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稿圖表的層次結構怎麼處理?怎樣表述才能使層次清晰?

題目:

科技文稿圖表的層次結構怎麼處理?怎樣表述才能使層次清晰?

解答:

信息來源:創新醫學網
圖表是科技文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文稿賴以表達主題思想的直觀而簡潔的方式.因此,其正確性將直接影響文稿的信息傳播功能,值得科技工作者重視.但是,筆者的親身實踐和已有的研究表明〔1~3〕,在作者原稿或已經出版的書刊中,圖表存在著嚴重的失誤.目前對圖表的研究已經較爲深入,提出了許多有效方法〔1~6〕,但由於這些方法尚缺乏系統性,面對衆多的方法在運用中難以駕輕就熟.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圖表的結構分析,建立統一的結構模式,從而提出一套圖表的分析優化方法.
1 圖表的結構分析
1.1 建立圖表結構的基本思路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願意把圖表本身作爲一個單獨的系統來研究,圖表作爲人工語言是對文式內容的有效證明與補充,而圖、表、文、式作爲論文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圖表表達含義與論文整體思想的一致性是衡量圖表正確性的標準之一.因此,在研究圖表結構系統時,要從論文整體考慮.論文在圖表結構系統中居較高層次.同時,圖表題代表了僅次於論文的一部分內容.而基準則是圖表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於定量坐標圖和表,基準則包含了坐標(欄目)里的量名稱、量符號、量單位、刻度(取值範圍)等.而圖表中的線條或數據則是在某一基準下得到的變量.因此,圖表結構可以用圖1表示.對於非定量坐標圖而言,該基準同樣存在,只是所含要素及存在形式有所不同.這並不影響該層次結構的普適性.
1.2 圖表的結構分析模型
從圖1可知,圖表的層次結構中各層次系統之間密切相關,低層次系統從屬於高層次系統,低層次系統內容應相關於或一致於高層次系統內容.從高層次到低層次系統逐級判斷相關性是圖表審讀的重要方面.另外,同一層次系統內的要素完整性及相關性的分析是圖表審讀的又一方面.例如:「基準」中含有量名稱、量符號、量單位、刻度等,各要素間還有一定的決定作用;「變量」中含有要素變量1、變量2……,每一變量又含有形式語言(如線條組成圖形)、說明語言(如解釋性文字或符號).因此,審讀「變量」時,既要考察某一變量的形式語言與說明語言的一致性與完整性,又要考察每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基於以上分析,建立圖表的結構分析模型如圖2所示.箭頭代表進行結構分析的順序或方向.
2 運用圖表結構模型進行分析優化
2.1 層次相關性逐級判斷
2.1.1 「論文」與「圖表(題)」
圖表的審讀要從「論文」整體開始.在文字中,往往會出現「如圖x…」、「如表y…」等字眼,這時就需要通過圖x或表y找到對應的圖表(題).在作者的原稿中,也不時出現文字敘述與圖表(題)矛盾的情況,這主要是作者寫作或修改文稿時,圖表編序以及增刪圖表出現的失誤.這種錯誤在編輯審稿時,只要遵照層次相關的判斷原則,很容易被發現.更重要的,是判斷論文是否需要這樣的圖x,表y,凡屬無關的或冗餘的圖表均應刪去;反之,需要而未提供的,則應補充.
2.1.2 「圖表(題)」與「基準」
在利用「圖表(題)」與「基準」、「變量」的相關判斷進行圖的審校中,只要將圖中的「基準」或「變量」(非坐標圖裡的不同部分可視爲結構分析模型中的「基準」或「變量」)對照圖題逐一審查其矛盾性,就不難發現問題.
表結構系統也存在此類問題,不是表題說明不正確,就是列表時基準選擇不明了.如表1,從表題看,該表要體現的「變量」是「出現次數」,而從列表看,「出現次數」是其中一個欄目基準,另一個欄目基準爲「雨級」,「變量」爲某一雨級的暴雨日出現n次的「站數」.顯然,表題說明與基準選擇出現矛盾,究其原因,表列得不錯,只是表題說明存在問題,將表名改爲「暴雨日出現1~8次的站數統計」,則可清楚地體現該表闡述的「變量」,即,較好地反映設計此表的目的和表的主題.當然,該表還有些問題需要指出:雨級的範圍劃分不準確,「≥50mm」 包含「≥100mm」,前者應改爲〔50~100)mm.
2.1.3 「基準」與「變量」
「基準」決定「變量」,更換「基準」選擇,「變量」隨之而變.但如何保持「變量」與「基準」之間根本性質的一致是值得注意的.
例如:一位作者在其論文中給出一坐標圖(如圖3).圖的基準分別爲「熱處理制度」、「粒徑」,其中基準「熱處理制度」的特點是:既不連續,也非有序.據此特點,再看「變量」,不難發現:基準本身就離散而無序,其變量怎麼能連線呢!顯然不對!將其改爲點圖或柱形圖就正確了.
表格中的此類問題同樣突出.列表講究基準的選擇與排列,「基準」選擇好了,其「變量」就會表現得直觀而準確.反之,則會鬧出些笑話和錯誤.表2就是一例.爲使分析的問題比較集中,對此表作了刪簡.從該表看,其基準較多,說明需要表達的信息較多,這並不影響表格的信息傳遞功能,只要表的「基準」選擇適當、排列有序就行.但該表的問題就出在「基準」還不夠多.看該表最後一行的「變量」里,既有面積數,也有人數,再看對應的「基準」之一是「淹沒」,意思清楚了:建水電站除淹沒土地外,還「淹沒」了成百上千的人.顯然不行,這就是「變量」與「基準」範圍不一致造成的笑話.其優化並不難,只需將該「變量」中的人數分出來,另立一基準「移民」就可以了.
項目 上庫特性 下庫特性
正常蓄水位/m 705 186
死水位/m 690 162
最大壩高/m 20(30) 72
最大壩長/m 約 150 170
有效庫容/104m3 1000 4700
流域面積/km2 6.5 253 …
淹沒 147人,0.244km2 1400人,0.667km2
2.1.4 「變量」與「論文」
考察「變量」與「論文」整體的相關性,就是通常說的文圖、文表是否一致的問題.對於科技編輯而言,發現錯誤是關鍵.層次相關判斷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方法.文圖不一是常見的問題,到底是文的問題還是圖的錯誤,這需要憑藉專業知識或與作者聯繫進一步判斷.有一例(圖4),部分相關的文字這樣寫道:「……通過這五個點的WA的截面中的穩定性圖表示在圖4中,並且標上了相應的數字.……比較曲線1和5,兩者的起振切深大致相同,可是跳躍振幅卻相差大約四倍.」循著摘錄的文字,集中審視曲線①和⑤(圖中用「①」,文中就不應用「1」;余同).不難掌握,所謂「起振切深」,指的是B1和B5的橫坐標值,它們的確「大致相同」.而所謂「跳躍振幅」,指的是B1B′1和B5B′5的高度.不必精確度量,就可看出:B5B′5的高度大約是B1B′1的四倍.問題就出在這裡, 大約是四倍與「相差大約四倍」不是一回事,其「相差」只有大約三倍.這就是運用層次相關判斷發現的問題,如果將這兩個層次系統割裂開,單獨判斷任何一個系統,都很難挑出毛病.
圖4 顫振振幅與切深的關係
2.2 要素完整性判斷
從圖2看出: 圖表中,主要在「基準」層和「變量」層存在要素是否完整的問題.由於「基準」層要素的完整性問題判斷起來相對直觀,而且已經研究得比較成熟〔1~5〕,本文不再討論,下面主要就「變量」層的要素完整性問題進行探究.
「變量」層要素的考察從兩方面進行.其一,某一變量中存在「形式」和「說明」兩要素.所謂「形式」是指某圖形形狀本身,沒有明確含義.而「說明」則指通過文字或符號對某圖形形狀內涵的闡述和補充.這兩者缺一不可,離開任何一方都不能準確傳遞信息,甚至毫無意義.圖5、圖6便是此類例子.
圖5 Mo-Si-Co 800℃等溫截面
圖6 MIM成型範圍圖
圖7 保持時間對變質效果的影響
圖5表示一個三元相圖的等溫截面,該圖的「變量」可視爲由兩個子變量組成:變量之一是直線(相線)構成的相區,這是相圖的固有特徵,無需特別說明;變量之二是散布於各相區的「.」、「o」,這並不是相圖本身具有的,而是作者加入的,該圖的問題恰恰出在這裡,這兩個「形式」代表什麼?圖系統沒做任何交代.這不僅使該圖缺乏自明性,更使變量之二失去了意義.圖6同樣爲要素殘缺,但與圖5有所不同.圖中的「欠注區」、「斷裂區」、「無缺陷區」、「斷裂及中心通孔區」等可分別看作構成圖6「變量」的幾個子變量,通過分析這幾個子變量可發現:除了「無缺陷區」在圖中有明確的區域外,其他三區都沒有準確的「形式」區域,作爲二維的平面坐標圖,其可能性則有近10種,讓人猜測起來,談何圖的自明性與準確性呢!這就是子變量中只有「說明」而無「形式」的一種要素殘缺.
其二,子變量正是組成圖的「變量」的要素,其同樣存在殘缺的問題.文獻〔2〕中便有一例,從圖題看,該圖是表示兩種計算方法的結果比較,因而在結構上就應該有兩條曲線.但是,圖中只有一條曲線,顯然,殘缺了一種子變量,這種圖自然無法實現其功能.
2.3 要素相關性判斷
2.3.1 「基準」系統的要素相關
「基準」中名稱、符號、單位、刻度等要素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在圖表審查過程中,其相關性必須考慮.不同的基準(名稱),其符號自然不同;同一基準(名稱),單位不同,刻度也就隨之不同,比如說「rad/s」、「(°)/s」都爲「角速度」的單位,但兩個單位對應的刻度值則大相逕庭.另外,由基準性質,即可判斷刻度的取值範圍;判斷是連續,還是間斷;是均勻可比,還是離散可比…….在「基準」系統出現問題的例子很多,在此僅舉一例.如圖7所示,僅從該圖「基準」系統就可發現問題所在: 橫坐標的量名稱是「保持時間」,刻度值是從「-10」開始,「保持時間」可以是負的,即實驗測試在負時間內進行,這是不可想像的,顯然違反了常識.圖中負時間對應的「變量」自然也就不真實了.
2.3.2 「變量」中的要素相關
「變量」系統的要素相關主要指子變量與子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在圖表出現的很多重大錯誤中(主要在「變量」里),如果離開專業知識,是難於發現的,而科技編輯的弱點正在於:對方方面面的科技專業並不都精通.但是只要運用好子變量與子變量之間相關性的判斷,就容易發現此類問題.
下面圖表各舉一例,說明此方法.
圖8是一篇有相當理論深度的文稿中提供的,而這張圖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在判斷錯誤之前,先選定該圖的子變量:將圖中的六方柱體結構視爲變量1;圖中「○」視爲變量2;圖中「●」視爲變量3.首先,根據中學的立體幾何知識可知,六方柱體的底面ABCDEF爲正六邊形(圖中字母爲作者植入,原圖沒有),畫在立體圖上,其基本的性質仍然不變,如:AF‖BE‖CD,AB‖CF‖DE,BC‖AD‖EF.即,四邊形ABCO和四邊形DEFO都爲平行四邊形.另外,立體幾何的繪圖中,看不見的線條應爲虛線.根據這些常識判斷,圖8的變量1顯然不正確.其次,修正了變量1之後,再看圖中的「○」、「●」與變量1的位置關係如何?「○」的位置很明確,姑且認爲其正確.「●」的位置就不明確了, 要是隨意分布其間, 晶體結構還有什麼可研究的,顯然不可能! 那麼,「●」與變量1、變量2到底是怎樣的位置關係呢? 後與作者聯繫, 發現了錯誤並改正爲圖9 (DF, MN等細線是爲說明位置關係而後加的).
圖8 LaNi5合金的晶體結構(原圖)
圖9 LaNi5合金的晶體結構(修正圖)
這就是科技編輯通過一定的方法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編輯可能因爲專業知識的原因無法修改錯誤,但一定要發現錯誤,本例就說明了這點.
考查表中「變量」系統的要素相關時,子變量的選擇既十分重要,也十分靈活.通常而言,可以選某一行作爲一子變量,也可以選某一列作爲一子變量;可以選某組行作爲一子變量,還可以選某組列作爲一子變量.到底如何選定子變量,要視表的具體情況和研究對象而定.
表3是在某期刊上看到的,顯然是經過了專家評審和編輯加工,但問題依然存在.表3看起來很大(在此已作部分刪除),其結構並不複雜,可視一行作爲一子變量.如果從專業方面看,該表的問題較難發現,但通過比較各子變量,問題就顯而易見了,第二、三行最後一個數據與同類其他數據相差懸殊(正負之差),可這兩行其他數據的大小都是介於第一和第四、五行之間,這兩個數據與其他行的怎麼會有正負之差呢!顯然是錯了,最大可能便是漏了負號.另外,第一行第八列、第二行第五列和倒數第二行第五列的數據與其他行同列數據相比,有效位數相差一、二位,從數據處理的意義講,也是非常錯誤的.
3 結束語
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圖表的結構系統,建立起圖表的結構分析模型,從而使圖表中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一覽無餘,並根據各環節的特點提出相應的優化方法,使圖表的審查程序化、系統化,既便於編輯掌握,也可有效地避免將問題遺漏.同時,本文提出的結構分析與優化思路和編輯學已有的研究成果(方法)可以有機地結合,使圖表的審查更為準確和有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