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 以讀了蘇軾而感悟的文章 題目是《走進蘇軾》 急用!
題目:
求一篇 以讀了蘇軾而感悟的文章 題目是《走進蘇軾》 急用!
解答:
走進蘇軾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裡的三兩句,詩意盎然,也道出了人生幾多風雨,一切浮雲罷的人生觀.蘇軾,莫說兒時,就是現在也常常出現在課本,字畫,文章里的風流人物,我們又幾曾走進過?
走進蘇軾,我是以我的方式走進的.蘇軾得以成名,得以使人們從他的詩篇中品讀出他豁達的性情,似乎是多虧了「被貶」一詞.古人確實博學多識,「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句話用在蘇軾的坎坷人生上在合適不過了.蘇軾的大名在後人之中膾炙人口,我覺得是歸功於「被貶」二字的.他的諸多佳作都是出自被貶時期.有尚未純熟的內心紊亂,難歇哀憤之心,也有笑傲人生,看淡世俗的豁達之觀.他被世人,更詳細說是後代大加讚賞,難道不是一種「福分」嗎?而這一切不是在他經歷了頻頻困境,多次被貶後造就的嗎?
人,一生中實有不少困難.看淡人生,豁達對待也是需要一定過程的.蘇軾也是如此.他筆下的四溢華彩,細看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變化的.
蘇軾經歷「烏台詩案」,無奈入獄.躲過一劫後,被貶黃州.初時,可想而知初被貶,思想尚未成熟.眼中所見,尚不及耳中所聞,心中所願.《卜算子》中的殘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斷盡,如此的幽獨孤淒,一派心灰意冷呈現在我們面前.蘇軾「移情於景」,將孤獨冷寂之情,寥寥幾筆托於悲涼的景中.孤鴻對幽人,幽人亦孤鴻,雖非同類但其心相通,同樣的孤獨,同樣的萬念俱灰,同樣懷著清冷的情懷.
多次到黃州城外赤壁山遊覽後,蘇軾的心境有所改觀,但心中仍有矛盾存在.心中既被現實受到的殘酷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又枯苗望春似的想從老莊佛學中得到解脫.但在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他漸漸放下了些許的憤恨,更加接近接受自己所面臨的事實,增強了信心.他的《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赤壁賦》中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把悲傷愁苦「托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後赤壁賦》中,蘇軾表露出自身的心理矛盾所帶來的苦悶,他想從遊覽山水中解脫自我忘記煩惱,但卻達不到意向中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心靈更添一層哀傷.南柯一夢後回歸殘酷的現實,心中能不有遺憾和哀傷嗎?
蘇軾的思想是不斷在升華的.經歷了許多坎坷後的蘇軾,在《惠州一絕》中方可感覺到.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此時他的心境與在黃州時平靜了許多.不見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溼葦」的失意與苦悶.多了與出家人的交流,也多了對美景的流連.這時的蘇軾已經開始避世遁俗了.
蘇軾的一生是坎坷的,是多變的.上天給予了他不幸的仕途道路,但使其佳篇也在後人中廣爲流傳,使他的名字銘刻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
走進蘇軾,就如同走進了一段思想的升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