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政治必修1-4的知識點,詳細點
題目:
求政治必修1-4的知識點,詳細點
求老師比較詳細
解答:
解題思路: 第一部分:經濟生活部分 一、人民幣與外幣匯率的變動 1、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升高,換取外幣增多,外幣貶值,外幣匯率跌落。 2、人民幣貶值,人民幣匯率跌落,換取外幣減少,外幣升值,外幣匯率升高。 (1)本幣升值,(有利於進口和出外國消費,不利出口,)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少,影響有: 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③導致國內生產下降、失業增加;④本國外匯儲備貶值,但有利於償還外債;⑤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出去. (2)本幣貶值,(有利於出口,不利進口和出外國消費)意味著同量外幣兌換的本幣更多,影響有: 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②外資投資成本降低;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④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遊客增加。 (3)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含義及意義: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對人民生活安定,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世界金融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 影響價格的因素 穩定物價的措施 價值決定價格:價值量越大,商品的價格越高;價值量越小,商品的價格越低 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給 供求影
解題過程:
溫馨提示:給你提供的知識點是去年整理的,可能會有極少數地方的表述同人教版最新版本教材內容不同,故特別提醒,參考時要以最新版本為準。
最終答案: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考點梳理 第一課文化與生活 考點一:文化的內涵與形式 文化的內涵: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的特點: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2、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有文化。 3、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但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文化的形式: 1、靜態: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於文化 2、動態:文化活動: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考點二: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A、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B、文化又能夠反作用於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具體表現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A、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表現在:一方面,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爲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特別提示】①承認經濟、政治對文化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也就是說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不能簡單的認爲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屬品。②文化的反作用具有兩重性,並非所有文化都能促進社會發展,不同性質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考點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文化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措施: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爲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課 文化對人的影響 考點四: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爲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會影響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考點五: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1、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薰陶的結果。 2、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注意】:1、文化具有先進與落後之分。只有優秀的文化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個人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2、人們並不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文化環境的影響。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薰陶的過程。我們只有主動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薰陶,積極參與文化實踐,才會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考點六: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 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爲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爲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特別提示】區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與「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豐富精神世界」常用欣賞到、感受到、享受了、體驗到、領略到、修養、境界等標誌詞;「增強精神力量」常用增強了、鼓舞著、激勵著、振奮了、促進了等標誌詞。 歸納:文化的作用(4個方面,回答主觀題時用) 1、文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爲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3、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文化對人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豐富人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課 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考點七: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1、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特別提示】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等表現,不只是體現在民族節日和文化文化遺產中,只是以它們爲主。 考點八: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係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共同構成的。 2、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規律。 3、但是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 4、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特別提示】①民族文化具有差異,各具特色,但並無優劣之分,因此必然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②面向世界、博採衆長,推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既是自身的發展,也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考點九:尊重文化多樣性 爲什麼(文化多樣性的原因)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基本特徵,是人類文明進步重要動力。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3、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 如何對待文化的多樣性?(態度和原則) 1、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2、尊重民族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3、原則: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特別提示】1、爲什麼要認同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2、爲什麼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於這個民族,而且屬於整個世界。②世界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鮮明的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③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考點十: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 1、商業活動。2、人口遷徙。3、教育 。4、聚會、旅遊,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爲文化傳播的途徑。 考點十一: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 1、大衆傳媒的形式:現代社會中面向大衆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就是大衆傳媒。 2、大衆傳媒的特點(優點):依託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大衆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爲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中外互辦文化年重大而現實的意義 ①文化交流有利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實現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能夠學習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促進雙方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 ③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有利於推動雙方經濟、政治的交流與合作。 ④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有利於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我國文化競爭力,增強綜合國力。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考點十三: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 特點: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有的今天仍顯現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努力中,同時獲得了社會主義的新內涵。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今天仍能激起人們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影響:1、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2、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考點十四: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1、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爲今用 2、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3、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意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考點十五: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1、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2、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文化在繼承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對傳統文化還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考點十六: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運動催生社會,促進文化發展。 ④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考點十七: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 3、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4、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第五課 文化創新 考點十八: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爲文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的關係 1、社會實踐的決定性、基礎性作用:(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爲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爲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檢驗文化創新成果的標準,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 2、 文化創新的反作用: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新。 考點十九:文化創新的意義 1、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進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 2、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考點二十:文化創新與繼承的關係 1、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 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過程。 2、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爲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考點二十一:文化創新與借鑑、融合的關係 爲什麼要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1、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基礎。文化創新需要博採衆長,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 怎樣面向世界,博採衆長(怎樣促進文化創新與借鑑、融合?) 1、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鑑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2、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爲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間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鑑,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3、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 總結歸納:如何進行文化創新? 1、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著眼於文化的繼承,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基本途徑) 3、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基本途徑) 4、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5、發揮人民羣衆的主體作用,投身羣衆實踐,虛心向羣衆學習 6、堅持正確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考點二十二: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1、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一是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傾向;二是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傾向。 2、在文化創新時,如何堅持正確方向? (1)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我們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於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與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 考點二十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A、源遠流長: ①重要見證:漢字、史書典籍 ②文字、漢字的意義: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爲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③史書典籍的特點:規模之大、存留之豐,爲世界所僅有。 原因:自古十分重視保存史料;史官是世襲的; 漢字造紙印刷術的發明。 B、博大精深: ①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嚮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 ②區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原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的差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關係: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爲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考點二十四: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1)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兼收並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意義: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點二十五: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1)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關係: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流、相互借鑑、相互吸收,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4)意義:各民族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課 我們的民族精神 考點二十六: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爲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作用:(1)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品質,是一個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相區別的重要特徵,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巨大作用。 (2)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3)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①.維繫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②.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考點二十七: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1)核心:愛國主義。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它是民族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點: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考點二十八: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中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考點二十九: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和途徑 (1)意義: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①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③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2)途徑: ①立足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結合新的實踐要求,繼續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②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指導作用。 ③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④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鑑、吸收各國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和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 ⑤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既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豐富發展。 ⑥人人都應該做民族精神的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課 走進文化生活 考點三十:文化市場對文化生活的影響 (1)喜:(原因)文化市場和大衆傳媒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爲:A.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B.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C.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D.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展。 (2)憂:(原因)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A.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生產銷售品位低下文化產品;B.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的名義,迎合低級趣味;C. 有些媒體熱衷於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 (3)對策: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國家:①要對大衆傳媒和文化市場進行管理,要加強法制建設,使大衆傳媒的發展依法進行; ②發展人民大衆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大力弘揚主旋律、倡導多樣化,發展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公民的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個人: ①要增強識別和抵禦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正確選擇健康有益的文化;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等。 企業:要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承擔社會責任。 考點三十一:發展大衆文化的要求 (1)含義:只有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爲人民大衆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大衆文化。 (2)要求:①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②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③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 考點三十二:如何看待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 1、落後文化: A.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B.表現: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C.措施: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A.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輪功」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 B.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C.措施: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存在的原因: A.封建思想的殘餘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歷史原因) B.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衝擊; (現實原因之外因)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的不同社會羣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第九課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考點三十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1.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即 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 2.爲什麼: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原因 ⑴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必然選擇。(意義)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生機,實現文化強國夢。 ☆正確看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要全面、辯證 ⑵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這個路徑,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羣衆根本意願決定的,是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係正確看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要全面、辯證 ①對待外來文化: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同時還要警惕與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思想,堅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的原則。 既要反對盲目的排外、封閉主義,又要抵制「全盤西化」。 ②對待傳統文化:要善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在實踐中不斷爲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反對「民族、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係:是路徑和目標的關係 ①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 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3.怎麼辦: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⑴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的原則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 ⑵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爲此,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⑶要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⑷立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充分發揮人民羣衆在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主體作用。 考點三十四: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是什麼: ①含義: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信,來自於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於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②表現:表現爲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爲什麼: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前進,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爲此,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怎麼辦: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考點三十五: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1.是什麼:[根本任務] 2.爲什麼: ⑴必要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⑵重要性:有利於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全面興盛。否則,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都難以搞好。 (還可以聯繫文化的作用) 3.怎麼辦: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⑴[主要內容] 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⑵[途徑]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怎樣做?①②③④ 第十課 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考點三十六:思想道德建設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 1、爲什麼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① 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地位 ②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 2、要求:①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發展,越 需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內容。其中,特別要強調以誠實守信爲重點。 ②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也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③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考點三十七: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內容: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以集體主義爲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爲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爲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爲著力點,深入進行黨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考點三十八: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1、社會主義榮辱觀基本內容 2、爲什麼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①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扶正祛邪,揚善懲惡,引領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和發展; ②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③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求和特徵。它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爲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④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 ⑤它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也有廣泛性的要求。 3、怎麼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①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 ②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 ③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 考點三十九:我國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考點四十: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係 1、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係 (1)區別:科學文化修養指的是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造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是其重要內容。思想道德修養指的是人們通過自律、自省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 (2)聯繫:①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文史知識,崇尚科學,反對迷信,提高知識水平,有助於自覺的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做出理性的行爲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提高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於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知識文化修養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才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爲社會造福。 2、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1)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在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空談,重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爲什麼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先進、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質。 2、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 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可以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3、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利於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 4、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利於全社會形成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進而實現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 ◆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P113 1、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 2、大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 3、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發揚優秀民族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 4、發揮人民羣衆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參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 第四部分 生活與哲學 (一)唯物辯證主義 一、唯物論(探索世界) 1.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2)意識反作用於物質,正確的意識推動物質世界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物質世界的發展,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2、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1)尊重客觀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否則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2)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客觀規律面前,人並不是無能爲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 3如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①要求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 ②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③反對錯誤傾向:反對誇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爲的思想。 二、認識論(追求真理) 1.實踐和認識 實踐的含 義和特點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它有三個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實踐和認 識的辯證 關係 實踐 決定 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方法論: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認識 指導 實踐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方法論: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真理的 含義 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 真理的特點 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真理都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範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發 展的過 程特點 反覆性:①從認識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等條件的限制。②從認識客體看,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無限性:認識是無限發展的 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 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三、唯物辯證法 (兩個總特徵—聯繫觀和發展觀,一個實質核心--矛盾,一個總要求—創新) 1.聯繫的觀點(三個屬性: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兩個方法論: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和掌握系統優化方法) (1)聯繫的普遍性 原理內容:聯繫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繫。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論要求: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2)聯繫的客觀性 原理內容:聯繫是客觀的,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方法論要求:①聯繫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聯繫的客觀性並不是說人們在聯繫面前無能爲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繫,建立新的聯繫。 (3)聯繫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堅持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爲轉移。 (4)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 原理內容:①整體與部分相互區別。整體居於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②整體與部分相互聯繫、密不可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方法論要求:①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系統優化方法 原理內容:系統是由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要求:①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④要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2.發展的觀點(是什麼—普遍性、實質;爲什麼—內外因相結合、怎麼辦—狀態、趨勢、途徑) (1)發展的實質 原理內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之中。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原理內容: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論要求:①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長壯大。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3)發展的量變和質變狀態(事物發展的狀態) 原理內容: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爲新的量變開闢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要求:①要注意量的積累,爲質變創造條件。②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③堅持適度原則。 3.矛盾 (思路:是什麼—含義及其基本屬性;特徵—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關係;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想問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辦事情:主次矛盾原理;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 1.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世界是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的,聯繫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核心和根本觀點。矛盾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同一性和鬥爭性的辯證關係:同一以對立、差別爲前提,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受同一性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鬥爭性。),因此要用一分爲二(全面觀、兩點論、兩
- 上一篇 巴西葡萄牙語翻譯成中文、
- 下一篇 爲什麼中東有那麼石油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