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題目: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改造的意義

解答: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爲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範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爲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爲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爲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爲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