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及其地位、意義

題目:

老子的思想及其地位、意義

解答: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當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的文化傳統產生的影響最深最廣最大.作爲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學派的創始人,他們的思想學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最終形成了儒道兩家的不同傳統,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異是十分廣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過於理論上各有偏重和價值觀念的不同.下面分別對這兩方面加以討論.
一般而言,老子比較偏重於對形而上的問題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體論和宇宙論;孔子則偏重於對人與人的關係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倫理學.就本體論和宇宙論而言,孔子的思想在這方面基本上是闕如的,而就倫理學而言,這方面也不是老子關心的重點.
老子提出了"道"作爲自己學說的最高範疇,並加以系統化的論證.以"道"爲核心,老子展開了他的全部學說.特別是其中關於宇宙起源和本體的探討,以及系統的認識論學說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更是具有"獨創性"的"哲學"思想--這裡指的不是廣義的哲學.毫無疑問,老子的道論開創了中國哲學中的形上學傳統,"道"是中國古典哲學無可爭議的最高範疇,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範疇出於老子的最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完全可以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開創者.中國哲學能與西方哲學對話,主要有賴於道家,特別是有賴於老子的思想.對此,張岱年先生就曾說過:"老子的道論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這是確然無疑的.……在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發展過程中,道家學說居於主導地位." [1]
孔子則是中國古代倫理學的開創者.孔子提出了"仁"作爲自己學說的最高範疇,爲人類的道德生活確立了最基本的原則,力圖以仁愛的精神改善日益緊張的人際關係,並由此入手來解救社會危機.孔子以"仁"爲核心範疇,提出了一系列道德規範,建立了完整的倫理道德學說,並以此作爲自己學說的主體內容.孔子的思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濃重的倫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見,老子和孔子由於所關注和思考的主要問題的不同,形成了他們在思想理論上各有偏重.馮友蘭先生在《新原道》一書中,曾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爲標準來評價古代的學說.他在評論孔、孟時認爲:"他們於高明方面,尚未達到最高標準";在評論老、莊時認爲其哲學"極高明",然於"道中庸"則不足.在馮先生看來,孔、孟思想的特點在於"道中庸",於倫理道德的領域見長;而老、莊思想的特點和優勢則在於"極高明"之形上哲學領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所表現出來的儒道兩家的文化差異,可謂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並無優劣之分.
這裡需要申明的是,本文所說的"道論"專指圍繞"道"進行的形而上之哲學思考,而不是泛指所有關於"道"的言論."道"範疇並非道家的專利,先秦各學派都談論"道",而且都不在少數,可謂儒有儒道,墨有墨道.不過,諸家之"道"皆爲政治、倫理範疇,唯有道家之"道"具有形而上的哲學意義.就儒家而論,《論語》中"道"字凡76見,多爲人倫之"道",且孔子從不談論"天道",有子貢所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2]爲證.在儒家學說中,"仁"、"義"、"禮"等都是具體的道德原則和規範,而"道"則具有更高的概括性,泛指儒家的最高追求,或曰儒家的真理、主義.士君子都應"志於道",不惜"以身殉道",甚至"朝聞道,夕死可矣" [3]."道"也泛指儒家的所有主張,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 [4]是也,它內在地包含著所有具體的道德原則和規範,而這些具體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則是"道"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實現"道"的途徑與方法.如孔子說:"行義以達其道" [5],孟子也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6]"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親相善的關係,以這種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來處理人際關係,便是儒家之"道".因此,不論是孔子的"殺身成仁"還是孟子的"捨生取義",都是"以身殉道".總之,儒、道兩家雖然都重視"道",但兩家各自的"道"只是符號形式相同,意義和內容卻有根本的差異,道家的"道"以形而上的哲學意義爲主,儒家的"道"則爲倫理、政治範疇.
有一種很有影響的觀點,認爲道家注重天道,輕視人事,實際的情況恐非如此.道家雖然善於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道家著作雖然以談論天道和哲理爲一大特色,但終歸還要落實到社會和人生中來.如《老子》書中談天道和哲理要超過任何一部古代典籍,因而說道家注重天道是沒有問題的.但說道家輕視人事,恐怕就不合於事實了.以《老子》爲例,書中的主要篇幅還是談社會政治與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談社會政治與人生,有的是從哲理中引出社會政治人生,或從社會政治人生中提升出哲理,有的則兩者兼而有之;即使是只談抽象哲理的語句,就《老子》全書而言,最終也是要爲社會人生求得天道觀方面的依據和指導.因而老子所開創的道家有著豐富的關於社會與人生的哲理性思想,正是由於道家對社會人生問題的關注,並提出了與儒家迥異的看法和解決方式,因而才能在這一廣大的領域同儒家學說形成互動和互補.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