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滅絕閱讀答案1.給文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在( )里畫「√」.2.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雪上加霜:_
題目:
恐龍的滅絕閱讀答案
1.給文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在( )里畫「√」.
2.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虛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4.爲什麼說植物的變化對恐龍來說是災難性的?
5.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哪些?
解答:
在白堊紀最後的2 000萬年裡,還有十九個科的恐龍生活在地球上,但在T / K滅絕事件中它們全都滅絕了.人們不禁要問:恐龍爲什麼會滅絕?它們是怎麼滅絕的?對於這個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人們至今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而關於恐 龍滅絕的學說,目前已有一百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類:一類學說認爲,恐龍的滅絕是由地外因素引起的,是禍從天降,即宇宙中的小行星或彗星與地球相撞所 致;另一類學說認爲,是所謂恐龍的生態衰竭,即由於氣候、地貌、植物、其他動物等生態因素的改變,使恐龍不能適應從而導致滅絕,這也可以稱爲地內因素.如 果從滅絕速度的快慢與時間長短上來分析,前一類學說可以認爲是突變論或災變論,後一類學說可以認爲是漸變論.當然,這只是大體上的劃分,實際上恐龍滅絕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禍從天降——「小行星撞擊」說
在恐龍滅絕的衆多學說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小行星撞擊」說.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路易·阿爾瓦雷斯和他的兒子、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以及 兩位原子化學家弗蘭克·阿薩羅和海倫·米歇爾,共同提出了一個有關恐龍滅絕的理論.因爲他們都在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理論」.他們在義大利亞平寧山脈古比 奧附近的白堊紀至第三紀地層的交界處採到岩石樣品中發現,在2厘米厚的紅色粘土中銥的含量較高,比正常含量高30倍.銥屬於鉑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當稀 少,大多集中於地核.在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上它的含量頗高,如小行星與隕石上的銥含量就比地球上的含量高一萬倍.此外,他們在看到的地層內也找到了與小行星 相同的金、鉑等元素.爲此,他們提出:在6 5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爲10公里、重約127 000億噸的小行星以每小時10 000公里的速度與地球相撞,最初的衝擊波直徑可達400~500公里.這突如其來的劫難必然引起海嘯以及火山爆發.這個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氣化,向太空散 發出煤氣和水蒸汽,形成體積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塵埃.這些氣體和塵埃瀰漫於大氣層,使日月無光,天昏地暗,陽光無法穿過大氣層,造成了」核冬天效應「. 植物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鏈中斷了,恐龍以及絕大多數中生代生物便滅絕了.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被抵制後,大氣中的輻射熱增強了,形成了含氮的酸 雨,或釋放出砷、鋨等有毒元素.在這自然條件下,恐龍便在劫難逃了.
「小行星撞擊說」的主要證據是富含銥元素的地層的存在.除義大利外,最近10年裡丹麥、西班牙、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在T / K交界處發現了幾十處富含銥的地層.1983年,在我國西藏崗巴地區T / K交界處的界面上有一層一二厘米厚的粘土,其中富集著貴金屬鉑、銥等.研究者還發現了撞擊後形成的衝擊石英、長石微球粒和薄片狀的變形物質.分子學實驗證 明,這些都是被地球以外物體快速撞擊後形成的.在這個T / K交界處還發現植物化石發生了變化,例如孢子數量急劇增加的蕨類化石.這可能是撞擊後自然條件惡化所致.
這個理論問 世後不少人表示贊同,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例如,一位法國的火山專家就提出火山爆發時,岩漿也能把銥從地球最深處帶到地表.他指出,在印度以及俄羅斯的西 伯利亞發現的富含銥的地層就是由火山爆發而形成的.這個理論的最大弱點是:小行星落地後必然會形成隕石坑,如今這個隕石坑在何處呢?這個隕石坑必須是白堊 紀晚期的,且直徑不得小於100公里.有不少人參加了尋找隕石坑的工作.雖然有人聲稱已經找到了,但絕大多數都證據不足.於是,提倡這一理論的人說,可能 落到海底去了.1990年,有人宣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的西北部找到了時代爲白堊紀晚期、直徑爲180公里的隕石坑,可能是爆炸後留下的廢墟或遺址.但 這裡落在海底的,不會導致恐龍滅絕.
主張禍從天降的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是瑞士籍的華裔海洋地質學權威許靖華教授,他是彗 星撞擊地球學說的倡導人.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發表論文指出:恐龍滅絕的原因並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是彗星撞擊地球的結果.他曾經寫過一本高級科普 讀物,書名叫做《禍從天降——恐龍滅絕之謎》,這本書暢銷於許多國家.他認爲化學汙染才是造成大規模恐龍滅絕的根本原因.如果彗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沖 向地球,就會引起爆炸.爆炸後,彗星上的大部分物質會化爲氣體和塵埃,這些塵埃散落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富含銥的地層.彗星與地球的撞擊也可能引起火山的噴 發.而彗星更大的危害是能帶來大量的氰化物.這類物質溶入水中會汙染水體,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由於氰化物的影響,許多低等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數量 大爲減少,有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急劇下降.有機物的分解,又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絕大多數的二氧化碳在空中積累起來.許靖華教授根據深海鑽探的資料 指出,在白堊紀末期的40 000年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8倍,這就使氣溫急劇升高,恐龍因不能適應這樣的環境而滅絕.
彗星撞擊地球後放出的氰化物能破壞臭氧層,使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地面和水面,致使許多生物因基因突變而死亡.有的科學家認爲,爬行動物鱷、龜、鱉、蛇、蜥 蜴所以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爲它們具有厚皮、硬殼或能隱蔽起來,避開了紫外線的輻射.有兩位美國科學家認爲,體積大、速度快的彗星撞擊地球後,會引起大氣層 的放電現象,形成大量的氮的氧化物,造成酸雨.酸雨是有毒的,傾瀉地面後會使陸地上的恐龍以及海洋中的一些動物夭折.酸雨能使帶主要含碳酸鈣外殼的動物死 亡,而使帶主要含矽酸鹽外殼的動物倖存下來.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爲彗星撞擊地球引起的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以及氰化物的毒性,不一定就有那麼大的破 壞力.如果說恐龍以及其他絕大多數的爬行動物會因此而死亡,那麼爲什麼哺乳動物以及一些植物沒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大發展呢?
禍從天降的另一個有代表性的假說是太陽伴星說.1982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勞普和塞普科斯基在對2.5億年前大規模滅絕的速率作分析時發 現:所有生物滅絕的時間都集中在大約十二個不同的時期,它們的間隔都是2 600萬年.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後,小行星撞擊學說的倡導人路易·阿爾瓦雷斯表示反對.在兩位天文學家的幫助下,他的研究生馬勒做了一個實驗模型,提出了 太陽伴星說,用來解釋包括恐龍在內的T / K滅絕事件.無獨有偶,另有四位科學家竟與他的看法不謀而合,認爲大規模的生物滅絕是由於一個顆太陽伴星引起的.在天文學上,通常把圍繞一個公共重心互相 環繞運行的兩顆恆星稱爲物理雙星,其中一顆爲主星,另一顆爲伴星.馬勒等人用希臘神話中的「復仇女神」的名字爲這顆伴星命名,叫復仇星.他們認爲,這顆復 仇星圍繞太陽旋轉,每隔2 600萬年就運行到離太陽最近處;它的引力就擾亂彗星的集中地——奧爾特雲,那裡至少有一千億顆彗星.復仇星的巨大引力能使其中的大量彗星形成「彗星雨」 飛向地球.這種彗星雨由冰塊和多種元素組成,能導致大規模的生物滅絕.其時間可持續100萬年.這種假說也叫「復仇女神說」,聽起來十分生動,並帶有浪漫 色彩,但至今天文學家也沒有找到這顆復仇星,可能它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神話.
禍起蕭牆——火山爆發說
早期主張這一說法的人認爲,由於火山爆發引起了造山運動,使陸地面積縮小,造成地球環境的變化,而大量的火山灰使氣候變熱,恐龍一時難以適應.後來主張這 一學說的則認爲,火山的猛烈噴發,對環境的影響與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結果非常相似.大規模的火同活動,能產生大量的塵埃與一氧化氮等有毒氣體,置恐龍於死 地.早在1927年,美國一位科學家就曾經指出,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之交,印度的德干地區曾發生過大規模的火山活動,產生了在範圍熔岩流,即今天人們所說的 德干高原玄武岩.它發生在距今6 500萬年以前,而且持續了100萬年.它形成的熔岩厚度達到2 400米.這種大規模的持久而猛烈的噴發,使銥富集於地殼表面.大量的二氧化碳按擴散到大氣層中,最終導致海洋酸化,使海洋生態衰竭,氣候發生了劇變,從 而使恐龍滅絕.反對這一說法的人則認爲,從化石和地磁研究上分析,德干地區火山爆發的持續時間最多爲50萬年,在那裡沒有發現衝擊石英的顆粒,而且火山爆 發頂多引起某一區域恐龍的死亡,不可能導致全球的滅絕.地球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的火山活動,它們與恐龍的滅絕地質年代上不相符合.
禍起蕭牆——死於窩內說
這種理論認爲,恐龍滅絕是由於大量的恐龍蛋未能正常孵化所致.由於對阻止正常孵化的原因意見不一,出現了幾種說法.主張火山說的人認爲,火山活動可能會 把窩內的恐龍蛋全部破壞掉.火山活動會把深藏於地心的稀有元素硒釋放出來.微量的硒的人體不可缺少的,但過量的硒卻是有毒的.在印度德干地區和丹麥的T / K 交界處就發現過硒.生活在火山活動地區的恐龍會不可避免地吸入過量的硒元素,從而影響後代繁殖.在法國白堊紀的蜥腳類恐龍的蛋殼內就含有較多的硒,而且越 靠近T / K 交界處的恐龍蛋殼內硒的含量越高,於是孵化的失敗率也就越高.對於正在成長的胚胎來說,硒是毒性很強的元素,只要一丁點兒就會把胚胎殺死.丹麥哥本哈根大 學的漢斯·漢森教授曾做過這方面的研究.他宣稱:素食恐龍在進食中如果吃進了過多的含硒的火山塵埃,就會被毒死;素食恐龍滅絕了,以它們爲食的肉食性恐龍 也就很難再活下去.
過去曾經有一種說法,認真恐龍滅絕的原因之一是由竊蛋龍或哺乳動物打破了恐龍蛋,偷吃了蛋中的營養物質.現在已經給竊蛋龍平了反,因爲它的尖嘴是用來吃堅 果的.這種恐龍是孵蛋的,而不是偷蛋的.事實證明,吃蛋的動物從來不會把它們提供食物的物種斬盡殺絕.所以白堊紀的哺乳類即使是吃恐龍蛋的,也不會違背上 述生態學規律.
禍起蕭牆——溫度高低說
現在有人提出恐龍的溫度與恐龍滅絕有關.孵卵期的溫度決定孵出來的小恐龍是雌性還是雄性的.這可以從現在鱷類等得到印證.如美洲鱷的蛋在孵化時如果溫度 低於300C以上,孵出來的幼兒將都有是雌性的;如果溫度達到320C時,就會孵化出雌性和雄性個體;如果溫度在340C時以上,孵出來的就全是雄性.假 如恐龍也有這樣的生殖機能,一旦溫度忽高忽低,即低於300C或高於340C時,孵出來的將都是雌性或雄性,這種性別的不平穩,最終必然導致恐龍滅絕.
禍起蕭牆——化學元素異常說
我國的恐龍蛋專家趙資奎教授在研究山東萊陽及廣東南雄的恐龍蛋時,發現在地層中自下 而上恐龍蛋殼有逐漸變薄的趨勢.在廣東南雄的 T / K交界上發現了衆多化學元素的異常.他認爲化學元素的異常改變了蛋的發育機制,使蛋殼變薄,影響了孵化.因爲蛋殼過薄或過厚都不利於恐龍蛋的孵化,甚至會 引起滅絕.
禍起蕭牆——氣候變化說
提出這種說法的人較多,有的認爲恐龍是因氣候變冷而滅絕,有的則認爲是因氣候變熱而滅絕.19世紀末,利·范·瓦倫和羅伯特·斯隆首先提出了變冷說.這兩 位科學家認爲氣候的改變不是突然發生的.他們研習究了北美白堊紀晚期的地層剖面.從植物和動物化石上看,這一時期的植物還是茂盛的,有許多熱帶和亞熱帶的 植物;這時的恐龍數量也很多,而且有多樣化的趨勢.但到了白堊紀之末,這些熱帶、亞熱帶植物都變成了林地植物,生態平穩遭到了破壞,於是恐龍逐漸消亡.事 實上,地球歷史上的氣候演變的基本形式是冰期與非冰期的交替.更替的順序是:震旦紀冰期→寒武紀溫暖期→奧陶紀冰期→泥盆紀溫暖期→石炭紀→、二迭紀冰期 →中生代溫暖期→第四紀冰期.中生代末期,冰期來臨,氣候變得寒冷,由於沒有很好的保溫機制,恐龍相繼死亡.也有人根據深海地質鑽探資料,提出在白堊紀最 末期,氣溫突然升高,恐龍因內分泌系統的紊亂而死亡.但根據對恐龍化石本身的研究,恐龍的滅絕過程至少歷時三千多萬年,絕非突然死亡.不管是變冷說還是變 熱說都無法解釋爲什麼恐龍滅絕了,而哺乳類、鳥類以及部分爬行類卻能安然元恙.
禍起蕭牆——食物中毒說
從三迭紀晚期到白堊紀早期,吃植物的恐龍主要吃的是蕨類、蘇鐵類、科達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等.到了侏羅紀之末、白堊紀之初,出現了種子包被在果皮之 內,即真正有花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大自然中最高等的植物.在白堊紀早期,被子植物僅有二十多個科,到了白堊紀晚期已有七十多個科,這就大大地改變了素 食恐龍的食性.蕨類和裸子植物中的松柏類雖然都含有濃縮的丹寧酸素,但對大型素食恐龍影響不大.而被子植物含有多種生物鹼(如馬錢子鹼),這些生物鹼有劇 毒,素食性恐龍吃了以後會中毒身亡.吃肉的恐龍失去了捕食對象,也必然死亡.但恐龍人全部滅絕是白堊紀晚期500萬年中的事.當時還有蕨類以及銀杏、松柏 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數量並不太多.所以這一說法也不能自圓其說.
當然,食物中毒可能會引起局部地區恐龍的死亡.我國著名的四川自貢恐龍動物羣的死亡就是突出的例子.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學院)的夏文杰、李秀華 兩位學者在研究恐龍埋藏環境及岩相的古地理特徵時,對該地恐龍異常死亡的原因作了探討.他們分析了恐龍骨骼中的微量元素,發現其中砷和稀土元素鑭、釔、鐿 的含量特別高,尤其是砷的含量比正常有機體中的平均含量高出二至三個數量級.他們認爲砷中毒是導致恐龍暴死的主要原因.由於埋藏恐龍的砂岩及其上下的泥岩 都屬水成沉積,檢測結果發現砷的含量較低,因此他們認爲恐龍的砷中毒是吃了富含砷的食物引起的,與飲水關係很少.
1993年,成都理工學院地質系教授張景華等人應用中子活化分析法,對自貢大山鋪的一些恐龍骨骼樣品的微量元素進行了測試,也發現那裡的骨化石中稀有元素 出現了異常變化.同時他們還發現放射性元素鈾的超異常,這种放射性元素會汙染環境,造成恐龍的死亡.四川已有幾十個縣發現數百個恐龍化石點,絕大多數屬於 不正常的死亡.從地球化學上研究恐龍的滅絕,這將是很有前途的課題.據悉這項研究工作還將深入地開展.如果得出的結論證實生態環境的汙染是恐龍死亡的原因 之一,那麼必將進一步提示今天的人類不要破壞生態環境,要從恐龍的死亡或滅絕中吸取教訓.
禍起蕭牆——與哺乳動物竟爭失敗說
哺乳動物與恐龍似乎一開始就是冤家對頭.在三迭紀晚期,恐龍剛剛由古老的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而從獸形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中分化來的哺乳動物也已出現在地 球上.在日益強大的爬行動物面前,哺乳動物數量少、軀體小、處於微不足道的地位.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哺乳動物顯然要雙恐龍高等.哺乳動物是恆溫的熱血 動物,有調節體溫的汗腺、毛髮以及皮下脂肪組織,既能夠在寒冷地區生活,也能在較高的溫度下生存.而恐龍卻沒有這樣的裝備和機能.英雄的腦子很小,而哺乳 動物的腦子不但高度分化,腦量也比恐龍多得多.腦量的增加,又與大腦皮層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哺乳動物的大腦皮層不僅是高級心理活動中樞和運動中樞,又是視 覺、聽覺等感覺中樞、使有機體各種活動的指揮系統得以加強,於是它們對環境的適應達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在這方面恐龍是望塵莫及的.有人提出:在白堊 紀晚期,有的恐龍體形仍在增大,但腦子並未增大,是一種病態,最後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但也有人指出:動物腦子的大小隨身體大小的2/3次方而變動,因而 大型動物與小型動物相比,只需要較小的腦子.但無論如何在神經系統方面,哺乳動物大大超過了恐龍.生殖方式是判斷一個門類的生動是否比較高等的晴雨表.哺 乳動物是胎生的,胎兒在母體內生長,比在恐龍蛋內安全、舒適得多.它們用乳汁法哺育後代,對幼兒的照顧比較周全、時間也較長.恐龍中雖有慈母龍、跑山龍的 親子行爲,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父母」下了蛋就聽天由命了.取食方式也是衡量某一類動物是否進步的標誌.哺乳動物的取食工具牙齒有兩個或更多的齒根固定 的頜骨內,已經有了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的分化.通常把前臼齒與臼齒叫做頰齒,頰齒上有齒冠,齒冠上有齒尖.這樣複雜的牙齒結構使哺乳動物在切割、咀 嚼食物時比爬行動物恐龍有利得多.很顯然,恐龍在哺乳類競爭中失敗者.但爲什麼恐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稱霸於地球,而同時代的哺乳動物未能取而代之呢?對 此,這種競爭失敗說是無法解釋的.
禍起蕭牆——其它說法
除上述說法外,還有一些觀點初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也經不起推敲.例如大陸漂移論者認爲,大陸漂移使遠古的泛古陸解體,古地理環境發生變化,引起了 地球氣候的改變,使恐龍因不能適應而死亡.但恐龍化石的研究卻表明,它們可以在寒冷來臨前向氣候溫熱的地區遷徙.
又比如有人提出,在白堊紀與第三紀之交,地球磁場發生異常,從而引起恐龍生理以及生殖功能的紊亂,最後導致恐龍死亡.在過去漫 長的地質年代曾出現過多次磁場倒轉(反向),至今原因仍不甚了了.即使恐龍果真遇到過這麼一場劫難,在恐龍化石中也應能測出超常的原生剩餘磁性,可是直至 今日尚未找到這樣的記錄.
1987年,有人在一塊8 000萬年以前的琥珀里發現了氣泡.經過測試,發現其中氧的含量過少,於是有人提出恐龍的滅絕是由於空氣中氧氣的含量過低造成的.因爲儘管恐龍的新陳代謝 比較緩慢,但氧氣不足也不能維持正常的活動.另外,也有人說是氧氣含量過高所致.如果恐龍在氧氣過量的大氣環境中生活,就會消耗過多的能量,需要不停地吃 東西,以補充體力的消耗,這最終也會導致死亡.這種理論也不夠嚴密.琥珀的封閉性不一定很好,即使天衣無縫,氣泡中空氣的純度也值得懷疑,而且它只能說明 那個時代某一時刻某一地區的空氣情況.
在一百多種恐龍滅絕的假說中,也有一些荒謬絕倫的說法.比如有人說,恐龍吃得 多,排出的糞便也多,它們不會處理垃圾,最後便被淹沒在垃圾之中相繼死去.又有人說,恐龍因爲得了難以忍受的皮膚病而離開了世界.也有人說,由於食物的缺 乏或遺傳因素的作用.恐龍集體自殺了.還有人認爲,恐龍是在獵取食物時被哺乳動物殺死的.更有甚者,竟然提出恐龍是因爲對生存感到厭煩,而光明正大地死去 的……奇談怪論,不一而足.但這正說明恐龍的滅絕是相當複雜的待解之謎,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原因所能解釋的,有些問題還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綜上所述,似乎可以看出主張禍從天降的突變論在理論與證據上略勝一籌,但實際上主張禍起蕭牆的漸變論更具有說服力,因爲化石是古生物學家最信服的證據.
從距今7 100萬年到6 600萬年,是最後一批恐龍生存時間,歐洲的地質學家把白堊紀這一最後時期的地層,叫麥斯特里希特.這個詞來源於比利時王國的麥斯特里希特城.今天,在全 球許多地方都發現了這一層位,但只有美國西北部特別是蒙大那東部麥斯特里希特層與上伏的古新世地層中找到了大量的恐龍化石,爲研究恐龍滅絕提供了豐富的材 料.麥斯特里希特層的上部地層,叫做埃爾克里克組.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加州大學貝克萊分校的古生物學家威廉·克萊門斯以及羅伯特·斯隆就在那裡 工作,以後又有不少古生物學家在那裡進行化石的採集及研究.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恐龍不是突然滅絕的.在埃爾克里克組地層中由下而上恐龍表現出逐漸滅絕 的勢頭:這個組最底層有十九個屬的恐龍,往上16米處減至十二個屬,再往上到頂部只剩下七個屬了.最近幾年,美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又在蒙大那州的西北部埃 爾克里克組織內進行工作,他們測量該地層每噸含恐龍巖石中恐龍牙齒的數量以及每立方米內不同種的恐龍的分布情況.結果表明,在白堊紀晚期恐龍的多樣性已開 始逐漸衰退,同地胎生動物的數目卻在逐步增加,正在替代恐龍的生態位置.換句話說,恐龍是在白堊紀最後的500萬年中逐漸滅絕的.
另外,地球上恐龍化石的分布狀況也不支持突變論.因此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爲,複雜的生態因素才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這些生態因素包括白堊紀晚期寒 冷、乾旱天氣引起的全球範圍內的海平面下降,氣候變化造成的植物種羣變化,由此引起的恐龍食物鏈的改變或中斷,以及日益發展的哺乳類對於小型、幼年恐龍構 成的威脅.但是,我們也不能排除禍從天降的可能性.因而目前只能說,生態因素的改變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禍從天降等錯綜複雜的內外因素,導致恐龍在白堊紀最 後的500萬年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個6 500萬年前的滅絕事件在今天看來頗有警示意義.近年來,全球性的環境汙染日趨嚴重,由此引起的生態問題已成爲人們關注的熱點.探索恐龍滅絕之謎對我們人 類現在所面臨的生態問題有重要意義.通過認識和了解恐龍,人類應該意識到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我國台灣省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內的生 命科學廳中,有一組名爲「恐龍的晚餐」的展示,情節是兩條恐龍邊進晚餐邊對話,對話的內容大意是:人類經常談論恐龍的滅絕,但人類自己卻已經把地球上的生 態平衡給破壞了,到頭來人類難免與我們恐龍一樣從地球上滅絕.用活恐龍(機械恐龍)的對話來告誡人們,從恐龍滅絕中吸取教訓,真是獨具匠心,發人深省.
然而,正如美國古生物學家盧卡斯所說的,要最小限度地評估恐龍滅絕的損失,也就是要充分肯定恐龍滅絕的意義,但也不能過分誇大.不少古生物學家都估計:從 三迭紀晚期至白堊紀晚期有九百至一千二百個屬的恐龍曾經生活在地球上,而我們現在已知的只不過是其中的30%—40%.這主要是因爲我們不可能找到所有的 化石,無法確切統計恐龍的總數.另外,根據有些恐龍是恆溫的熱血恐龍的理論,恐龍並未完全滅絕.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的祖先類型的鳥類,就是它的後代.當然, 目前這還是個爭議的問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