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杆拍遍 讀後感150字 2種以上論證方法,

題目:

把欄杆拍遍 讀後感150字 2種以上論證方法,

解答:

A
我常想,要是爲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爲官,卻爲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鍊.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裡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爲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B
看了這篇文章,首先會被辛棄疾的精神所感動,其次,就是爲作者的文學才華所折服.
就對辛棄疾的感受來講,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爲業,成爲大詩詞作家的,就只有辛棄疾了吧,這就註定了辛棄疾在文壇上在歷史上的獨特性與唯一性.不平凡的遭遇,強烈的愛國之心,讓他活出了不一樣的人生,更讓他寫出了千古絕唱,深深讓我們折服.僅僅看到他的詩詞,我就心酸不已,更何況了解到他英勇的戰場經歷,更何況了解到他那顆愛國愛民的熱忱的心?
C\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於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爲他激盪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盪氣迴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爲君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後,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杆.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理解爲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杆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爲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一位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閒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杆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C貌似長了點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