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2部名著或經典課外書籍,做讀書筆記2篇
題目:
讀2部名著或經典課外書籍,做讀書筆記2篇
參觀500字以上
解答:
有幾篇: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裡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著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說,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鬥.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爲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後在從與虎妞的結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爲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酸、失望,還帶著絲絲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
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
祥子沒有了骨氣.「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的確,祥子爲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爲只有「生命」才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黑暗社會中,人性變得扭曲,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仇恨……
大家都讀過水滸傳.有沒有人發現這是一本英俠小說,而三國演義則是一本歷史演義.
而且,施耐庵對水滸的改編也非常多,本來以"梁山泊記事本末"爲中心來寫,但是施耐庵更注重英雄們的個人命運,其中幾個重要人物都有個人傳記,作者用「列傳」的形式來將他們串聯在一起.但是施耐庵也並沒有完全忘記歷史事件.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前,就有了「三打祝家莊」這一歷史事件.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事件之後,又寫了招安等事件,而且再也沒有出現相對獨立的個人傳記.
再看水滸的人物中,我認爲宋江被推爲老大是不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他自己不會武功.你看當時哪個英雄不會一點武功.但是宋江呢?只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
2.他無勇也無謀.平日打仗時,大部分計謀都是軍師吳用想的,自己也沒出多少力.
3.他做了一件很不對的事,那就是招安.被招安後,與自己的弟兄分開,自己也很難過.被朝廷賜死後,還帶了幾個人一起去死.
水滸傳與三國演義有諸多不同,可從依據的史料中看出.
三國演義主要是從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所引的.而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宋江起義,在記載宋史的書中都有記載,但都很簡略.可以說明,作者是將許多短篇有關水滸的小說匯在了一起,就成了水滸傳.
愛的教育》讀後感
《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於1886年,書的原名是《Hou re》,翻譯是「心」.它的英譯本是《Hea r t》,譯意也是「心」.兒童文學翻譯家葉君健在《愛的教育》代序中說:「心」這個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釋,在中外文都是如此.夏尊先生說原來就想譯成《感情教育》.序言中他還說,在1920年,他得到這本書的日譯本後,一邊讀一邊流淚.他許願要譯成中文,不光是給孩子們讀,讓父母和教師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慚愧的眼淚.夏先生終於在1923年將書譯成中文,並首先在當時一本有影響的成人綜合月刊《東方雜誌》上連載.後由開明書店作爲《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出版單行本.五四期間,《愛的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潛、豐子愷、陳望道、黎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學者作爲當時「立達學園」學生們的重點讀物,幾乎人手一冊.當時不少學校教師,也把這本書定爲中小學生的必讀課外書.
爲了教育孩子們念書,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愛的教育》.沒想到,讀著讀著,我也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了.這才明白,這本17萬多字的書,不僅是給孩子讀的,也是寫給父母的啊!《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
《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現在我眼前.《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著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從《愛的教育》中,我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義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裡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汙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讀《永別了武器》有感
一個告別了武器的人,不是敵人的俘虜,就是愛的俘虜.我不是不善於自我保護,實在是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就如同生命的資料庫,已經不需要進入的密碼,隨時都可以打開全部程序,可以讀出全部的文件.我說的俘虜,就是這個意義上的俘虜.當我把自我放到陽光下的時侯,我明白從此不能有所僞裝,隱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當我意識到抗拒的無奈,有多少時間無可挽回,有多少記憶漸漸從內心淡出.說到底,俘虜就是一個不能抵擋傷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夠的勇氣放棄希望,必須承受生存的全部壓力.本來,在屬於個人的空間,可以沉浸於獨自的幻想,可以從塵埃里開出虛擬的花朵.而一個放棄自我保護的人是連欺騙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斷地淨化內心世界.
《哈姆雷特》讀後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爲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爲,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台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爲,並要他爲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基督山伯爵》讀後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後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並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後,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後,他並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里所見的那樣,於恩人抱拳雲赴湯蹈火,再所不惜,於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於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爲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後不免有點心驚.
《釋夢》讀後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著作橫跨半個世紀,對文學,哲學,神學,倫理學,美學,政治科學,社會學和大衆心理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如果以影響的範圍作爲衡量偉大的標準,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發動了人類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類的無意識是無法被意識所控制,人類的潛意識中蘊含了巨大的心理內容,他以最理性的聲音訴說了人類的無理性.《釋夢》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學術著作.通過對夢的研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對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紅與黑》讀後感
作家筆下展現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裡的最高代表,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爲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於投靠天主教會的祕密組織聖會而獲得現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爲數甚重,擁有巨大經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濟實力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後的勝者.《紅與黑》成書於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讀書筆記是人們在讀書時爲幫助記憶而寫的一種應用文體.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學者都很重視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既是消化書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積累有用的材料,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合前人寫的讀書筆記,想談三種寫法.一種叫「提要鉤玄」,一種叫「採花釀蜜」,一種叫「開山鑄銅」.
先說提要鉤玄.唐朝的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裡講他寫讀書筆記,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讀記事的歷史書,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他讀哲理書,把主要論點摘出來.韓愈的讀書筆記,有幾篇還保留在他的集子裡.有一篇《讀,》,.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樣寫提要鉤玄的讀書筆記的.
《鶡冠子》十有九篇,其詞雜黃老刑名.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當矣.使其人遇時,援其道而施於國家,功德豈少哉!稱「賤生於無所用,中流失舟,一壺千金」者,餘三讀其辭而悲之.文字脫謬,爲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雲.
他先寫明這部書有多少篇,沒有寫作者是誰,什麼地方人,因爲無從查考,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貫.其次指出這部書的內容是講什麼的.這部書屬於先秦諸子,先秦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詞雜黃老刑名.」黃老就是道家,講黃帝,老子的學說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這本書的內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這本書中的要點,有篇叫《博選篇》,裡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學說,「四稽」指出從四個方面來考察,「五至」要達到五個要求,都是爲治理國家打算的.韓愈認爲他的學說很恰當,假使他被國君任用,用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書中的話,說有的東西被看輕,由於沒有利用它.比方一個大葫蘆,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蘆就可以救命,這時候一個大葫蘆就價值千金了.韓愈反覆讀這些話,引起了悲哀.書里用大葫蘆來比人才,人才棄而不用,所以被看輕,韓愈因此悲哀.韓愈又改正書中的文字脫誤,改正三十五個字,把顛倒的字勾過來的有三處,塗去的錯字二十二個,旁邊註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個.
從這篇里我們看摘要的讀書筆記是怎樣寫的.不是把一本書的要點記下來就算.先記下這本書有多少篇,內容主要講什麼的.再記下其中的要點是什麼,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意見.還摘出其中精彩的話,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提到改正書中文字的脫誤.從「三讀其辭而悲之」看,「三」字虛數,表示反覆讀.可見韓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話,不是看過就算,是要反覆讀的.這就是韓愈寫的摘要的讀書筆記.裡面確實摘記了要點,但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包括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還要對全書的內容作概括的說明.那就不光把一本書讀過就算,讀後還要思考,從全書的內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話都要考慮,直到對書中的錯字都不放過.從這裡,我們既可以學習怎樣寫摘要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學習他是怎樣讀書的.
再談「採花釀蜜」的讀書筆記.蜜蜂採花中甘液釀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釀成的,是從多種花中採集來的.有的讀書筆記,是作者讀了好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的一種看法,好比蜜蜂釀蜜,這樣的讀書筆記寫得比較精彩,不同於一般的看法.象樂熹的《朱子語類》:
淵明詩,人家說是平談,據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談的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又龔自珍《已亥雜詩》:
陶潛酷擬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談,二分梁甫一分騷.
讀書筆記有各種形式,前面舉的摘記是一種;這裡舉的是別的兩種,一是隨筆式的,一是詩.隨筆式的只寫出自己的意見,不必記下書名卷數等,主要把自己對書的意見寫下來,用詩的形式來寫更不必記書名卷數等了.
上面舉的樂熹的一段話,龔自珍的一首詩,實際是寫出了對陶淵明詩的讀後感,所以也作爲讀書筆記來談.「淵明詩,人家說平談」,說明他看了別人講陶淵明的話,都說淵明詩是平談的.「據某看他自豪放」,他讀了淵明的詩,跟別人的看法不同,認爲平談是表面,骨子裡是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他也讀了許多豪放的詩,經過比較,他認爲淵明詩的豪放跟別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詩的豪放不顯露.也有外露的是《詠荊軻》一篇.他這個論點,是讀了別人論淵明的詩,用淵明的詩來檢驗;讀了別的豪放的詩,用來跟淵明的詩作比較;才能得出來的.他不光看到淵明詩表面上的平談,還看到了從《詠荊軻》詩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來看他寫的別的詩,才看出透過表面的平談,骨子裡是豪放的,即從詩里看到淵明這個人的性格來.這正象蜜蜂採花釀蜜那樣,是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來的.
龔自珍的詩主要是採用了樂熹的論點,但又補充了新的論點:一是用諸葛亮的豪放來同陶淵明的爲人作比,二是讚美淵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離騷》來同淵明的詩作比.在這裡,說明龔自珍不光讀了陶淵明的詩,還讀了陶淵明和諸葛亮的傳記,了解了兩個人的性格,還讀了諸葛亮的《梁甫吟》;還研究了歷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經過比較,才寫出這首詩來.說「萬古潯陽松菊高」,那是因爲陶淵明是潯陽人,是愛松菊的.他在《歸去來兮辭》說「撫孤松而盤桓」,他在《飲酒》裡說「採菊東籬下」,菊和松又是用來象徵高潔的品格的.說這句話,說明他把陶淵明跟歷代的高人作過比較.他又用屈原的《離騷》來同陶淵明的詩比,看出陶淵明的豪放,跟諸葛亮比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離,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爲屈原投江自殺,淵明沒有那樣忿激,比較達觀.他跟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爲淵明不象諸葛亮那樣能建功立業.不論他的衡量是否恰當,總之是象採花釀蜜那樣,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來的.
三說開山鑄銅的讀書筆記.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是讀書筆記的巨著.他在《與人書十》裡,談到有兩種書:一種是收舊錢稱做廢銅來鑄新錢,既是粗製濫造,又毀壞了好的舊錢.一種是開山采銅礦來煉銅.他的《日知錄》,一年來「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毀舊錢來鑄新錢,大概指把舊書剪剪貼貼編成新書,開山鑄銅,大概指從許多材料中發掘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假使說,採花釀蜜主要指文藝方面的研究說的,那末開山鑄銅主要是指學術方面的研究說的.這裡引《日知錄》中的《正始》條.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貴焉耳矣.……
《日知錄》寫的讀書筆記,稱爲開山鑄銅,往往引了不少書,從中取得一個結論.要是把所引的書都抄上,太多,不合適,只好節引一個結論.顧炎武從不少材料中得出這個結論.他說的「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所以只是那個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個朝代的官號要考慮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說橫行阻塞了正義,整個國家的教化都被破壞,弄到「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引起大混亂,整個社會要陷於崩潰說的.他這個論點,是從不少歷史上材料中發掘出來的,所以稱爲開山鑄銅.不論他這個論點是否正確,這裡從他取得這個論點的方法來說,是屬於開山鑄銅這一類.
只有時間知道愛有多偉大.
從前有一個小島,上面住著快樂、悲哀、知識和愛,還有其他各種情感.
一天,情感們得知小島快要下沉了,於是,大家都準備船隻,離開小島.只有愛留了下來,她想堅持到最後一刻.
過了幾天,小島真的要下沉了,愛想請人幫忙.
這時,富裕乘著一艘大船經過.愛說:「富裕,你能帶我走嗎?」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許多金銀財寶,沒有你的位置.」
愛看見虛榮在一艘華麗小船上,「虛榮,幫幫我吧!」「我幫不了你.你全身都溼透了,會弄壞我這漂亮的小船.」
悲哀過來了,愛向她求助:「悲哀,讓我跟你走吧!」「哦……愛,我實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悲哀答道.
快樂走過愛的身邊,但是她太快樂了,竟然沒有聽見愛在叫她!
突然,一個聲音傳來:「過來,愛,我帶你走.」
這是一位長者.愛大喜過望,竟忘了問他的名字.登上陸地以後,長者獨自走開了.
愛對長者感恩不盡,問另一位長者知識:「幫我的那個人是誰?」
「他是時間.」知識老人答道.「時間?」愛問道:「爲什麼時間要幫我?」
知識老人笑道:「因爲只有時間才能理解愛有多偉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