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的經典短文有哪些
題目:
感悟人生的經典短文有哪些
解答:
感悟寂寞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面對五彩繽紛的生活,總有那麼多的人生色彩絢染你,有時候是一種苦、有時更是一種福. 每天當太陽從百靈的脣角升起,最後一個夢就這樣倏忽而過,你的思緒也開始在晨風中遊戲,不經意間珍藏許久的甜蜜和痛苦,幸福和煎熬、寂寞和憂傷會擁抱你整天.你會不自覺的慢慢的品味著寂寞時的酸甜苦辣…… 有時寂寞是一弦清音,時常在心間流淌著,面對呈世的滾滾紅塵,自己也是寂寞的行者,多少次窗前看風吹雨落、日出日落、月升月落,寂寞在胸前蔓延. 有時寂寞是春天一澗剛剛融化的雪水,無人欣賞的,淙淙錚錚,鳥兒飛過,聲音落在上面,旋成一個水渦,又復消逝. 有時寂寞是夏天的一縷淡淡的白雲,在舒捲自如,隨風飄動,如夢如幻,讓憂傷的情思和焦灼的孤獨,望雲所思. 有時寂寞更像是秋天的一片殘紅,零落飄妙,幾呼無人顧惜的惆悵化作一絲秋風秋雨,愁煞相思,掉下幾滴悽愴的悲淚. 有時寂寞更是冬日裡一抹淡淡的白楊,獨自默默的凜冽在寒風中,展現一種無人追逐的冷落. 當你在無奈的寂寞時,去郊外巡遊,沉醉於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的默契中,聽遠山的鳥鳴,看自然變遷,感受空氣的清新,體驗一份人生的安然,撫慰心靈的寂寞. 感悟寂寞 1801年的一個夜晚,月光皎潔,微風輕拂著長春藤的枝蔓.窗口燭光搖曳,一位男子雙手扶動那黑白琴鍵,美妙的旋律從他的指間跳動流淌,時而激情四溢,時而纏綿悠揚,伴著那迷人的月光渾然.這位男子就是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而那首演繹心聲的曲子正是那文明於世的《月光奏鳴曲》.貝多芬從師於莫扎特,是一位罕見的音樂天才.他一生譜寫了很多傳世的佳作,可貝多芬的生活卻沒有他的音樂那樣輝煌.他一生坎坷,飽受失明和失聰的痛苦,在無聲中奏鳴著美麗,在黑暗裡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可以說貝多芬的偉大是在寂寞中度過的,但他的音樂卻是世界的,偉大的. 人們最怕的是寂寞,寂寞總是與孤獨相依爲命.因爲每個人都嚮往多彩的生活,都憧憬幸福和快樂,誰也不想「獨守寒窗空對月,無眠流淚到天明」.可正是如此,現代人缺少了對生命的思考和寧靜.記得有位作家說過「每當夜色降臨,獨自一個人望著深邃的天空,自己的思想就好象生出了翅膀,倍感靈魂的獨立和自由」.的確現代都市的喧囂和浮躁讓人的精神和肉體受盡折磨,欲望和名利讓人紅了眼,誰又會真正去享受那致遠的寧靜,誰又會真正體會寂寞帶給靈魂的安逸呢?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享受寂寞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心浮氣燥者感覺寂寞是悲哀;追名逐利者說寂寞是頹廢;仕途失意這者感嘆寂寞是痛苦,只有智者才讚美那是一種境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在寂寞中,休閒著自己的嚮往,尋找到了精神的桃花園.「哀大莫過於心死,辱大莫過於宮刑」司馬遷在寂寞中寫照了紅篇巨作,留下驚世的經典.你能說這不是一種境界和超然嗎? 在普通人眼裡寂寞是無奈和痛苦的代名詞,所以人們寧願石榴裙下做鬼,也千方百計拒絕寂寞,討厭寂寞,很少有人在寂寞里發現和尋找生命的真諦.盡而人們將浮躁當成了豐富多彩,把車水馬龍當作一種快樂,重金屬和輕喜劇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使人無法安靜,一旦靜下來便只剩下了嘆息,這的確是人的一種悲哀. 領悟寂寞是一種素質.就好比春天裡的花在默默開放著,只有靜心才能聞到花的幽香.寂寞需要遠離浮躁的誘惑,需要一種定力,需要無欲的體味,發現她的崇高.寂寞中韻語著深刻的哲理,看似平平淡淡,卻折射著精神的光輝.如同品茗,只有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方可認識茶的價值. 沒有人能心浮氣燥地感觸得與失的道理,寂寞是感悟人生的過程,是一種精神的涅磐.平淡中辨真僞,平凡中見偉大,用心去傾聽生活,用靈魂去把握命運,這才是真實的寂寞,而不是無病呻吟.感悟寂寞的人是不怕黑的,那是因爲夜有星光的璀璨,有怡月的悠遠,有精神築就的瓊樓玉宇,可以讓人感覺自己真實的存在,讓你聽到靈魂的聲音. 如果把寂寞比喻成白色,把生活比喻成彩色,那麼你就會發現寂寞是如此的潔淨和安詳,她聖潔的沒有半點雜質,清白的簡單,透徹的美麗.難得寂寞,體會寂寞的意境需要心靈的入定,這是做人的功夫,也是智慧的源泉.盤的現實,但是我們卻能承載無限的嚮往.人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就好比獨享夜色,沒有人來掙搶,也從來沒有人能搶走.驅使靈魂,放飛憧憬,行者無疆,悲也好,憂也好,任憑自己去控制節奏. 感悟寂寞 寂寞,冷落、孤單的代名詞.古往今來,不要說人們大都希望遠離寂寞,就連花草蟲鳥也畏懼寂寞.這不是我瞎說,有古人「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詩句爲證! 誠然,寂寞是苦的,至少不是甜的.然而,「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古往今來,大凡耐不住寂寞,吃不得苦頭的人,終其一生也只能碌碌無爲,斷難成就一番事業.相反,只有那些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的人士,才可望功成名就,或者說有所作爲.舉幾個實例: 在許多人看來,平日裡有人登門造訪,媒體前經常拋頭露面,那才神氣、才榮耀呢.而法國作家雨果,爲了躲避拜訪者的干擾,橫下心來,用剪刀把半邊頭髮剪掉.有人來訪,見他這副模樣,誤以爲他瘋了,只好怏怏不樂地離去.而當他的頭髮長齊時,一部新著又問世了.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87年完成了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創作,轟動世界文壇後,便被熱情的人們包圍了.在常人眼裡,這是花錢也難買到的光彩呀.但爲了擺脫這種狀況,托爾斯泰乾脆裝死.當有客人來訪時,他的家人便會故作悲痛地說:「先生已經『死』了.」於是,來訪者漸少.而到1899年《復活》完成後,他才真正得到了「復活」. 雨果、托爾斯泰爲了文學事業,自甘寂寞,既是無奈之舉,更是明智的選擇.被毛澤東同志譽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魯迅先生,則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寫作的.可想而知,長年累月「躲進小樓」爬格子、搞創作,無疑也是夠寂寞的.而正是耐得寂寞,加上先生的天才和勤奮,才成爲至今無人超越的文學巨匠. 文學創作如此,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去年的《人民日報》曾經發表了一篇題爲《寂寞的分量——全國科技獎獲得者成功的啓示》的文章,文中寫道,有人統計,形成一項有分量的科研成果,周期都在14年左右.這一點,從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獲獎項目上能夠得到印證:幾乎所有獲獎者,都經過寂寞的考驗,且獲獎的級別越高,寂寞的時間越長. 我既不是專業作家,也不是科研人員,並不知道寂寞的真正滋味.但我知道,寂寞絕對不是一首歌,而是一塊石!一塊冷冰冰、硬邦邦的怪石.在這塊怪石面前,心態不同的人,其結局也大相逕庭.把寂寞看成「精神包袱」的人,遲早會被它「壓」扁,乃至「壓」死.相反,視寂寞爲「磨劍寶物」的人,則可以借寂寞來磨礪意志,且終將磨出自己的鋒芒來.即使天生不是鍛造寶劍的「料」,只要持之以恆,也可以磨出點耀眼的亮光來. 寫到這裡,我得出這樣一點感悟:在法治社會裡,只有觸犯了法律,失去了自由的人生,才是真正寂寞的人生.換句話說,只要自由在,寂寞也快樂.當然,就看你會不會生活、懂不懂生活了
希望採納
- 上一篇 什麼是政治經濟學
- 下一篇 《詠華山》是北宋朝宰相寇準七歲寫的.他詠的這首詩是什麼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