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家的故事
題目:
生物家的故事
解答:
一 【孟德爾】
現代遺傳學之父,是這一門重要生物學科的奠基人.1865年發現遺傳定率.
1822年7月22日,孟德爾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里,父親和母親都是園藝家.孟德爾受到父母的薰陶,從小很喜愛植物.
當時,在歐洲,學校都是教會辦的.學校需要教師,當地的教會看到孟德爾勤奮好學,就派他到首都維也納大學去念書.
大學畢業以後,孟德爾就在當地教會辦的一所中學教書,教的是自然科學.他能專心備課,認真教課,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1843年,年方21歲的孟德爾進了修道院以後,曾在附近的高級中學任自然課教師,後來又到維也納大學深造,受到相當系統和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爲後來的科學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孟德爾經過長期思索認識到,理解那些使遺傳性狀代代恆定的機制更爲重要.
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不久,孟德爾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裡,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於實驗.它們都具有某種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例如高莖或矮莖、圓料或皺科、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運用這樣的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係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爲「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率」,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祕的基本規律.
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他仔細研讀了達爾文的著作,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之中,就有好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留著孟德爾的手批,足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注.
起初,孟德爾豌豆實驗並不是有意爲探索遺傳規律而進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獲得優良品種,只是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爾還對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類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等,以期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對人多數植物都是適用的.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爲中很難觀察並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於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因爲豌豆屬於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於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孟德爾清楚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但他還是慎重地重複實驗了多年,以期更加臻於完善、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兩次宣讀.第一次,與會者禮貌而興致勃勃地聽完報告,孟德爾只簡單地介紹了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爲時一小時的報告就使聽衆如墜入雲霧中.
第二次,孟德爾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證明.可是,偉大的孟德爾思維和實驗太超前了.儘管與會者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會員,中既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牛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藻類學家.然而,聽衆對連篇累續的數字和繁複枯燥的淪證毫無興趣.他們實在跟不孟德爾的思維.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他的祕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
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爲偉大的預言.直到孟德爾逝世16年後,豌豆實驗論文正式出版後34年,他從事豌豆試驗後43年,預言才變成現實.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00年,成爲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人了孟德爾時代.
今天,通過摩爾根、艾弗里、赫爾希和沃森等數代科學家的研究,已經使生物遺傳機制——這個使孟德爾魂牽夢繞的問題建立在遺傳物質DNA的基礎之上.
隨著科學家破譯了遺傳密碼,人們對遺傳機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向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於人類的工作方向前進.然而,所有這一切都與聖托馬斯修道院那個獻身於科學的修道士的名字相連.
二【童第周】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優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小村里,家庭生活十分貧困,沒有錢進學校讀書,只能在家裡邊做些農活,邊跟父親學點文化.直到17歲,才在二哥的幫助下,進了寧波師範予科.可是第一學期考試成績總平均分沒有及格,學校讓他退學或降級,經童第周再三請求,學校勉強答應試讀半年.童第周發誓,一定要把成績趕上去.童第周堅持頑強的學習.終於取得了好成績.在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以後,他更加勤奮學習,臨近畢業時,他已經成爲生物系的高材生了.童第周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要攀登生物學的高峯,需要付出更艱苦的勞動.
1930年童第周在親友們的資助下,遠度重洋,來到北歐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寒爾.在歐洲著名生物學者勃朗歇爾教授的指導下,研究胚胎學.當時,他發現有的外國留學生對中國人抱著一種藐視的態度,說「中國人是弱國的國民」.和他同住的一個洋人學生,公開說:「中國人太笨.」聽到這些,童第周再也壓抑不住滿腔的怒火,對那個洋人說:「這樣吧,我們來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來和你比,看誰先取得博士學位.」
童第周憋著一股氣,在日記中寫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爲我們的民族爭光!」
研究胚胎學,經常要做卵細胞膜的剝除手術,有一次做實驗,教授要求學生們設法把青蛙卵膜剝下來,這是一項難度很大的手術,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緊緊地包著三層象蛋白一樣的軟膜,因爲卵小膜薄,手術只能在顯微鏡下進行.許多人都失敗了,他們一剝開卵膜,就把青蛙卵也給撕破了.只有童第周一人不聲不響地完成了這項實驗任務.
布朗歇爾教授知道後,特地安排了一次觀察實驗,把學生們都找來看.實驗開始了,童第周不慌不忙地走到顯微鏡前,熟練地操作著.人們看到,他象鐘錶工人那樣細心,象繡花姑娘那樣靈巧,象高明的外科醫生那樣一絲不苟.在顯微鏡下,他先用一根鋼針在卵上刺了一個小洞,於是脹得圓滾滾的青蛙卵馬上就松馳下來,變成扁圓形的,再用鋼鑷往兩邊輕輕一挑,青蛙卵的卵膜就從卵上順利地脫落下來了.他幹得又快又利落.
「成功了!成功了!」同學湧上去祝賀,勃朗歇爾教授更是激動萬分,這是他搞了幾年也沒有搞成的項目啊!他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連聲稱讚:「童第周真行!中國人真行!」童第周剝除青蛙卵膜手術的成功,一下子震動了歐洲的生物界.4年之後,通過答辯,比利時的學術委員會決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學位.在榮獲學位的大會上,童第周激動地說:「我是中國人,有人說中國人笨,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說明中國人決不比別人笨.」在場的教授紛紛點頭,有的還伸出大姆指.而那位洋人學生卻一篇論文也沒有,更談不上當博士了.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童第周謝絕了專家和同學們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他來到四川宜賓一個村鎮教書.在緊張的教學中始終沒有忘記搞科學研究.可是,這裡沒有科學儀器,連一架顯微鏡也沒有,沒辦法繼續開展胚胎學的研究工作.一次意外的發現給他帶來了希望:在小鎮的舊貨攤上他們看到了一架舊顯微鏡,但要價太貴,當時他們夫妻倆掏盡了口袋還湊不足一半,又向別人借了一些還不夠,最後只好把他們的衣服拿去典當,好不容易才買回這架舊顯微鏡.
有了顯微鏡,但沒有所需要的燈光照明,還是不能進行操作.他們只好把顯微鏡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他忘記了寒冷在聚精會神地工作著.夏天烈日當頭,汗流浹背即使汗水滴在視鏡上模糊了視線,或是風把一粒小沙子吹進了載物器,甚至占據了整個視野……童第周仍然堅持攻關.一般說來,每一個試驗數據都要重複一、二次,而他往往要重複五、六次.然而,就在這簡陋的顯微鏡下,在這低矮的小土屋裡,童第周卻撰寫了一篇篇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震驚了國內外生物界的學者.
1973年,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童第周和他的夥伴們開始了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工作.他在解剖顯微鏡下,用比繡花針還細的玻璃注射針,把從鯽魚的卵細胞中取出來的遺傳因子,注射到金魚的受精卵中.金魚的卵還沒有小米粒大,做這樣的實驗該有多難啊!可是童第周成功了,結果孵化出的幼魚中,有一條魚披著金色的鱗片,長著鯽魚那樣的單尾巴,說明鯽魚的遺傳基因,已經在金魚卵中發生了作用.這種魚因爲是童第周創造出起的,因此,人們叫它「童魚」.童第周的實驗成果,給生物學作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童第周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雖已76歲高齡,卻以年輕人的朝氣投入了工作.他親手制定了科研項目規劃,繪製了美好的蘭圖.1979年3月,在浙江省科技大學的講台上,他突然眩暈,從此一病不起.他爲祖國科學事業的振興,實踐了他的誓言:「願效老牛,爲國捐軀!」
- 上一篇 3.7題變成計算題格式寫出來
- 下一篇 回答問題的是SB!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