」.此說被稱爲「新四民論」.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對自己哲學思想的全面概括,即「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四句.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爲善去惡,即以良知爲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爲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慾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
  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養性以游於造物」,「閒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吾」狀態.這種境界是超凡脫俗,擺脫個人名利毀譽貧富窮達束縛的自由狀態.在這種「至樂」境界之中,人與「大化」流行,「逍遙」於「人生山水」之間,實現了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美與善相統一,達到了一種活潑潑的怡悅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他的良知體驗美學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咂摸體驗.在忙忙碌碌前行的道路上,偶一回頭,發現先人衣決飄飄,面對蠅營狗苟生活著的人們,早已微笑的將我們宿命的留在艱苦跋涉的道路上,而兀自去追求那種自在清明的聖人生活去了.也只有在這假日,我才能去觸摸內心本有的「良知「,王氏的「格物致知」顯然對我而言,比朱熹的要親和受用的多了.
  王門四句教闡述了心體、性體和良知在其心學體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蘊,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內涵並不如通常所認爲的那樣是完全等同的,並通過心性「無善無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陽明所說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惡的不可執之善.最後,通過對本體與工夫之間關係的分析,揭示了四句教所內含的潛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學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