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係

題目:

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的關係

解答:

怎樣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係.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爲: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係.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爲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爲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係隨著經濟關係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係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小辭典: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人類社會有三個基本層次: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係是兩個術語、同一內容,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生產關係,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範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裡,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爲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爲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爲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爲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爲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爲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爲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閒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爲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義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點撥:教材此處的「專家點評」闡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會形態(如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具有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社會文化 (如封建主義文化、資本主義文化等),這些不同的社會文化,都對該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課堂練習: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據此,有人認爲,經濟上去了,社會文化就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請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是又不能認爲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兩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況.
(1)一方面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而知榮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爲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解析:文化的內容是多層次的,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大,有的受經濟的制約小.比如,教育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醫療衛生事業的規模與涵蓋面大小,要以經濟的發展爲基礎,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但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醫學家的出現,又可以超越經濟的制約.因此,對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需要做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參考資料: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7/39251/archives/2007/530242.shtml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