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想要人教版語文書初三上下冊文言文的註解

題目:

小生想要人教版語文書初三上下冊文言文的註解
上冊: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出師表.
下冊:公輸,孟子,魚我,莊子,曹劌,鄒忌,愚公,詩經.
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社會需要你們去做這些事的.
加油,我可以加50分.

解答:

其實文言問很簡單,用來用去也離不去多少個字,而且只要讀懂一些字就可以猜測一句話的意思,重要的是你要大膽猜,和一些基礎,我對我的文言文還挺有信心,我中考前的複習考就只錯了一兩個選擇,再加上我的閱讀比較好,作文寫完,我拿了120多分,平時礦長下思維,就能在做題時理解一些不明白的詞了.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很容易解決
其實沒那麼多翻譯可找啊,初三文言文很多,一篇篇說還可能可以
中考必考古文點撥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爲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生字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
二、重點詞解釋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禍患,災難 3、辟:通「避」,躲避
4、簞:竹筐 5、蹴:用腳踐踏 6、得:通「德」,恩惠,這裡是「感激」的意思
7、鄉:通「向」,從前 8、何加,好處. 9、惡:厭惡.
10、辯:通「辨」,辨別. 11、義:正義或仁義. 12、勿喪:不丟掉,不遺失.喪:遺失
13、萬鍾:萬鐘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 14、賢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爲求利益,不擇手段.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與我何加焉.
對於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麼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益處呢?
3、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捨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4、鄉爲身死而不受,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爲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麼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
四、思考題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2、歸納段意:第一段:論述捨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爲.(第一層(1-2句)從正面舉例,說明義的存在.第二層從反面舉例,接受萬鍾這是喪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誦:(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開頭以"魚"和"熊掌"爲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孟子認爲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6)孟子認爲失其本心的行爲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爲宮室之美而受之;爲妻妾之奉受之;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7)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爲了:(爲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人的本心是什麼?捨生取義
(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爲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對舉 向與今天比較等
(6)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5、聯繫、本文觀點廣爲後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並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觀點:捨生取義 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應用.(1)本文孟子用「 捨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2)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啓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捨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羣爲保一方羣衆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國.劉胡蘭,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4)列舉奉行「捨生取義」這一行為準者的事例,並簡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爲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5)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爲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能見義勇爲、爲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6)作者在文中讚揚的是怎樣的人:捨生取義的人(精神永存),批評的是怎樣的人:見利忘義的人(無生命價值)
《與朱元思書》(吳均、南朝梁文學家)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飄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n)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煙霧都消散盡淨,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羣.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峯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後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峯.泉水衝激岩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羣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爲名爲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峯,就會平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1、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解題:「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餘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釋重點字.①風煙:指煙霧.
②共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9)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10)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裡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11)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12)相鳴:互相和鳴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15)經倫:籌劃、治理.
(16)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17)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18)猶: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見:同「現」,顯現,顯露. (21)縹碧:青白色.
3、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4、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 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 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5.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作者有怎樣的志趣和情懷.(4分)
(1)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句中表現作者對自由的渴望;
(2)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句中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3)從「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
6、 理解背誦.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從流漂蕩,任意東西)
總的概括讚嘆富春江景的:(總領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
則百叫不絕(對偶句)
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重點句翻譯.
①風煙俱淨,天山共色.----煙霧全部消散盡淨,晴空和青山呈現同樣顏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湧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那些爲名爲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峯,就會平 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⑤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⑦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
8、欣賞.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
9、中心:「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也是本文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討論.「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裡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裡的山「奇」在何處?答: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簡直是一隻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生機.
11、練習,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什麼樣的感慨?你怎麼樣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孟子》
中心:闡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人才的培養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視;國家的治理中,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和鄰國的侵擾,國家就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一、生字、重點詞和句子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重點詞:任:責任,擔子. 苦,勞,餓,空乏,均爲使動用法,翻譯爲「使 ……痛苦」「使……勞累」「使……受到貧困之苦」 拂:違背,逆,不順.亂:干擾,錯亂.
句義: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餓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3、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重點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爲. 征:徵驗 . 喻:明白,了解.
句義: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爲;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重點詞:入:在裡面,指國內. 出:在外面,指國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讀bi,輔佐. 恆:常.
句義:如果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時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重點詞:生:生存發展.
句義: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問題設計及解答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啓下的句子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 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爲.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鬥志
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鬥志(個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認爲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三、思考、應用.(1)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認爲「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舉例談談.
(2)有人認爲現在生活優越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失去了現實意義.請舉例談談你的看法.
附論證本文觀點的名言及事例:勾踐,臥薪嘗膽.
艱難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台,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作者:陶淵明,朝代:晉宋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
《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2、文章知識:(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後
3、重點字詞、(1)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議:交通,交錯相通. 無論:不要說,要不必說.
妻子:妻子和兒女. 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 鮮美:鮮艷美麗
(3)一字多義:志: 處之志之; 標記,尋向所志.
(4)重點詞:欲窮其林窮:窮盡. 具答之具:詳盡.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來問訊咸,都. 黃髮(老人)垂髫(小孩),並怡然自樂,都.
4、成語:(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爲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後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5、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髮垂髻.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 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爲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爲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後「無人問津」可知.
(4)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5)作品意義:儘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討論、 回答下列問題
1、 爲什麼「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爲什麼還要寫它呢?
(爲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或:爲了寄託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漁人離開桃源後,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後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麼?
(① 增添神祕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開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之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文學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飲少輒醉(zhé)
岩穴瞑(míng) 傴僂(yǚ lǚ) 酒洌(liè) 山餚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勝(yì) 頹然(tuí) 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 林霏開:樹林裡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負,背. 臨於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 山餚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觥籌光錯:觥,酒杯.籌,酒籌.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麗.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裡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裡指老人.
雲歸而岩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點語句譯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峯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迴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