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辨析題應按哪幾個步驟來答?

題目:

政治辨析題應按哪幾個步驟來答?

解答:

政治:辨析題基本上是爲實現第三項目標而進行命題的,主要是考查考生對運用有關原理辨別理論是非,分析、論證某一觀點的正確與錯誤的能力.由於辨析題往往是一些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觀點的命題,有時很難簡單地說是對或錯,因此,在解答辨析題時,不必在開頭匆忙作出判斷,其判斷必須有,但可體現在整個答案之中.其次,辨析題除了判斷以外,還要對所給命題進行具體分析,說明理由、辨別是非,重點是要考生作出正確的分析,因而該題型具有一定的難度.?
從考生答題的情況來看,較普遍地存在以下兩大問題:一是對題目所給命題不能作出準確的辨別,把正確的命題看成是錯誤的,把錯誤的命題看成是正確的,或者不能辨別出命題是否全面,辨別的前提錯了,後面整個分析也就無法按正確的思路進行;二是對題目所給的命題能作出正確的辨別,但卻不能運用有關的原理進行分析和說明對與錯的理由,這種情況同樣導致不能得分.因此,在解答辨析題時應注意避免單向思維,要盡力避免把解題簡單確定在一個方面,在確定思路時,要進行多維的思考;要善於用正確原理、概念去指出命題的錯誤.?
辨析題的命題形式主要有:?
(1)命題觀點正確.?
這類題表面上看似乎不難,既然命題正確,那就把觀點正確的理由寫上去就行了,但實際上,解好這類題還是不容易的.主要有兩種情況決定了它有一定難度.
第一種情況是命題觀點儘管正確,但需要作重要補充.如:1998年文科第23題:「唯心主義是人類認識之樹上的花朵」.考生在答題中反映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認識到唯心主義也是一朵花,只是簡單地認爲唯心主義是不對的,不能成爲花,也不能結果.按這樣的判斷思路來說明,就會把唯心主義哲學說成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不能結果實,從而完全否認了它產生的必然性,就不能全面地回答問題;二是認爲唯心主義哲學也結果,但唯心主義哲學又是不對的.按這樣的思路來回答問題,就導致了把答題的重點移到了「結怎樣的果」的問題上.有相當部分的考生就認爲唯心主義也結果實,只不過結的是「苦果」、「惡果」、「毒果」、「對人類有害的果」.這樣的回答顯然不符合答題要求.在答題中反映出的上述問題,實質在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些基本原理沒有牢固地掌握.?
第二種情況是試題提出兩個表面上矛盾的觀點,但實際上都是正確的.如:1997年文理科通用的一個辨析題: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政治權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寧卻說「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這一題表面上看是我國憲法的規定和列寧的話前後矛盾,實則一致.前者說明我國是人民民主國家,公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憲法規定政治權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而後者是指文盲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不能真實有效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因此不能充分享用憲法所規定的各項民主政治權利,履行公民的職責,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這二者結合起來恰恰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素質,使公民所享有的民主權利與行使
民主權利的能力統一起來.?
(2)觀點錯誤.?
這一類辨析題的特點是進行錯誤的歸納和概括,「以偏概全」.例如1997年理科第23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該題涉及的命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一個正確的觀點.因爲,個體在認識活動中,由於生理、心理、經驗、知識、能動性的發揮以及看問題的角度各有不同,因而會出現認識上的個體特徵和差異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蘊涵的哲理正是反映了人認識上的主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而不是對客觀真理的否定.該題的概括,實際上是一種張冠李戴的錯誤概括,即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對客觀真理的否定張冠李戴地套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身上.?
(3)既有合理因素又有片面觀點.?
這類辨析題往往是寓是於非或寓非於是,是辨析題最常見的形式.在解答此種形式的辨析題時要注意下列特點.
第一,要全面指出命題的合理因素和片面觀點.1998年文科卷第25題:在中國,沒收官僚資本就其革命性質而言是新民主主義的.這是一個不全面的命題,要求考生指出其不全面的地方,並全面地回答問題.考生在答題中反映出的問題主要是不能全面地認識沒收官僚資本的性質,在辨別上只是簡單地作正確或者錯誤的判斷.因此,講了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就不講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或者是相反.其中絕大多數考生在答沒收官僚資本具有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時所作的分析,都只是把沒收官僚資本與作爲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任務聯繫起來,並分析到此爲止,不再繼續分析下去,這樣就不能把整個分析引向全面.?
第二,指出命題的傾向.一般來說,在這類題中,雖然既有合理因素也有片面觀點,但要求考生指出命題的主要傾向.例如:1988年文科政治試卷辨析題:社會生活是複雜的,決定社會性質和發展的要素是多元的.本題要分成兩方面進行回答.第一,肯定其合理因素,指出人類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種因素所構成的複雜系統.在社會發展中起作用的,既有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等物質要素,也包括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態等精神要素和人的主體能動作用.第二,闡述其錯誤,指出最終決定社會性質和發展的力量,只能是社會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他因素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唯物史觀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那種把決定作用和影響作用混合起來的多元論觀點是錯誤的.因此該命題的基本傾向要論證「決定社會性質和發展的要素是多元的」,它是與唯物史觀相對立的,其基本傾向是錯誤的.?
第三,命題是由二個以上的句子組成,通過錯誤的推理,得出片面的結論.一種是前提正確,用不正確的方法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如2002年文科第32題: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的變化就是價值變化的表現.這道題就具有代表性.價值是價格的內容和基礎.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價值的變化必然引起價格的變化.但是,在現實的交換活動中,影響價格變化的不僅僅是價值的變化,還有供求關係、競爭、貨幣幣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另一種情況是試題前提雖然有合理的因素,但不完整.再如2000年理科第31題:1928年有人主張,既然中國革命的動力是無產階級,那麼革命本身就是無產階級革命.首先,應指出這一試題推理根據不對.毛澤東指出:「決定革命性質的力量,是主要的敵人和主要的革命者兩方面.」1928年時主要的敵人仍然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因此中國革命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第二,該題對前提的概括也不夠完整,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動力不僅是無產階級,還包括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另外,這時候主要的革命者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權不再屬於資產階級,而是屬於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因此這個革命又不是一般的、舊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