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我國改革的實際說明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題目:
結合我國改革的實際說明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答:
一、社會主義國家爲什要進行改革?社會主義改革的主要理論依據在於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爲,矛盾是「一切辯證法的源泉」.任何社會形態對都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也不例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一切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集中體現.這些矛盾的存在,決定了社會主義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基本任務,就是消除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經濟基礎不適應上層建築的因素和方面,以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滿足和提高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水平,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戰勝並最終取代資本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理想與目標的客觀需要.任何社會主義國家都需要改革.但是,社會主義改革在性質上不同於社會主義革命,也不同於其他社會制度下的改良.這是由不同社會制度下基本矛盾的性質、狀態與表現所決定的.剝削社會中的基本矛盾由於是生產力與經濟基礎根本不能適應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的發展與要求,因此從性質上講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集中體現爲剝削階級與勞動人民之間在根本利益問題上的對立與鬥爭,表現爲敵對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與階級鬥爭,解決這類矛盾的方式只能是革命的方式,而不能是改良的方式.而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雖然也有不適應生產力與經濟基礎的方面,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適應的.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同於剝削社會的矛盾.由於消滅了剝削階級,雖然社會上還有敵對矛盾,但大量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人民內部矛盾.這種矛盾是非對抗性的,不需要通過暴力革命、階級鬥爭的方式來解決,主要通過自身的調整與完善得到很好解決.這種調整與完善的過程就是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因此,社會主義改革的對象與範圍,不是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本身,而只是改革與生產力、經濟基礎不適應的方面.具體地講,就是改革與生產力、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具體的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以及其他組織管理模式.這些方面只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具體實現方式,改變它們不會影響和改變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性質.當然,改革的這個性質,並不意味著改革只是社會主義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它的根本意義與作用就是要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以說,改革也叫革命性的變革、根本性的變革,是一場新的革命.中國現階段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很發達,超前的生產關係(計劃經濟體制)對生產力不僅沒有產生推動作用,反而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到中國的經濟.正是由於這一特點,文革之後,鄧小平理論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改革,就是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建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適應了現階段的生產力,並有效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