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漢語反切注音法的幾個問題

題目:

關於古漢語反切注音法的幾個問題
列舉《詩集傳》中用的幾個反切注音法,希望高手指點
一、參差荇菜,左右采(葉此履反)之.
這裡的「葉」指的是什麼意思?如果用「此履」讀出來的音不是很囧?
二、爲絺爲綌(去逆反,葉去略反)
這裡的注音什麼意思?有什麼辦法明白?
三、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莫後反)
這裡「母」的音調應該是怎麼樣的?反切中的音調是不是看下字的音調?

解答:

「叶音」是宋人使用的一種臨時改讀某字,以保證詩韻和諧的辦法.宋人不知道漢語從先秦至宋朝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現《詩經》或其他押韻的文體的韻腳字當時看起來已經不再諧韻了,就認爲先秦時人在使用其中某些字的時候,是臨時將它改讀爲別的音.「葉此履反」,就是說在朱熹所了解的語音里,「采」字不是念「取」的,但是爲了諧和聲韻,將它臨時改讀爲「取」.「去逆反,葉去略反」,應該是說「綌」字在宋代讀作「棄」,但是這裡爲了諧和聲韻臨時改讀作「卻」.
「母」在這裡似乎應該讀「某」,「後」字在《廣韻》裡有兩切,一是上聲,一是去聲.這裡要與否字諧音,應該取的是上聲.
如果按古音嘛,可以說下字的音調取決於下字的聲調.如果是用現代普通話的讀音來讀反切,則聲調不完全取決於下字的聲調,而還同上字聲母的清濁有關係.常見的幾條規則是:清平爲陰平,濁平爲陽平.(宋以前平聲沒有陰平和陽平.假定一字的反切下字爲平聲,如果上字聲母爲清音,則普通話里它是陰平,如果上字聲母是濁音,則普通話里它是陽平.有個典型的例子:東,德紅切——紅字的聲母是平聲,德字的聲母是端母,清聲,因此「東」在現代普通話里不讀陽平,而是讀陰平)濁上變去,全濁入變陽平,次濁入變去.
反切的細處非常複雜,需要認真學進去才行.如果實在有興趣,還是建議您買一些關於音韻學的書來讀讀,再找學過音韻學的中文系學生多問問.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