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翻譯是這幾篇:《范縝論無佛》、《崔昭行賄事》、《螳螂捕蟬》、《塞翁失馬》、《讀孟嘗君傳》不要很對,但是要基本正確(白
題目:
英語翻譯
是這幾篇:《范縝論無佛》、《崔昭行賄事》、《螳螂捕蟬》、《塞翁失馬》、《讀孟嘗君傳》
不要很對,但是要基本正確(白話文)
解答:
我就找到了四篇,范縝論無佛 沒有找到,還有看在同學的面子上,
世人都稱許孟嘗君能夠贏得士人,士人因爲這緣故而歸順他,(孟嘗君)最終依賴這些士人的力量,而從虎豹般的秦國脫身.哎!孟嘗君只是雞鳴狗盜之輩的頭子罷了,哪裡足以說他贏得了士人?如果不是這樣,依仗齊國的強大,得到一個(真正)的士人,應當能夠稱霸天下而制服秦國,哪裡還要藉助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力量呢?雞鳴狗盜之輩出於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士人不到他門下的原因啊
「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爲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倚伏觀服務的.
東漢班固的《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的話,即提示了它的寓意.靠近邊塞的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善於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幾個月後,那匹丟失的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的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於衷,坦然道:「這樣的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了許多良馬,他的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繮,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八鄰的精壯男子都被徵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戰爭中喪生.惟獨老翁的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餘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爲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爲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爲福.」後又發展成爲「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於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爲好事.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的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向各自的相反方向轉化.
(原文)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譯文)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準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羣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儘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溼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爲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準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準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啓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爲官,官聲很好,被認爲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崔昭何許人也,衆口一致說他好.一定是行賄了.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做食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爲什麼前邊那麼踞驕而後又那麼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裡,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台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