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題目: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解答:
從理論成果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這四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根據時代特徵探索不同重大問題做出的獨特理論貢獻,其中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對於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爲毛澤東思想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二是因爲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羣衆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於上述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羣衆路線,就是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羣衆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爲毛澤東思想.
從理論體系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論,它的主線是革命和奪取政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它的主線是發展.[1]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命題,這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還是第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標誌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開始.
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做了準確的界定.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 這就把改革開放背景下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整合爲一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範疇之內.這種整合,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個重大創新.首先,這種整合不僅僅是表述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整合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時代背景和實踐主題.這個時代背景就是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展開,這個實踐主題就是改革開放所要完成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開放性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還要隨著實踐和探索的發展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簡單相加.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拓展,還會有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來指導新的實踐,這些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仍然可以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範疇之中.
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背景與邏輯關係分析
首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提出的時代背景不同.
毛澤東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下形成和提出的.1840年以來,中國逐漸淪爲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所要解決的首要歷史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實際出發,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毛澤東思想形成和提出的時代背景.首先,毛澤東思想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新時代的產物.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世界歷史的時代.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廣闊的時代背景和有利的國際條件.其次,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必然產物.最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它的產生是中國無產階級成長壯大和進行革命鬥爭的迫切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形成和提出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關注點,或者說基本線索,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堅持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探索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系列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理論創新,實現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以及「爲什麼發展、怎麼樣發展」的新認識和新判斷.目前,廣大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我國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基本矛盾沒有變,我國依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沒有變,堅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發展道路沒有變.因此,必須用發展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治國理政的基本思路.但是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要通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內在地蘊涵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及胡錦濤爲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艱辛探索和偉大創新.因此,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根本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其次,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邏輯上的內在統一性.
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提出的理論淵源.從1956年開始,毛澤東領導全黨開始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艱難曲折的開創性探索.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借鑑蘇聯和東歐國家社會主義發展的教訓,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任務.雖然毛澤東並沒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字眼,但是《論十大關係》處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發展規律,成爲以毛澤東爲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開篇之作.因此,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報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起點.對此,毛澤東自己後來說過:「前八年照抄外國的經驗.但從1956年起提出十大關係起,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3] 從1956年到1966年,毛澤東領導全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長達10年的艱辛探索,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提出了有價值的思想,這些重要的思想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正如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一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在談到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時指出:「總之,我們現在賴以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這個期間建設起來的;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幹力量和他們的工作經驗,大部分也是在這個期間培養和積累起來的.這是這個期間黨的工作的主導方面.」
毛澤東思想貫通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時間上看,毛澤東思想的內容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主題是奪取政權,實現執政目標;第二部分是關於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思想(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三大改造勝利完成,中共八大召開),主題是鞏固新生政權,實現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第三部分是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思想(從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主題是以蘇為鑑,探索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中第一部分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和第二部分關於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思想共同構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而第三部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思想則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起點和開端.所以,毛澤東思想貫通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三、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體性視域中的有機整合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學術界有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毛澤東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落後國家「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十三屆四中全會以江澤民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於新的世情、黨情、國情、民情,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怎樣建設黨,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的重大時代課題,有力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於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更進一步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創造性地回答了「爲什麼發展,怎麼樣發展」的新的時代課題,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推進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鬥目標.
從理論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這樣的概括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這樣的概括內在地蘊涵了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艱辛探索和理論創新,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其次,這種概括的最大創新是把毛澤東思想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邏輯起點,把以毛澤東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基礎,這是符合實際的.但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整體性視野的視角來看,這樣的概括還不夠全面和具體.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不僅僅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時期所總結概括的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也不僅僅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列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都可以稱之爲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應該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的理論創新.因此,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性視域來看,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理論成果進行有機整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體性視域中進行理論整合的一個範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足點是改革開放這個特定的時代背景,所以,以共同的時代背景對理論整合在邏輯和邏輯的統一性角度來看是完全站得住腳的.但是,毛澤東思想作爲改革開放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淵源,也包含了豐富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思想.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總體性視域中對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有機整合很有必要.筆者的理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在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主要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樣表述的優點之一是把毛澤東思想作爲一個基礎和理論淵源表達出來了,內在地肯定了毛澤東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和理論定位,說明兩者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係.優點之二是這樣的表述只是強調了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而並沒有把毛澤東思想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和形成的時代背景並不矛盾.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