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區植被以什麼爲主
題目:
西北地區植被以什麼爲主
解答:
(一)荒漠植被\x04\x03\x04\x03 極端乾旱的氣候和貧瘠多鹽的土壤,限制了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傳布,造成植物種類貧乏,植被結構簡單.西北地區全部高等植物約有3900種,只占全國種數的14%,其中大部分只分布在山地上,平地僅占1/5左右,常見的不過數百種而已.\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由於地處中亞、西伯利亞、蒙古、西藏和華北的交匯,爲各個植物區系成分的接觸、混合和遷徙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本地區植物區系中的地理成分複雜.構成本地植物區系基礎的爲本地的亞洲中部成分,還有中亞,古地中海、南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成分,它們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此外還有北溫帶、溫帶亞洲、喜馬拉雅、北方和極地成分.\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荒漠植被基本上是由旱生的、葉退化的小喬木、灌木和半灌木構成的.它們以各種不同的生理、生態機制適應干荒漠嚴酷的生境條件,大部分植物的葉面縮小或退化,而以綠色的嫩枝代行光合作用.葉或嫩枝具有保護組織(角質層、蠟層、茸毛等)和肉質,組織液中的高鹽分以維持高滲透壓,廣布的根系,在極端乾熱期的休眠或落葉(枝)等,都是爲了保護植物水分的收支平衡,適應乾旱的環境而具有的特徵.然而,由於荒漠植物只能勉強維持這種平衡,用於同化作用的水分極爲有限,因此荒漠植物的生物物質的生產與積累過程甚爲緩慢,產量很低.相反,荒漠中生長在某些積水低地或有外來水分供應的地區,植物生長茂密,往往表現出很高的生物生產量.\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的荒漠性低山,缺乏水分的平原地區,植被都很稀疏,植物種類簡單,植株矮小而且覆蓋度很小.\x04\x03\x04\x03 旱生的灌木與小灌木荒漠是西北地區的地帶性植被.典型的灌木荒漠分布在山前洪積扇及由小礫石組成的沖積扇上部,大多由葉退化的灌木組成,種類貧乏,主要有麻黃、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棗等.植株高0.4—1米,蓋度大多在10%以下.水分條件稍好的地區,灌木高度可達1—1.5米,蓋度可達20%.鹽化荒漠土上是由白刺屬爲建羣種組成的鹽化灌木荒漠.沙地是由沙拐棗、沙蓬爲建羣種的沙生灌木羣落.沙拐棗的水平根系長達10米,靠吸收沙層中的凝結水維持生命.阿拉善高平原爲由沙冬青、綿刺、檸條等組成的草原化灌木荒漠.\x04\x03\x04\x03 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於礫質戈壁及荒漠性低山,主要由假木賊(Anabasis brevifolia)、豬毛菜(Salsola spp.)、合頭草、戈壁藜(Iljinia regelii)、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紅砂(琵琶柴)組成.這些植物生態相近,生活型相同,羣落分布的鑲嵌現象十分明顯,當地羣衆稱之爲「鹽柴」.蓋度一般在5—30%,植株高度小於50厘米,可做爲冬、春或秋季牧場.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濱湖、河流沿岸及扇緣地帶,爲由鹽穗木(Halostachys belangeriana)、鹽爪爪、鹼蓬等組成的多汁鹽柴類半灌木荒漠.\x04\x03\x04\x03 小喬木荒漠由藜科的梭梭、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組成,植株一般高2—4米,最高的可達5—7米.葉完全退化,由當年生綠色嫩枝行光合作用.白梭梭根系發達,多生長在半固定、固定的沙丘上.其分布範圍主要在準噶爾盆地,向東不超過東經90°.\x04\x03\x04\x03 在西北荒漠地區,常見的多年生草類有三芒草、針茅、駱駝刺(Alhagi pseudoalhogi)等.雨後有短命植物(沙苔草、早熟禾等)或夏秋一年生植物(豬毛菜、鹽節草、鹽生草等)出現.\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喬木樹種甚爲貧乏.除在綠洲灌溉條件下栽培有青楊、小葉楊、鑽天楊、旱柳等幾種楊柳科植物外,天生的樹種主要有沙棗(Elaeagnus oxycarpa)、榆樹和胡楊(Populus diversifolia)等.胡楊分布較廣,在河流兩岸及沖積平原上常形成林叢,樹高7—15米左右.胸徑20—30厘米,主幹通直,爲良好的建築材料.胡楊林對當地防風固沙起很大作用.\x04\x03\x04\x03 (二)荒漠土壤\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荒漠土壤的形成過程不同於我國其他地區,其生物過程顯著削弱.西北地區的植被極爲稀疏,每年以殘落物形式進入土壤表層的數量有限;同時,在乾熱氣候條件下,土壤有機質迅速礦質化.所以,土壤有機質含量很低,大多在0.5%或0.3%以下,高的也很少超過1%.相反,母質特性在土壤形成過程中具有明顯的作用,物質的移動和積累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不同的成土母質類型及其風化特點.此外,與成土年齡也有密切的關係.一般認爲,荒漠土壤形成過程常常直接表現爲水熱條件對成土母質的作用,而生物因素並不是經常起主導作用,這特別表現在粗骨性母質和細土母質的差別上.\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對風化過程和土壤形成的影響主要表現爲:①原生礦物分解很弱,多呈不同程度的破碎狀態.粘質形成物很少,風化時所形成的細土物質一般以粗粉沙和細沙占優勢;②風化殼及在其上發育的土壤剖面厚度不超過1米,甚至小於30厘米;風化和成土作用的產物缺乏足夠水分搬運而就地累積,致使碳酸鹽(主要是石灰)、石膏和易溶性鹽類在風化殼和土壤層大量存在,甚至形成很厚的結殼和硬碟.\x04\x03\x04\x03 荒漠土壤通常具有以下特殊的土層:1)孔狀結皮和結皮以下的片狀層;2)粘化和鐵質化的紅棕色緊實層;3)石膏層.孔狀結皮和結皮以下片狀層的形成,只有在荒漠地區的高平地條件下才能出現,它與荒漠土壤的碳酸鹽性,弱腐殖化程度以及土壤表層的特殊水熱狀況有關.這種結皮的形成是在表層短暫的溼潤以後,隨即迅速變干,並析出CO2,同時由於表層的高溫促使Na、Ca的重碳酸鹽轉爲碳酸鹽,從而膠結形成了孔壁.\x04\x03\x04\x03 西北荒漠區的土壤類型複雜而多樣,屬於地帶性土類的有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別代表溫帶和暖溫帶的荒漠土壤形成物.灰漠土是溫帶荒漠邊緣的過渡性土類,反映荒漠土壤略較溼潤的形成特點.此外,還有草甸土、鹽土、風沙土、龜裂土等非地帶性土壤.\x04\x03\x04\x03 灰漠土主要分布在準噶爾盆地的南部和烏倫古河南岸第三紀剝蝕高原,河西走廊中段和阿拉善高原的東部,母質多爲黃土狀物質,植被以琵琶柴、瑣瑣、假木賊、珍珠和蒿屬等爲主組成的荒漠植被類型,降水量可達100—200毫米.灰漠土剖面分化較明顯,地表有多角形裂紋.表層爲灰棕色大孔狀結皮和片狀,鱗片狀結構層,其下爲微帶紅棕色或淺褐棕色的緊實層,常具有鹼化特徵;一般在40—60厘米以下積累較多易溶性鹽分和石膏.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1%,C/N比值在6—12之間,易溶性鹽分多在0.5%以上,甚至高達2.0%.\x04\x03\x04\x03 灰棕漠土在西北荒漠區占有很大的面積,廣泛分布於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西段、準噶爾盆地的西部和東部礫質戈壁,這類土壤是溫帶極端乾旱氣候條件下和粗骨性母質上發育的,土壤剖面結構與灰漠土近似,只是母質較粗,片狀、鱗片狀結構層不很發育、石膏和易溶性鹽聚積層出現部位較高.在土壤理化性質方面表現爲腐殖質積累過程很弱,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多不超過0.5%,C/N比值很窄(4—6),碳酸鹽最大含量在表層或亞表層,向下急劇減少,鐵的氧化物在表層或亞表層有所增高,證明具較明顯的鐵質化.\x04\x03\x04\x03 棕漠土是在暖溫帶半灌木和灌木荒漠下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東疆山間盆地和剝蝕殘丘以及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母質多爲礫質、植被蓋度很低.土壤的剖面厚度一般不超過50厘米,但層次分化比較明顯.表層爲弱度發育的孔狀結皮,在結皮之下爲紅棕色或玫瑰紅色的鐵質染色層,下爲呈各種形態而含量不等的石膏聚積層.有機質含量在0.1—0.3%之間,C/N比爲3—6,石膏含量較高,在聚積層中最高含量可達25—30%;剖面下部具有殘餘鹽化特徵,含鹽量最低也在0.5左右.在有鹽盤存在的情況下,含鹽量高達30—40%,甚至50%以上,這些特點的形成與極端乾旱的氣候條件和成土年齡比較古老有關.\x04\x03\x04\x03 龜裂土和風沙土在西北荒漠區分布很廣,它們的生成與母質的性質有直接的關聯.前者發育於粘質母質,後者發育於砂質母質,其共同特點是剖面分異微弱,明顯表現出母質的性狀,土壤有機質含量很低,石膏和易溶性分累積較少.\x04\x03\x04\x03 草甸土、沼澤土在荒漠區的沖積平原分布較廣.這些土壤的形成受地下水浸潤的影響,土壤水分含量較高,富含碳酸鈣,具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x04\x03\x04\x03 鹽土廣泛分布於平原地下徑流排洩作用弱的地段.典型鹽土剖面一般沒有生草層,地表都有鹽結皮或堅硬的鹽結殼,其下爲較疏鬆的鹽與土的混合層,再下爲鹽斑層,常有潛育化特徵.塔里木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有些鹽土在剖面30—50厘米上下還出現鹽盤層.鹽土的鹽分積累普遍都具表聚性的特點,剖面上部(0—30厘米)含鹽量多在2.0%以上,最高可達50—60%,向下鹽分逐漸減少,但至底層鹽分含量大多仍在0.5%左右.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硫酸鹽爲主.\x04\x03\x04\x03 長期的農業利用對土壤形成也產生顯著的影響.在長期灌溉的條件下,可形成特殊的「農業灌溉層」,其厚度可達1米.與灌溉淤積層相適應,古老灌溉土壤具有如下的特點: 1)腐殖質的積累表現爲沿剖面均勻分布,表層的有機質含量約在0.7—1%左右,灌溉淤積層的下部通常也可達0.5—0.7%;2)碳酸鈣的含量相當高,多在10—20%之間,但沒有石膏積累的現象(石膏含量少於0.1—O.2%);3)剖面中所表現的脫鹽過程非常明顯;4)土層構造相當均一,機械組成也很一致.所有這些特點都使得在灌溉淤積層的範圍內沒有明顯的剖面分化現象,這是和土層的逐漸加厚相聯繫的.\x04\x03\x04\x03 (三)山地植被土壤的垂直分布\x04\x03\x04\x03 西北地區的高大山系,如天山、阿爾泰山等,山坡上分布著一系列隨高度變化而有規律地分布的土壤-植被帶.它們使乾旱荒漠地區內出現了茂盛的森林灌叢、綠色的草原、草甸和絢麗多采的高山植被,極大地豐富了西北地區植被-土壤的多樣性和植物組成的複雜性.\x04\x03\x04\x03 山地土壤-植被的垂直帶主要包括山地荒漠帶,山地草原帶,山地森林(天山以雲杉爲主、阿爾泰山以落葉松爲主)或山地森林草原帶,亞高山灌叢草原帶,高山草甸與墊狀植被帶.由於山地處於不同的水平地帶以及山文特徵的差異,各個山地的景觀垂直結構不完全相同.它們的一般規律爲:\x04\x03\x04\x03 1)各山地植被垂直帶結構的基帶與水平植被地帶的植被屬同一類型,如荒漠草原地帶山地的基帶爲荒漠草原,荒漠地帶山地的基帶始於荒漠.\x04\x03\x04\x03 2)依水平地帶由北向南,各山地植被垂直帶的海拔高度界限相應升高;中生性的植被垂直帶(如森林-草甸垂直帶)逐漸收縮,發生草原化,以致完全消失;旱生的山地荒漠和草原垂直帶卻逐漸向上擴展,最後占據了整個帶譜.\x04\x03\x04\x03 3)在新疆範圍內,垂直帶結構變化複雜,由阿爾泰山的4個垂直帶到北天山的6—7個帶.再向南,因氣候過分乾旱而簡化,由南天山的5個帶,至東崑崙山、阿爾金山成爲3個帶.\x04\x03\x04\x03 4)新疆境內隨著大陸性由西向東增強,垂直帶結構中的各帶界限也相應升高,中生性植被帶變窄,旱生植被帶擴展,帶數遞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