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詞是什麼請詳細解釋一下古漢語中什麼是兼詞,用法是什麼,有哪些是兼詞,
題目:
兼詞是什麼
請詳細解釋一下古漢語中什麼是兼詞,用法是什麼,有哪些是兼詞,
解答:
古代漢語中,有的字代表了兩個詞的結合.這種字兼有互相結合的兩個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的字便成爲兼詞
常見的兼詞有"諸","焉","叵","曷","盍","旃".這種字的讀音有的是它代表的兩個詞的聲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詞"之"和介詞"焉"的合音,"諸"是代詞"之"和介詞"於"("於"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詞"不"和動詞"可"的合音.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兼詞都是合音詞.另外,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兼詞並不是獨立的一類詞.
下面,把常用兼詞的具體用法介紹一下.
"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詞"之"和介詞"於"兩個詞,而用在句尾時,則見代詞"之"和語氣詞"乎"兩個詞.如:(1)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2)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莊暴見孟子》)
句(1)(2)的"諸"爲"之於"的合詞,而句(3)的"諸"爲"之乎"的合詞.
"焉"作兼詞一般都用在句尾,既可兼"於之"或"於是"又可兼"於彼".如:(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盍","曷"("曷"通"盍")兩詞都是兼疑問代詞"何"和否定副詞"不"兩個詞.如:(1)子曰:"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
(2)時日曷喪 予及汝偕之!(《尚書·湯誓》)
"叵"否定副詞"不"和能願動詞"可"兩個詞.如:(1)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後漢書·呂布傳》)
(2)居心叵測.
"旃"這個兼詞比較少用,兼代詞"之"和語氣詞"焉"兩個詞.如:舍旃舍旃,苟亦無然.(《詩經·采苓》)
兼詞「諸」、「焉」之比較
古代漢語中,兼詞「諸」、「焉」出現的頻率頗高,且爲兩類不同兼詞的典型.對之加以比較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兼詞的一般特點,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諸」是合音兼詞;「焉」是非合音兼詞.
「諸」不僅意思和作用是合二爲一的,而且讀音也是由兩個字的聲韻調拼合而成,類似反切注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如:
(1)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餚之戰》)
(2)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
(1)例中的「諸」字, 是「之於」的合音, 之(zhī)+於(yū)=諸(zhū).——此處「於」依古音韻體系說,「於」屬「魚韻」,故其韻母爲U;(2)例中的「諸」字,則是「之乎」的合音,之(zhī)+乎(hū)=諸(zhū).
而「焉」在讀音上不存在象「諸」那樣的拼合關係.如: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此例中「焉」字僅僅兼有「於之」兩字的意思,讀音上卻不是「於之」的拼合,於(yū)+之(zhī)≠焉(yān).
二、「諸」既可用在陳述句中,又可用在疑問句和感嘆句末;而「焉」一般只用在陳述句末.
「諸」用在陳述句中,相當於「之於」.如:
(4)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
「諸」用在疑問句末和用在感嘆句末,都相當於「之乎」.如:
(5)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6)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焉」作爲兼詞,既不用在陳述句中,亦不用在疑問句末,只使用在陳述句末.如:
(7)肉食者謀之,有何間焉.(《曹劌論戰》)
三、「諸」、「焉」從詞性上看,均爲實詞和虛詞的結合,不過它們結合的形式相異,「諸」是實詞在前,虛詞在後,而「焉」正好與之相反,虛詞在前,實詞在後.
「諸」有兩種結合形式,句中「之於」,即代詞+介詞;句末「之乎」,即代詞+語氣助詞.如:
(8)乃賞成,獻諸撫軍.(《促織》)
(9)湯誅桀,武王伐紂,有諸?(《左傳》)
(8)例「諸」是「之於」的結合,「之」稱代「促織」;「於」引進介紹對象;(9)例「諸」是「之乎」的結合,「之」稱代「湯誅桀」、「武王伐紂」這兩件事,「乎」爲語氣助詞.
「焉」用在句末,即介詞+代詞,介詞僅是「於」字,代詞有「之」、「是」、「彼」等等.如
(10)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庖丁解牛》)
(1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勸學》)
(12)祁奚告老,晉侯問嗣焉.(《左傳·襄公三年》)
四、「諸」用在及物動詞後,或作賓語,或作賓語以及用「於」字引出動作等的補語;「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後,僅做補語.
「諸」在疑問句末作及物動詞的賓語.如:
(13)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上述(2)(5)(6)(9)四例皆同此例.
「諸」在陳述句中作及物動詞的賓語以及用「於」引出動作等的補語.如:
(14)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餚之戰》)
上述(1)(4)(8)三例亦同此例.
「焉」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的後面,充當處所、對象、範圍和比較性的補語.如:
(15)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焉」充當不及物動詞「出」的補語,上述(7)(11)兩例同此.
(16)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焉」充當形容詞「大」的補語.
(17)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焉」充當動賓詞組「收爾骨」的補語.上述(3)(10)(12)兩例同此.
以上我們只是從讀音、位置、結構和語法成分等四方面對「諸」和「焉」進行了比較分析.概而言之,「諸」兼有「之於」、「之乎」的意思和作用,且爲它們的合音,一般用在疑問句末和陳述句中的及物動詞後做賓語,或做賓語以及用「於」引出動作等的補語.「焉」則兼有「於之」等意思和作用,與讀音無必然聯繫,一般用在陳述句末充當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動賓詞組的補語.
古代漢語爲數不多的兼詞中,跟「諸」相類的有「叵」、「盍」、「旃」等.如;
(18)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後漢書·呂布傳》)
(19)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20)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獻,既而悔之.(《左傳·桓公十年》)
上述(18)(19)(20)三例中,「叵」等於「不可」;「盍」等於「何不」;「旃」等於「之焉」.
跟「焉」相類的只有「耳」字.如:
(21)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
例句中「耳」相當於「而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