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化與人類的關係?
題目:
天氣變化與人類的關係?
解答:
縱觀歷史,人類的活動影響著氣候,而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也波及每個國家和個人.在人類發展的許多時刻,氣候常常施展威力,成爲影響歷史走向的無形之手.
在天山、崑崙山、帕米爾高原所環繞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一片廣袤無垠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在這片中國最大的沙漠裡,天山與崑崙山的融雪形成了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經過兩千多公里的綿延流淌之後,塔里木河最終注入羅布泊,漢代稱之爲蒲昌海.蒲昌海給沙漠帶來了勃勃的生機,這裡成爲沙漠中最美麗的綠洲.在蒲昌海的西北岸,曾經存在過一個美麗國度——樓蘭.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三度出使西域,樓蘭第一次進入了中原人的視野,貫通東西方的古代絲綢之路從此開始興起.東來西往的客商們牽著駝隊,源源不斷地來到這片沙漠中難得的綠洲歇腳、補充給養,沙漠之珠樓蘭也因此空前繁榮起來.
夾在匈奴與漢朝兩個強大政權之間,樓蘭王不得不小心翼翼.公元前77年,漢使傅介子奉命以賞賜爲名,於宴席中斬殺親匈奴的樓蘭王安歸,改立曾身爲漢朝人質的尉屠耆爲王.爲阻止樓蘭再次反叛,漢武帝下令樓蘭人遷至距伊循城不遠的一片原野,建起了他們新的都城扜泥城,並改國名爲鄯善.
遷走樓蘭人後,漢軍開始在樓蘭地區修築長城,屯兵駐守.爲解決後勤問題,從內地來的漢軍和農夫們習慣性地開始開墾荒地,鋒利的犁刀劃開一片片灌木和雜草,堆積在空地上燒成灰燼.據史料記載,西漢在樓蘭駐有屯田軍約一萬人,最多時達一萬五千人.按每個屯田士卒耕種十五畝地計算,人數最多時可墾田地近二十三萬畝(約合十五萬平方公里).漢軍屯田鼎盛時期,樓蘭城的綠洲幾乎完全開墾成了農田.同時,人們還砍伐了大量生長緩慢的胡楊樹建造房屋,手工作坊、民用炊火也消耗了大量林木.與漢人不同,樓蘭本地人多以畜牧業爲生,極少種田.
沒有了樹木的庇護,隨之而來的則是越來越酷烈的太陽和漫漫無盡的黃沙.在人們「無意」的破壞下,樓蘭那些歷經億萬年進化留存下來的野生植被系統被破壞,樹木被砍伐,開荒後生產的農作物又被取走,使地表完全裸露.在乾旱和風力的作用下,鄰近的沙源不斷入侵,綠洲的土壤變得疏散而易流動,在風力的搬運下不斷流失.
農業生產對水的大量消耗,使羅布泊的水量越來越小,蒲昌海在消失.農田得不到灌溉,糧食減產嚴重,後期的駐軍生活越來越難以維持,口糧供給日益緊張,駐軍政府不得不多次下達要求吏兵節省口糧的命令.樓蘭出土文書顯示,當時屯兵的口糧,開始爲「一人日食一斗二升」,後減爲「一人日食八升」,再後減爲「一人日食六升」.最後一任樓蘭官員王珩等來的是一紙調令,與駐守樓蘭的士兵一同返回洛陽.
樓蘭古城的消亡,是在世界氣候出現旱化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由於塔里木盆地河流大部分源於冰川融水和降雨,氣候的轉干和變冷都使河流水量大大減少,河流流程縮短,塔里木河水系瓦解.樓蘭面臨著自然的考驗,但結局並未就此註定.遺憾的是,人類將最後的機會變成了一次充滿風險的命運賭博.結果,人類輸了.最終樓蘭古國被無邊無際的沙漠吞噬.
嚴寒重創蒙古帝國西征野心
公元十二到十三世紀,中亞草原上的氣候相對溫暖,水源充足,牧場豐盛,人口和畜羣數量都大大增加,一支可怕的軍事力量在這片草原上崛起了——蒙古人相信,光榮的士兵,不能老死在故鄉,征伐成爲必然選擇.
公元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十五萬大軍西征.蒙古帝國逐鹿歐洲的序幕由此拉開.蒙古軍將基輔、波蘭、德國聯軍一一擊敗,繼而越過多瑙河,大舉向西推進.西征的蒙古大軍讓整個歐洲陷入了驚恐和戰慄,被西方人稱爲「上帝之鞭」.
蒙古大軍制勝的祕密就在於騎兵.在火炮發明以前的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威力相當於熱兵器時代的火炮,誰掌握了它,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蒙古人將騎兵的威力發揮到極限,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高峯.而決定騎兵勝敗的最基本元素,是人類最早也最忠實的朋友——馬.
馬雖然帶來了牧民生活的必備原料以及快速移動攻擊的便利,但是馬的生理特徵也決定了其致命的弱點.馬和牛不同,在牛的消化系統中有一個瘤胃,這使得牛可以比馬消化並且儲存更多的蛋白質,而馬因爲沒有瘤胃,不能反芻,對營養的消化和吸收都不太好.這意味著馬必須有充分的草料保障.
但是從1260年到1368年爲止,蒙古草原變得非常寒冷,尤其是1260年氣溫突然下降,接下來的二百年裡氣溫依舊如此.蒙古草原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擋,溼潤的海洋氣流本就難以到達,因此只要氣流遇阻,乾旱就會來臨,經歷一個寒冬或是干夏,就會有很多馬匹死掉.蒙古草原上氣候的變化悄無聲息地介入了歷史,這場降溫幾乎毀掉了整個草場,西征的拔都和他的蒙古騎士們不得不放下刀.他們原計劃入侵奧地利,毀掉維也納,然後沿著德意志的各個公國推進,繼而將進攻的矛頭指向義大利,乃至整個歐洲.誰知天意難料,氣候變化的威力勝過千軍萬馬,嚴寒讓蒙古人的野心遭遇了創傷.
能源與機器讓地球逐步升溫
1769年,英國人瓦特在原有蒸汽機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生產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蒸汽機.在此之前,英國工業生產動力主要依靠的是水力和木材,這樣的動力缺陷十分明顯,必須受地點、季節、氣候、運輸、勞力數量等條件的限制.蒸汽機使得人類第一次將如此巨大的能量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只要有煤作燃料,就可以開動蒸汽機.遲緩的工廠手工業進程瞬間轉變成了生產的狂飆,人類的科學幻想,開始迅速轉換成現實.
蒸汽機離不開煤炭的大量消耗,英國的曼徹斯特成爲了一座焦煤之城.在小說《艱難時世》中,狄更斯描繪道:這是一個充滿著機器和高聳煙囪的城市,城市之外永遠籠罩著無盡的惡毒的菸灰,永不會開散.還有那麼多毒瘤一樣的建築物,滿牆的窗戶內整天響著咔嗒咔嗒震動的聲音,蒸汽發動機的活塞單調地上下運動著,就像一頭患了憂鬱症而發狂的大象的腦袋.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曼徹斯特產業工人的人數,占到全城人口的85%,而全城擁有將近五百個傾瀉濃煙的煙囪.爲了儘可能保證曼徹斯特的環境不受更大影響,工廠主們解決的方法就是儘可能加高煙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高聳的煙囪都被看做工廠主雄厚財力的視覺標誌.但是煙霧依然籠罩著英倫三島,倫敦因此得名「霧都」,充滿有毒物質的酸雨開始頻繁降臨.儘管如此,由黑色的煤炭作爲能源的工業革命開始向全世界蔓延.
能源的使用,增強了人類影響環境和氣候的能力.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增加了25%,地球在能源與機器的作用下逐步升溫.當人類藉助能源強力改造環境氣候的同時,氣候也開始懲罰人類,濃霧、酸雨、汙水、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
利用機器與能源,使人類第一次能夠掌控自己的未來.做什麼與不做什麼,都會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是崩潰和衰敗,還是文明的延續或者輝煌?所有這一切,最終還是取決於人類自身的選擇.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