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提出的背景以及目的和意義?

題目:

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提出的背景以及目的和意義?

解答: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新醫藥、生物育種、節能環保、電動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爲我國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繼四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的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
  一如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在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在「產業立國」的新歷史階段,中國的工業化之路也面臨新的選擇,且從已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從一個經濟大國到一個經濟強國,中國必須要給出新的產業方向定位,並做出切實有效的落實和實施.
  刺激經濟新方案:
  總理與專家共商七大新興產業
  2009年9月22日至23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了三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約請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學和科研院所教授、專家,企業和行業協會負責人,就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七個產業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在隨後公布的會議公告中,該七大產業被表述爲「戰略性新興產業」.
  之後,在11月23日召開的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溫家寶總理發表了題爲《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其中再次對上述七大產業做出更爲具體的解釋,同時對海洋、空間和地球深部資源的利用問題也提出了獨到深刻的見解.
  這些領域共同構成了未來我國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科技攻關路線圖.
  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進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制定,這將成爲我國在本輪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繼四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的新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座談會上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立足當前渡難關、著眼長遠上水平的重大戰略選擇」.
  當然,中國是如此的特殊,這樣一輪主要以創新性爲目標的產業規劃,如何給這個區域發展本來就失衡的國家帶來均衡發展的機遇,如何保證每年都在增加的就業需求,將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此外,這些產業的健康高效發展,需要同時具備「戰略決策儲備、科技創新儲備、領軍人才儲備、產業化儲備」等.
  所以,這樣一個被中國新興產業崛起和經濟發展轉型給予更多寄望的戰略選擇勢必會道阻且長.不過,與危機之下的被動改革不同,在看到新的機遇並主動推進改革的思路情境之下,相應的制度變革的空間有理由被期待.
  也許很多人會有疑問:什麼樣的產業才能入選爲「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此,溫總理有明確而科學的答案:一是產品要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考慮到包括海外資本在內的衆多社會資本對這些新興產業的投資熱情,伴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一個個新的財富故事也將誕生.如此誘人,也如此豐富多彩,而國家能否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將這些民營資本的投資熱情與產業規划進行良好的對接,從而使得這些資金成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動力,值得關注.
  不過,考慮到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所提供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全國新一輪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也必將展開.
  歷史性抉擇:
  不能再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中國作出如此戰略性選擇,具有國內發展轉型和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雙重背景.
  在國務院的決策背景表述中稱,當今世界,一些主要國家爲應對這場危機,都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爲戰略重點,把科技創新投資作爲最重要的戰略投資.這預示著全球科技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密集時代,重大發現和發明將改變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新興產業將成爲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而如果放入更爲開闊的歷史進程中來看,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似乎已經等待了中國60多年.
  11月23日的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對中國在近200年以來與全球的工業化革命和科技發展擦肩而過的歷史表達了遺憾.溫家寶說,「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國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逐步從世界經濟科技強國的地位上淪落了」.
  溫總理特別指出,回顧一下近代以來的歷史,中國曾經有過四次科技機遇,但四次均錯失.
  第一次是當歐洲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的時候,中國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當時的清王朝沉湎於「天朝上國」的盲目自滿,對外,將國外的科技發明稱之爲「奇技淫巧」,不予理睬;對內,滿足於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對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麻木無睹,錯失良機.
  第二次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迫打開國門的清朝,洋務派發動「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但因落後的封建制度和對近代科學技術認識的膚淺終告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喪失了科技革命的機遇.
  第三次是20世紀上半葉,由於軍閥混戰及外敵入侵,使中國失去了科學救國和實業救國的機遇.
  第四次是「文革」時期,新中國建立的寶貴科學技術基礎受到很大的破壞,我們又失去了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機遇,使我國與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已經有所縮小的差距再次拉大.
  溫總理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