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

題目:

現實生活中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
列舉名人事例啊.

解答:

人民論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許中田
近年來,江澤民同志在闡述黨風廉政建設問題時,多次引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警示全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古訓,是對滄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認識,是對歷朝歷代興盛衰敗的經驗總結.古爲今用,引爲借鑑,又是對全黨語重心長的諄諄告誡,是對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記警鐘.它對於增強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的憂患意識,抵禦各種腐蝕和誘惑具有極爲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鍛鍊人們堅強意志,激勵人們不斷進取;安樂的生活條件容易腐蝕人,沉湎其中會走向頹廢乃至滅亡.這是古往今來從無數正反兩方面經驗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敗史、國家興亡史所證實的客觀規律.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大多與居安忘危、墮落喪志、貪淫奢靡有關.秦王嬴政,叱吒風雲,統一中國,自號「始皇帝」,幻想帝業永傳,但不出兩代,他的兒子胡亥就沉湎安樂,昏庸透頂,失信於民,使「千古一帝」留下的政權毀於一旦.隋王朝也只是維持了兩朝,便朝政腐敗、「奢華無度」而迅速垮台.而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開創「貞觀之治」的業績,與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亂.雖知今日無事,也須思其始終」的憂患意識不無關係.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懼.」當然,由於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他們是不可能將這種思想貫徹始終,他們的政權是註定要失敗的.但唐太宗這種居安思危、嚴謹臨政的精神,確實顯示出難得的清醒和深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和教育意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種辯證思維,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說的是這條規律;孫中山先生十五歲以前穿不起鞋子,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幼年以棺板當牀,大作家曹雪芹「寒冬噎酸菜,雪夜圍破氈」,是對這條規律的驗證.生與死,憂與樂,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兩者相互依存,又依一定的條件而轉化.艱苦、憂患可以使人自強不息,奮鬥不已;安逸享受容易叫人滿足現狀,頹廢喪志,從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對一個人是這樣,對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來說,也是這樣.井岡山的艱苦鬥爭,使我們黨更加堅定成熟,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燎原烈火;長征路上的雪山草地,錘鍊了一支無堅不摧的人民軍隊,使我們能夠戰勝國內外強敵,建立人民政權.蘇東劇變,固然有複雜的社會歷史根源,但執政黨安而忘危,不思進取,脫離羣衆,也是不容忽視的內在原因.
牢記古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我們黨是執政黨,黨的各級幹部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權力,人民需要我們用權力去盡責任、盡義務;居心不良者也試圖利用我們手中的權力達到他們的卑鄙目的.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人民由衷地感謝我們,居心險惡的人也會吹捧我們,拉攏我們.我們處在極爲複雜的國際環境中,西方敵對勢力一刻也沒有放鬆「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如果我們喪失警惕,追求安逸、貪圖享受、驕傲自滿、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走到反面.走向毀滅的陳希同、王寶森、胡長清、成克傑等,就是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他們開始並非壞蛋一個,就是因爲一味追求安樂,當然過不去權力關、金錢關、美色關……抵不住各種誘惑,從量變到質變,最後,由高級幹部變成「階下囚」.
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腐敗現象雖然發生在極少數敗類身上,但切不可放鬆這方面的鬥爭.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訓,不斷增強自己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嚴以律己,防微杜漸,永葆共產黨人的本色,永葆我們事業的萬古長青.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