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於無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
題目:
1.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也者,合於無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
2.「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
3《疏》:「理,謂道理,言禮者使萬事合於道理也.」
4「勉諸侯,聘名士,禮賢者.」
5「故賢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實者其禮.」
6「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子毋相褒也.』」
無不知無知,我才疏學淺,不能明白透徹..
2.5.6 這三句你確定沒有解釋錯..
小女子還是不是很懂
解答:
1.先王制定禮儀,有跟本有條文,忠信,是禮儀的根本.義理,是禮儀的條文.沒有根本就不能制定,沒有條文就無法執行.禮儀,順應天時、地利,合乎神靈、人心,使萬物有高低順序.
2.「孔子說:『禮儀,就是道理.音樂,就是節奏.君子沒有道理就不行動,沒有節奏就不做事.』」
3《疏》說:「理,就是道理,說「禮儀」使各種事都合乎道理.」
4「勉勵諸侯,聘請有名的讀書人,尊敬賢能的人.」
5「所以賢明的君主供養謀士,不願意接受恩惠的就用禮儀對待他.」
6「孔子說『沒有話說就不接觸他,沒有禮儀就不會見他,想要百姓都甘當子民不如讓他們都互相尊敬.』」
說明:
2 本句中的「理」和第3句中的「理」一個意思,並且第3句也給出了解釋「道理」.古人把「禮」和「樂」看得很高很重,它們都是指導規範人們行爲的準則.所以「講究禮儀」就是講究尊卑、先後、人倫等順序,這是天生的道理,通過「禮儀」來體現.比如臣對君的「禮」,就是遵循「君尊臣卑」的道理.「樂」,也是指導古人行事的一個重要工具,好的音樂蘊含「中正」「和諧」在裡面,這個「節」就是「和諧的節奏」,用來指導人們做事.比如「鄭聲」(鄭國音樂)「淫」(淫糜),就沒有「節」在裡面,是聖人反對的.
5 原句是「故賢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實者其禮之」,賢明的君主任用賢明的人,不願意接受恩惠的,君主就用「禮」對待他,這對於聖人來說,被「禮待」比任何恩惠賞賜都高尚的多.蓄:蓄養,供養.劃分句子停頓:故/賢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實者/其禮之.
6 辭:話語,這裡指志同道合的話,投機的話.接:接觸,接近.
見:會見,接見.前兩句就是:話不投機就不和他接觸,不講究禮節就不和他會見.子:名詞動用,做……的兒子(臣子).毋:毋如,最好不過…….褒:動詞,誇讚,表揚,也就是有「禮」.這一句就是:想讓百姓都臣服(甘當子民),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互相「禮待」(讚揚對方).
這是我的體會,不知對你有所幫助否.只要不誤導你我就滿意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