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嚴復的譯《天演論》自序 譯文
題目:
求嚴復的譯《天演論》自序 譯文
不是天演論全文→ →
解答:
英國邏輯學家約翰穆勒有句名言:「想要考證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字並且能夠使其最深的理論顯現出來,不通曉幾國語言的人不能做到.」這句話,我開始質疑它,但是現在深刻的明白並且愈發的相信,並且感嘆他的話不能改變.難道只有語言文字,至於小句子大道理,古代的人用盡全部的精力,來從事一種學問,當他有所得時,放在心裡不說便是理論,動一下口舌或是把它寫在書上便成了言辭.本來就都有他得到這種理論的理由,也有他記在書冊來傳世的原因.唉,難道是偶然嗎!從後人讀古人的書,卻沒有嘗試做古人的學問,那麼對於古人做學問所得到以之爲理論的東西,便已經有了深刻和膚淺的差別了.且何況經歷的時間久遠,書本的抄寫和刊刻有沿襲的錯誤.音韻每個時代都在變化,於是通假字便很難明了;風俗在延續中變化,於是事情的意思有了區別.像這樣,即使辛勤訓詁來疏通文意,但對於古人顯示給後學的旨意,越來越隱晦了.所以說,讀古書很難.即使這樣,那些依託古書而傳下的理論,本來就很相像.假使他的理論確實精確,他做事確實可信,那麼年代或者國俗都不能阻隔.因此,不從這裡傳下來,有時候會在那裡顯現,事理不去謀劃卻相合.考證理論的人,用他從國外所得的東西,反過來來爲我們古人傳下來的東西作證據,便理解通透了,好像剛睡醒了一般.這種樂趣,相比於讀書吟誦,被學者大大讚賞.這確實是研究別國語言文字的最大樂趣.
現今那六藝對於中國,正所謂日月在天上經過、江河從地面流過一樣一去不返.然而儒家對於六藝於《易》、《春秋》最爲重視.司馬遷說:「《易》本是根據隱微的推求到顯著的,《春秋》從明顯推論隱微.」這是天下最精確的說法.開始我以爲「本隱之顯」不過是占卜來推定凶吉而已,「推見至隱」不過是推求意思的褒貶而已.直到學習西方人的邏輯學,才看到他們研究客觀事物而得到知識的行爲,有歸納法,有演繹法.歸納法是觀察部分從而知道全局,研究細微之處來通曉其全部的方法.演繹法師根據客觀事理來推斷不同的情況的方法.於是推卷而起說:「這個啊,本是《易》、《春秋》的學說!司馬遷所說的'本隱之顯'是演繹法,'推見至隱'是歸納法.他的話已經說明這個道理了.這兩個方法便是研究事物窮盡理論的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但是後人不知道推廣使用,沒有嘗試爲自己的事服務,也沒有嘗試商議這種辦法.」
近兩百年,歐洲學術的發達,遠遠超過古代.他們所得到的邏輯和公式,往往看到最正確的東西,不能夠再次動搖.回頭看我們古人所得到的理論,往往比他們領先,這不是長自己威風.我將列舉其中明白可信的地方,來求正於天下.西學最切合實際、掌握它的公理便可以駕馭繁複變化的事物的學問是邏輯學、數學、化學和物理這四門科學而已.但是我們的《易》以邏輯學、數學爲經,以化學、物理爲維,合起來命名叫做《易》.天下之內,物體和運動靜止等自然現象互相推動,沒有物體便不能以之看到自然現象,沒有自然現象便不能呈現物體,凡是物體便是天,凡是自然現象便是地.牛頓力學三定律,第一定律說:「靜止的東西不受外力自己不能運動,運動的東西不受外力自己不能靜止;物體沿直線運動勻速運動.」這正是前所未有的理論.從這定律出現之後自然科學便明了,人文科學也事半功倍.而《易》說:「天靜止時不受外力便一直靜止,按直線運動(正確的意思是:天在靜止時專一不亂,在運動時剛正不阿.此用來附和第一定律)」之後的二百年,有牛頓用天地演化來著書立論,用自然界的道理來解釋人世的現象,這也是最近的絕世之作.
好累,大家繼續翻吧.
- 上一篇 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 下一篇 蘋果產地在哪裡中國哪個地方產蘋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