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歷史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疑問的.
題目:
政治歷史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疑問的.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2.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係
3.辯證法的觀點
4.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5.認識發展的根本規律
6.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爲什麼?
7.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的關係
8.真正的哲學與社會變革的關係
9.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0.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係及方法論要求
11.運動和靜的辯證關係及方法論要求
1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及方法論要求
13.意識能動作用及方法論要求
14.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及方法論意義
15.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及方法論意義
16.認識的反覆性和無限性及方法論意義
考試複習要用
希望答案非常準確簡練
答案的時候希望寫上序號,
解答:
1.
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對物質又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同時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意識
正確理解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
(1)明確「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與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不是一回事
(2)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不能等量齊觀.前者是基礎、前提,是第一性的,後者受前者制約,是第二性的,不能把它們平列起來.
(3)物質決定意識和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承認前者必須同時承認後者,反之亦然,否則就會陷入形上學或唯心主義的泥坑.
(4)物質決定意識並不意味著意識能夠自然產生,必須有實踐活動作用於人腦,同時,要注意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2.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辯證統一正確理解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關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一個重要問題.首先,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爲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通過自覺活動能夠認識規律和利用規律.自覺能動性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實踐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統一的基礎.正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必須從實際出發,努力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堅持實踐的基本途徑;具備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堅持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原理,在社會歷史領域必須認識和處理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向與主體選擇的關係.
3.矛盾的對立和統一的觀點,否定之否定的觀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一分爲二的觀點,相對論的觀點,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觀點,唯物與唯心論的觀點等.
4.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爲認識的產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認識活動是適應實踐的需要,爲解決和完成實踐提出的問題和任務而產生的.人成爲認識主體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於實踐的需要,作爲實踐改造的對象,才逐一地成爲認識的客體.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課題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並且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展開.其次,實踐還爲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並把這種可能變爲現實.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客觀事物只是由於實踐的中介才轉化爲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不僅如此,主體用於加工客體信息的各種思想模式,也是來源於實踐.實踐作爲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種合規律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在人們頭腦中積澱下來,形成各種思想模式,如邏輯格式等等.列寧說:「人的實踐經過億萬次的重複,在人的意識中以邏輯的式固定下來.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於億萬次的重複才有先人之見的鞏固性和公理的性質.」
對於認識來源於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首先,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定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人的生理素質只是人們進行實踐和認識的一種物質條件,並不是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本身.它對於形成人們在認識和才能上的差別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後天的社會實踐.馬克思曾引用亞當•斯密的話說明這個問題:「他很清楚地看到:『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遠沒有我們所設想的那麼大,這些十分不同的、看來是使從事各種職業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區別的才賦,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所謂人的才能的差別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實踐的地位、實踐的領域及其廣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於具體的主體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而且理論或認識本身也具有歷史的繼承性,所以主體可以也應該通過讀書或傳授等方式來獲取間接經驗,這是發展人類認識的必要途徑,它的意義充分體現在牛頓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別人嘹望得略爲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但是間接經驗歸根到底也是來源於前人或他人的實踐,而且人們接受間接經驗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種直接經驗即實踐爲基礎,只有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結合起來,才能有比較完全的知識.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其次,實踐爲認識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一方面,實踐的發展不斷揭示客觀世界的越來越多的特性,爲解決認識上的新課題積累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另一方面,實踐又提供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最後,實踐鍛鍊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頭腦中重建客體模型,並根據這個客體模型推導出應當具有的未知性質,然後再用實踐加以檢驗,當理論預言與對客體的實踐結果一致時,就證明頭腦中精神地重建的客體模型與客體自身相一致.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活動的目的並不在於認識活動本身,而在於更好地去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認識指導實踐、爲實踐服務的過程,即是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
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先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實踐,才能有力地反對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用空想代替現實、用抽象的原則裁剪實際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承認並十分重視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實踐活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它是受意識支配的,實踐的這種本質特性決定它不能離開認識的指導.其次,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發展規律,它一經形成,便能反作用於實踐.再次,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認識可以使主體了解、把握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指導主體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從事改造世界的活動;認識可以使主體在實踐活動之前,確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方案、步驟和措施,對實踐活動作出預測和規劃;認識可以使主體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調節自己的行動,指導主體選擇實現目的的最佳行爲方式;認識可以指導主體將局部經驗上升爲理論;認識還可以使主體實現對自身的認識,並自覺調整自己的活動,以適應改造客體的需要.最後,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有兩種情況:一是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當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5.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指導實踐,再得出感性認識在上升,如此往復循環.
6.哲學基本問題又稱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的最高問題,是指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7.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的一類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或主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去研究社會生產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通過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和一分爲二的方法,著重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係,對資本主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作了系統分析和闡發,因而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科學社會主義直接體現了無產階級利益和共產主義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精髓和主要標誌.
馬克思主義3個組成部分,既相對獨立,作爲獨立的學科,自成體系,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存在著內在的邏輯聯繫,從而構成了馬克思主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
從哲學方面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提東了揭示社會歷史奧祕的鑰匙.從政治經濟學看,唯物史觀的許多重要範疇和一些近本理論,都要藉助於經濟學的研究和論證;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既以社會歷史規律的科學揭示爲基礎即以唯物史觀爲基礎,也要以對資本主義成產關係的剖析爲前提即以剩餘價值學說爲理論支柱.從科學社會主義方面看,關於無產階級解放鬥爭的性質、目的和條件的學說,既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變成了改造世界的哲學,也使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得到了提升.因此,馬克思主義3個組成部分都是從不同側面概括和分析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社會結構和階級關係,從不同角度論證了無產階級的社會地位、偉大作用和歷史使命,這種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邏輯聯繫,是與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歷史聯繫相一致的,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經濟、政治與文化各領域的辯證關係.
8.
社會變革要求和促進哲學的發展.
哲學推動和指導社會變革的完成.
9.
原理: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世界統一於物質,那麼在實踐中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0.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的概念
——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就是宇宙
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
過程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
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
的物質
3、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
動的承擔者
二、靜止的含義
——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1)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
時期,其根本性質沒(2)物體相對於某一參照體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範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空間位置不變)
有發生變化(量變)]
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
三、運動是有規律的
11.
原理:1,辨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
2,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暫時的,是運動的特殊狀態,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3,物質世界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方法論:1,我們要承認食物的絕對運動,又要看到事物在運動中存在相對靜止.
2,既要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上學不變論
3,又要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堅持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相關:辯證唯物主義認爲運動是絕對性,這是因爲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之中,而且每一事物自始自終都在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普遍的、永恆的和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
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也承認物質存在著某種相對靜止狀態.相對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標誌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一定範圍內處於暫時穩定與平衡狀態.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因而是相對的.
12.
一.尊重規律的客觀性,按規律辦事,
二.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也可以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範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爲利,爲人類造福
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3.
原理: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爲,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方法論:
這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尊重規律的客觀性結合起來.
14.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一方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於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真理、科學理論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意義是:堅持實踐的觀點,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定地走與人民羣衆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15.
(1)〖原理內容〗: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2)〖方法論〗:人們既要堅持真理又要發展真理.
16
:(一)認識過程的反覆性和無限性
原理:1.認識過程的反覆性是指,由於客觀事物的複雜性,人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這是因爲在認識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客觀上,事物的各個側面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主觀上,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過程.
2.認識發展的無限性是指,由於客觀世界是無限發展的,因而人類認識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它表現爲「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它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
3.認識的反覆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即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的具體歷史階段上的符合.人們的認識超越於或落後於客觀實踐的發展階段,都是離開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錯誤的認識論根源.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