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有什麼特點?讀音還有那些字形,意義或是其他的?總之就是漢字有啥特點,寫多點,我要寫作文

題目:

漢字有什麼特點?讀音還有那些字形,意義或是其他的?總之就是漢字有啥特點,寫多點,我要寫作文

解答:

特點:有象形意義.漢字的性質與漢字的特點,這是涉及到整個現代漢字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理論問題,可以說是現代漢字學的總綱,其後各章,從前後聯繫看,都可以說是漢字的特點與性質的展開.我們說明漢字的各種屬性,分析認識漢字在字量、字形、字音、字序等方面的特點,其實就是從更細微之處進一步深入認識漢字的性質和特點.漢字的性質特點與漢字的屬性,前後其實是互相呼應的,因此,認識這個問題,對於整個現代漢字學內容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入更加全面.
一、漢字的性質問題
說到漢字的性質,我們不能不說一說文字的性質問題.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書面上代表語言的符號,世界上有多種多樣的文字,可是從本質上看,從功能上看,其實都是一樣的,即都是輔助語言進行交際的工具.
文字是在有聲語言的基礎上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因此,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語言是文字符號所代表的具體內容,如果沒有語言,文字也就不可能存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符號,都是由一定的形式和一定的意義構成的統一體,文字作爲記錄語言的符號,也不例外,也是由形式和內容兩個部分組成的.世界上有許多民族,至今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只有文字沒有語言的,語言並不依賴於文字而存在.可見,語言的確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記錄語言,離不開語言.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文字體系,雖然記錄語言的方式不同,結構上千差萬別,但依附於一定的語言而存在的道理是一樣的.
因此,從本質上看,文字實際上就是一種符號系統,只不過這種符號是代表語言的,而且必須通過語言才能發揮作用.語言是一種符號,由形式和意義構成;文字也是一種符號,其構成也包括形式和意義兩個方面.雖然都是形式和意義構成,但它們的內涵是不一樣的,語言的形式是語音,文字的形式是書寫單位(筆畫或字母)構成的;語言的意義是一定的語音形式表示的內容,如普通話音「shu」表示的意義是「成本的著作」,文字的意義是所記錄的語言,具體地說是語言中的詞或語素,包括語音和意義兩個方面,例如漢字「書」這個書寫符號所代表的,不單是語音「shu」,也不單是「成本的著作」這個意義,而是語音和意義兩個方面.語言的語音形式和意義內容,在任何體系的文字中都是統一於一體的.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拼音文字也好,非拼音文字也好,記錄語言都是既要記錄語音,也要記錄意義,不存在只記錄語音或只記錄意義的文字體系.語言是語音形式和意義內容的統一體,文字既然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當然要兩個方面都記錄下來,不可能剝離二者,那樣文字是不可能完成記錄語言的任務的,也不可能成爲書面上代表語言的符號了.
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文字體系,按其記錄語言的方式的不同,一般可分爲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兩大類.拼音文字用一定的構字符號表示語言中的各個語音單位,符號的排列組合順序同所記錄的語言單位的實際讀音一致,所以能比較容易拼讀出來.非拼音文字的構字符號同語音聯繫不緊密,從字形結構上看不出同所記錄的詞語的語音的聯繫,只能一個一個死記,不能拼讀.
我們教材是按文字單位與語言單位的聯繫情況來劃分類別的.文字基本單位的劃分,不同的文字體系是不一樣的,例如英文、法文、俄文等是字母,日文是假名,漢字是單字.語言的單位可分爲語音層和符號層,在語音層可分音位(音素)和音節,在符號層可分語素、詞和句子三級.把文字的基本單位和語言的基本單位相互對應起來看,根據所記錄的語言單位的不同,一般把文字分爲音素文字、音節文字和語素文字三大類.
音素文字是用字母記錄音素,即在記錄語言的時候,要把音節分析出輔音和元音音素,分別用相應的字母表示,閱讀時再把元音和輔音拼合爲音節,是比較完備理想的拼音制度.音素文字的系統比較簡單,因爲一般一種語言的音素,分析成元音和輔音只有幾十個,所以用幾十個字母就可以把語言記錄下來,音素文字適用於記錄音節結構類型多的語言,英語的音節結構就比較複雜,類型很多,據資料載,日本有關方面統計英語的音節不會少於8萬個,所以只能用音素文字記錄.現今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屬於音素文字.
音節文字用一定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音節,符號和音節之間有固定的聯繫,適合記錄音節類型比較少的語言,日文中的假名是音節文字的典型代表.
語素文字以單字記錄語言中的語素,字與語素基本上相互對應,語素文字最大的特點是字符多,由於要相互區別,又使得結構非常複雜,漢字就是典型的語素文字.由於語素文字著重於字形同語素意義的對應,不要求找共同的標準音點,因此特別適合記錄方言複雜,方言間語音差異大而語法規則一致、語素意義一致的語言.
三種文字和所記錄的基本單位對應如下:
音素文字――音素
音節文字――音節
語素文字――語素
漢字的基本單位是字,而每個漢字對應的語言單位,大體上是一個語素,所以,從文字單位同語言單位的對應關係看,漢字是語素文字.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例如漢語的「祖國」是由「祖」和「國」兩個語素構成的.每個語素都有音和義:「祖」的音是zǔ,意思是先代;「國」的音是ɡuó,意思是跟「國家」相對.漢字的一個個的單字記錄的是漢語裡的一個個語素,因此漢字是語素文字.漢語語素有同音的,也有不同音的.不同音的語素一般用不同的漢字來表示.例如漢語裡的「人」和「民」是兩個不同音的語素,書寫時就用「人」和「民」這兩個不同的漢字.而同音語素也常常用不同的漢字來表示.例如"一、依、衣、醫、伊、銥、漪"這七個語素都讀yī,而書寫時用七個不同的漢字,從而在形體上把不同的語素區別開來.形態各異的漢字可以有效地區別同音字.
每個漢字除了有形體和讀音外,還有意義.這和英文字母、日文假名很不相同.語素是最小的音義結合體,是有意義內容的,因此,漢字記錄語素,它的音和義來自它所記錄的語素的音和義.例如我們用「書」這個字表示漢語裡「書」這個語素,因爲語素「書」讀shū,意思是「成本的著作」,於是漢字「書」就讀shū,意思就是「成本的著作」.漢字的形和它所表示的語素的音和義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漢語語素大多數是單音的,但也有一些是多音的.多音語素有的是連綿詞和疊音詞,例如「蜘蛛、琵琶、鞦韆、茫茫、漸漸」等;有的是是譯音詞,例如「吉它、巧克力」.記錄多音語素的每個漢字,只有形體和讀音,而沒有意義,必須幾個字合起來才有意義,因而不是形音義的統一體.這樣的漢字數量不多,不反映漢字的本質特點,不影響漢字是語素文字的論斷.
關於漢字的性質,歷來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比較典型的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詞素-音節文字(或語詞-音節文字)幾種說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這個說法的出發點是漢字不限於同一種讀音掛鈎,從讀音看漢字缺乏體系性,而從意義角度看漢字顯得非常有規律性,而且字形結構反映了字義特點,例如「樺、桉、柳、桂、椅」等字以「木」表示字義類屬,體現出表意特點.不過,由於漢字經過隸變和簡化後,字形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字形結構與字義的直接聯繫遠不如古代漢字那樣明顯,而且表意與否本身也是比較模糊的,所以近年來採用這種說法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如果說漢字絕大多數都有意義,因此從這樣的角度說漢字是表意文字也是可以的.
意音文字的說法著重於漢字80%以上都是形聲字這一客觀事實.但如我們教材分析的那樣,現代漢字中真正稱得上是形聲字的已經很少了,大部分形聲字或者意符不表意,或者音符不表音,從現代漢字的角度看,這樣的字不應該再當作是形聲字,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形聲字不多,到底有多少,筆者尚沒有看到這方面的確切資料,但比較肯定的數據是,現代形聲字,音符和字音完全相同的只有全部形聲字的20%,如果這20%的形聲字再用意符和字義的聯繫情況加以考察,估計又得排除一些形聲字,這樣所剩就無幾了.由此可見,把漢字稱爲意音文字並不合適.
也有人將構成漢字的符號分爲意符、音符和記號三類,而根據符號所能表示的語言結構層次來看,漢字有些字符只跟語素這個層次聯繫,有些字符則起音節符號的作用,因此把漢字看作是語素-音節文字,而且認爲這個名稱適用於古代漢字和現代漢字.不過,音節文字現在一般專指拼音文字的一種,用來指稱漢字容易引起混淆.儘管漢字是代表音節的,但是其結構中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專職的表音成分,因此用音節文字這種名稱是否合適值得斟酌.
以上種種說法,大家可以了解,也可以深入研究.但從我們課程的教學實際出發,弄清楚漢字是語素文字的立腳點,能作必要的解釋說明就可以了.
二、漢字的特點
漢字有六個方面的特點,這些特點,有的是優點,有的是缺點.
(一)漢字和漢語基本適應.
漢字和漢語相適應,主要是漢字的單音節形式和漢語的語素的單音節形式比較一致,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往往有一種對應的關係.漢字和漢語基本上相適應,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領會:
第一,一個漢字代表音節,一個語素基本上也是一個音節,因此漢字和語素是相對應的,用漢字記錄漢語語素非常合適.不過,漢字同語素對應,並不是說漢字與語素相等,仔細分析一下,其實漢字和語素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複雜的,畢竟漢字是文字單位,而語素是語言單位.漢字和語素間的複雜關係表現在,一個漢字可能表示幾個不同的語素,如「米」表示大米的米和表示長度單位的米,「站」表示「站立」或「車站」的意義;也可能是幾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像外來詞「沙發、吉它、馬來西亞」等是受外來詞讀音的影響用漢字轉寫,其中的漢字沒有獨立的意義,這樣的詞語可以不考慮,漢語傳統中還有一些聯綿字,都是幾個漢字記錄一個語素的,如「窈窕、鞦韆、琵琶、蜘蛛、猶豫、躊躇」等.當然,大部分漢字是一個漢字表示一個語素的,如「山、河、燈、人、看」等.
第二,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係主要通過詞序和虛詞表示,而不像印歐語那樣要用音素表示形態變化,所以漢語的特點決定了它用漢字記錄是合適的.比如英語的動詞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態變化,一個詞(尤其是動詞)的詞形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一樣的,其音素要發生變化,這樣的語言用音素文字記錄比較合適,而動詞類似的含義,漢語是用一個個獨立的語素(詞)「正在、曾經、已經」等表示的,這種變化用寫法固定的漢字記錄就比較合適.又如英語的複數要在名詞後加詞尾s表示,這個語素也是在詞內部增加音素(即內部屈折)顯示出來的,而漢語,複數是增加一個語素「們」表示,非表人名詞主要在前面加數量詞體現,不是在詞內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用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就非常方便,而把漢字用來表示類似英語那樣的形態變化,就會困難重重.
漢字與漢語相適用,我們可以通過漢字借用來記錄朝鮮語、日語的情況反證.日本、朝鮮曾經先後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但是由於這兩種語言與漢語在語法規則上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漢字只能記錄它們中的固定的部分,而對於有形態變化的部分,寫法固定,不能分解的漢字簡直一籌莫展,所以日語、朝鮮語用漢字記錄不完全合適,需要用字母表示形態變化的部分,正因爲如此,朝鮮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諺文,日本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假名.而且歷史上,漢字曾經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借用,但是並沒有被直接借用來記錄本民族語言,而是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造,使之適合自己民族語言的需要,例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
第三,漢字記錄漢語可以非常有效地區別同音詞.漢語音節結構簡單,聲韻母配合只有400來個音節,聲韻調配合只有1200多個音節,加之詞形簡短,以雙音節詞爲主,單音節詞依然十分活躍,可以說是漢語語彙的基礎,這樣同音語素和同音詞就非常多,很容易混同,而形態各異的漢字就起到了分化同音詞的作用,所以漢語同音詞雖然很多,但用漢字記錄,在書面上就把同音詞巧妙地區別開了,這是拼音文字所做不到的,例如「公式-公事-攻勢-宮室-工事」、「形式-形勢-行事」、 「國是-國事-國勢」、「期中-期終」等同音詞,口頭上說出來,語音完全一樣,很容易混同,可是書面上用漢字記錄下來,形體各異的漢字很自然就把它們區別開來,根本就沒有混同的可能了.下面我們看幾組讀音完全相同而字形各異的漢字,對漢字的這種區分同音詞的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ju(陰平):居、鞠、拘、狙、疽、駒、苴、掬、琚、趄
shi(去聲):是、市、式、事、示、視、世、勢、適、試、室、蝕、誓、逝、柿
li(去聲):力、立、瀝、嚦、例、利、里、粒、勵、笠、歷、莉、荔、栗、麗、隸
yi(去聲):意、義、藝、易、翼、異、奕、翳、億、抑、屹、役、逸、肄、臆、誼
上面4組漢字,每組聲韻調完全相同,可是漢字字形差別非常大,這樣就非常方便地把不同的語素區別開來了.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曾經利用漢字的這個區別功能,用聲韻完全相同的漢字編寫了一個《施氏食獅史》的故事,抄錄在這裡供大家欣賞: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假如用拼音文字記錄這些語素,按拼音文字的規則,讀音相同的語素,其字形也應該相同,那這些語素就根本無法從字形上區別開來.漢字從古代的表意字發展到形聲字,爲什麼沒有再進一步跨進拼音文字的行列,這同漢字的這個有效區別同音詞的功能不無關係,而且這也是不少人反對漢字改革,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一個重要的理由.的確,拼音文字從目前看是無法解決漢語同音詞問題的.
第四,現代漢語方言衆多,語音上的差別很大,但是由於各個方言的語法系統和詞彙系統一致性比較突出,用漢字記錄漢語,書面上起到了溝通方言的作用,同樣的詞語,雖然各地發音不同,但大都用同一個漢字記錄,所以大家都看得明白清楚,所以漢字具有很好的溝通方言的作用,而拼音文字就難以適應漢語方言分歧的特點.漢字在維護漢語的統一,避免漢語分裂成不同語言方面,可以說功勞赫赫.在歐洲,許多不同的語言,互相之間的差別比漢語方言之間的差別要小得多,但它們是不同的語言,而漢語各地方言,雖然差別較大,但是用統一的漢字記錄,才沒有進一步分裂,而且也因爲漢字的維繫作用,誰也不會認爲漢語的方言是不同的語言,雖然西方一些語言學家把漢語的一些方言看作是不同語言(參見哈特曼、斯托克《語言學與語言學詞典》),但這種觀點不可能得到我們的認同.
(二)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
因爲漢字所記錄的是語素,而語素是音義的統一體,每個語素既有聲音又有意義,加上漢字的形體,所以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一個漢字,它可能代表好幾個語素,可能表示好幾個音節,但是獨立地看,每個漢字必定是表示一個音節的,必定是表示一個語素的,而且必定是有形的,所以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是形音義的統一體,三者之間密不可分.這一點與音素文字和音節文字是很不相同的,例如英文的字母a、b、c、d、e等,日文的あ、い、う、え、お等,它們有形體,有自己的讀音,但是沒有意義,因此不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因爲它們記錄的是語言中的音素、音節,沒有獨立地和語素對應,因此單獨看都是沒有意義的.
正因爲漢字的這個特點,所以我們初學漢字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漢字以後,進而學習詞就不困難了,例如我們學習了「電」字,可以和別的有意義的漢字組成「電話、電燈、電線、電視、電影、電流、電機、電錶、電動」,而對這些個新詞,我們基本上不用重新學習記憶,很容易理解掌握,因爲我們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漢字,實際上就等於學會了一個一個的構成詞的語素,掌握了這些構詞成分的形、音、義,再來學習理解這些個詞語,自然就非常容易了.反觀音素文字,人們在學習字的時候非常容易,比如像英文,只有26個字母,幾節課就可以學會,日文有50音圖,初學也很容易,但到了學習詞的階段,就比較困難了,因爲每個詞都有不同的拼寫形體,記憶起來也並非易事.
(三)漢字有較強超時空性.
漢字的超時空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一是古今一致性比較強,二是具有溝通方言的特殊作用.漢字的超時代性,就是古今可通,上千年前的文獻中的漢字,今天我們照樣認識,其中看不懂的,不是漢字本身,而是古今語素意義的變化.雖然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但是由於古今漢字結構方式、結構體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的對應關係相同,即都是記錄語素(在古代同時又是詞),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就具有了通貫古今的特殊作用了.比如我國歷史上宋、元、明、清時代的小說,我們今天閱讀起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困難,而同時代的用拼音文字記錄的文獻,今天一般人就很難看懂了,只有專家才能看懂,因爲拼音文字要隨詞語讀音的變化調整自己的拼寫(當然不是絕對一致,比如英語單詞know中的k今天就不發音了,但拼寫沒有調整).
漢字的超空間的特性,就是具有特殊的溝通方言的作用.漢語方言複雜,有七大方言,如果細分,方言更多,而且各方言間的差別特別大.口頭上,不同方言區的人根本不能進行交談,如果談話,就好像是在同外國人說話,互相不知所云,除非用雙方共通的中介語(如普通話),否則就不能進行溝通.可是書面上用漢字筆談,就出現了非常奇妙的情況:無論你是上海人、廣東人,還是湖南人、福建人,互相之間毫無障礙.假如沒有漢字,不同方言間的交往怎樣進行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當然,漢字的這種溝通方言的作用,根本之處在於漢字記錄的是漢語,雖然漢語方言衆多,但各個方言的語法結構特點(詞的特點、句子的特點)是一致的,語素意義差別小,不然,同樣也是看不懂的.用漢字記錄的日語,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卻不能看懂其內容,有人誇張地說學習日語的人往往「笑著進去,哭著出來」,就是這個道理,而學習漢語方言,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學習漢字,需要我們認識漢字的超時空作用,也要注意到,漢字這個特點的根源還是漢語的語法、詞彙系統古今、方圓方面的共通性,漢字的這個溝通古今和溝通方言的作用,其實仍然是漢字基本上適應漢語這個特點的反映.
(四)漢字字數繁多,結構複雜,缺少完備的表音系統.
漢字系統的字數,數量之多是非常驚人的.從古到今,漢字的總字數已達到8萬多個,據資料統計,現代漢語用字在1萬左右,國家公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漢字7千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漢字3千5百個.
漢字字數衆多的根源在於漢語的特點.由於漢語的音節結構比較簡單,音節數量比較少,和語言中的語素的數量相比較,簡直不成比例.比如現代漢語聲母和韻母拼合組成的基本音節只有4百來個,再配上四個聲調也只有1千2百多個,而現代漢語語彙系統中的語素,多達數千個,在這種情況下,讀音相同的語素就非常多,加之含此詞形簡短,以雙音節此爲主,但因藉此也非常多,而且往往是常用詞,假如書面上不用形體各異的漢字把這些同音的語素和詞區別開來,就會造成混淆,造成使用上的混亂,影響交際使用,影響人際溝通,嚴重的甚至有可能早引起誤會,造成損失.漢字字形分化字義的作用,我們可以從一些漢字的分化過程看出來.比如「雲」,本意就是雲彩的雲,後來增加「說話」的意義,爲了區別,便另外造了一個「雲」來區別;「其」本來就是簸箕的意思,後來產生了表示第三人稱的意義,於是人們便在院子基礎上增加一個竹字頭,構成「箕」;「莫」,從構形上看是太陽淹沒在草叢中,就是傍晚黃昏的意思,後來引申出否定的意義,表示沒有人,爲了區別,於是在原字形的基礎上另加一個「日」來區別,這就是「暮」字.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昏-婚」、「然-燃」、「止-趾」、「采-采」、「益-溢」等等.可見,漢字字數繁雜,有其不便於學習掌握的一面,但也有其便於區別意義的一面.
漢字的結構複雜,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漢字筆畫很多,以7千個通用漢字爲例,筆畫在7畫至15畫的多達5千以上,最多的一個漢字筆畫多達36畫;另一方面,漢字的結構單位筆畫和部件,在組合成子是不是按照統一的方向排列組合的,而是上下左右全方位展開,多向行進,具有平面型特點,而且結構單位的組合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筆畫組合有相離、相接、相交幾種,部件組合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框架結構等,而且很多子往往是幾種方式的總和,結構就更複雜了.漢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樣是按一個方向行進的.所以學習漢字,只知道筆畫部件,不知道結構方式,依然無法把一個字寫出來.
而且漢字結構中可以說是沒有表音成分,雖然漢字系統中有數量衆多的形聲子,但是形聲字的音符並不是專門的表音符號,很多依然是獨立成字的,更主要的事,現代漢字形聲字的音符絕大部分已經失去了表音作用,有的音符在一個字中可以表音,在另外一個字中不能表音,這種種情況夾雜在一起,很難判斷,例如「台」在「擡胎邰」中是表音的,在「殆怠迨治冶」中是不表音的.根據現代形聲字音符的表音情況,如果用音符去推斷一個不認識的字的讀音,大部分都有可能出錯.而人們在使用漢字時,往往有這樣一種錯覺,認爲漢字既然實行繩子,那麼就可以利用其音符來推斷字音,結果常常推斷錯誤,鬧出笑話來.例如下面這些漢字,之所以讀錯,就是人們盲目使用音符推斷造成的結果:「詣、愎、菅、齲、齧、酵、涸、燁、酗」.人們常說,漢字難讀,這同漢字結構上不能表音不無關係.
(五)漢字用於機械處理和信息處理比較困難.
漢字用於機械化和信息化處理比較困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漢字數量多,現代漢語通用字有7千個,如果涉及到專業領域的用字,數量更多,這樣多的漢字機械處理當然就比較困難.其次,漢字結構複雜,大多數漢字筆畫在10畫左右,多的有好幾十畫,而且漢字筆畫和部件組合的模式也非常複雜,隨人我們可以給這些漢字的構造單位的組合方式歸類,但一字一字觀察比較,可以說是一個字有一個字的構造模式,有些字,例如「董、麝、爨、齉、冀」等,信息處理就非常困難.相比較而言,拼音的音素文字由於數量有限,機械處理就沒有障礙,比如引文用拉丁字母,只有26個,加上大寫字母也只有52個,加上其它字符(例如標點符號等),總量不超過100個.所以英文的字符可以全部搬上鍵盤,而把7000個漢字照搬上鍵盤,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在我國,打字成爲一門技術,需要專門學習.
我們可以用英文和漢字做個比較,這種差異就看出來了.現在電腦處理文字信息,一般使用點陣表示,即用電子方陣來表示一個字符,每個方陣有若干個格子,其中有筆畫的點亮,每有筆畫的點暗,這樣就實現了文字自負的顯示.顯示英文,最低要用7×9點表示一個字符(一般要使用9×12點),顯示漢子,最低要使用16×16點表示一個字符(一般要用24×24點).英文的字符我們算100個,漢字的字符只算7000個,那麼所占的點是:
英文:7×9×100=6300點
漢字:16×16×7000=1792000點
漢字字形存儲量在電腦中所占的空間,是英文的284倍.差距之大是驚人的.漢字的機械化處理以前之所以落後於其他文字,因爲7千個漢字字符需儲存1750k位,而英文不到10k位,在計算機發展之初,根本就沒有那樣大內存.據資料載,美國IBM公司60年代末期生產的最先進的一種型號的電子計算機,內存爲4096-131072,可以裝入漢字,但是價格高得驚人,根本不可能推向市場,而其他型號的計算機,則不能裝進漢字.這還是普通型漢字點陣,如果是精密型漢字點陣,比如是32×32點,或者100×100點,處理1萬個字符,那所占的空間更是驚人.當然,在電子計算機儲存量急速擴大的今天,這個問題已經得到順利決,但比較拉丁字母,漢字的局限仍然是明顯的,所以有的學者認爲,從長遠看,漢字只有拼音化才能便於信息處理.
(六)漢字用於國際文化交流比較困難.
漢字用於國際交流比較困難,首先是因爲漢字結構複雜,其次是漢字是不表音的,不便於學習使用,而拉丁字母在國際上使用非常廣泛,可以說是國際化的文字,比較而言,漢字就顯得十分孤獨,雖然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的日益提高,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和使用漢字,甚至研究漢字,但那和漢字的國際化是兩回事.所以有人說漢字是國際性的文字,說21世紀是漢字的時代,從熱愛漢字,熱愛漢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漢字作爲國際交流的工具是有其局限的.
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爲什麼能這樣長用不衰,根本原因在於它適應漢語的特點.所以我們學習漢字,研究漢字,既要看到漢字的優點,也要看到漢字的不足,在對待漢字的問題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字形:與物體通常相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