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教學與發展相互制約與促進的特點
題目:
怎樣理解教學與發展相互制約與促進的特點
解答: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
人們對「教學相長」的解釋主要有兩種:
其一是將其納入教學原則的範疇,認爲「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依此而將其理解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可以相互促進」,如在毛禮銳、沈灌羣主編的《中國教育通史》中就將其作爲教學原則來解釋,認爲這一原則「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既矛盾而又統一的關係」.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編的《簡明中國教育史》中,也將其作爲一條教學原則,指出「『教學相長』深刻揭示了教與學之間的辯證關係:兩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因『教』而日進,『教』因『學』而益深.」其二是認爲「教學相長」是一條「教師自我提高的規律」,認爲「教學相長」一詞的主體是教師,將「教學相長」理解爲「教師施教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即教師通過教而促進自身的學.如孫培青主編的《中國教育史》就持這種觀點,「『教學相長』的本意並非指教與學雙方的相互促進,而是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爲學.它說明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正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對這兩種解釋持質疑態度,如四川師範大學教師、西南大學博士劉秀峯認爲「教學相長」所指的主體不是教師與學生兩者也不是教師一者.「教學相長」的主體應是學生,「教學相長」中的「教」不是指教師的「教」而是指學生的「仿效」,因此,「教學相長」指的是學生「效師而學」和「自覺而學」兩者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相同的益處.因此,「教學相長」不是「教學原則」亦不是「教師成長規律」,而是學生的「學習規律」,強調學習者一方面應自學、自修,另一方應「效師」、「效友」而學.「長」應爲名詞的「益處」之意,而非動詞的「促進」之意,「教學相長」一詞也應讀爲 xiao xue xiang chang.
應讀爲jiao(一聲)xue xiang zhang,教,指傳授,學,指學習.長,是提高的意思.指師徒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