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題目:

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RT

解答:

性格形成與發展的制約因素







性格特徵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經過兒童自己的實踐活動和積極主動性才逐漸形成的.
一、來自生理因素的影響
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生物學的根源.遺傳素質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礎,它爲性格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一個人的相貌、身高、體重等生理特徵,會因社會文化的評價與自我意識的作用,影響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徵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會影響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學生愛社交,責任感強,較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容易給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學生往往憑藉自我態度和感情行事,責任感較差,小太遵守校規,很少考慮社會準則.第三,某些神經系統的遺傳特性也會影響特定性格的形成,這種影響表現爲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緩作用.這從氣質與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證:活潑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熱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觀情況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潑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膽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徵,而在順利的條件下,活潑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爲勇敢者.第四,性別差異對人類性格的影響也有明顯的作用.一般認爲,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獨立性、自主性、攻擊性、支配性,並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敢於冒險;女性則比男性更具依賴性,較易被說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較強的忍耐性.
二、來自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庭因素對性格形成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家庭是兒童出生後接觸到的最初的教育場所,家庭所處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水平、家長的教育態度與教育方式、家庭的氣氛、兒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與所處的地位等等,都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是製造性格的工廠」.
1.家庭氣氛與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父母之間的相互關係處理得好壞,會直接影響兒童性格的形成.一般來講,家庭成員之間和睦、寧靜、愉快的關系所營造的家庭氣氛對兒童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猜疑、爭吵、極不和睦的關系所造成的家庭緊張氣氛,尤其是父母離異的家庭對兒童性格有消極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離異家庭的兒童比完整家庭的兒童更多地表現出孤僻、冷淡、衝動、好說謊、恐懼焦慮甚至反社會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研究發現,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兒童的性格發展會產生很大影響.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兒童的自制力、靈活性有顯著影響;母親的文化程度則對兒童性格的果斷性、思維水平、求知慾、靈活性四項行爲特徵產生顯著影響,父親的文化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兒童的意志特徵上,母親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性格的情緒特徵、意志特徵上有某些影響外,對兒童性格的理智特徵有較大的影響.
2.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態度與方式的影響
家長的教育觀念具體表現爲:家長對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在家教問題上所承擔的角色與職能之認識的教育觀,家長對兒童的權利與義務、地位及對子女發展規律之看法的兒童觀,家長在子女成才問題上之價值取向的人才觀,以及家長對自己同子女有什麼樣的關係之看法的親子觀.研究發現,家長教育觀念的正確與否,決定家長對兒童採取何種教育態度與方式,而家長的教育態度與方式又直接影響著兒童的發展,特別是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有許多心理學家對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對子女性格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其結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態度與方式下成長的兒童,其性格特點有明顯的差異,現概括爲表13-1.
表13-1 父母的教養態度對子女性格的影響
3.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與角色的影響
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會影響其性格的形成與發展.如父母對子女不公平時,受偏愛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現,受冷落的一方則容易嫉妒、自卑.
艾森伯格(P.Eisenberg)研究認爲,長子或獨生子比中間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優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視,其性格發展越傾向自信、獨立、優越感強.如果其地位發生變化,原有的性格特徵往往會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蘇聯一位心理學家對同卵雙生子的姐妹進行研究,發現姐姐處事果斷、主動勇敢,妹妹較爲順從、被動.經了解,在這對雙生子出生後,她們的祖母指定一個爲姐姐,一個爲妹妹.從童年時起,姐姐就擔當起保護、照顧妹妹的責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說的性格特徵,而妹妹由於被照顧和保護,就形成了依賴、順從的性格特徵.
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在兒童總數中占主要成分,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家長在教育態度與方式上稍有放縱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後果.現在,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引起教育界的關注,並成爲人們探討的熱門話題.
三、來自學校教育環境的影響
學校的教育對兒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導作用.因爲學校教育是教師根據教育目的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統、有計劃的影響,而且是在學生的生活、學習的集體中,通過各種活動進行的.
首先是班集體的影響:學校的基本組織是班集體,班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評價對學生都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教師的指導下,優秀的班集體會以它正確而又明確的目的、對班集體成員嚴格而又合理的要求、自身強大的吸引力感染著集體成員,充分調動所有成員的主動性、自覺性,從而促進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與此同時,學生在集體中通過參加學習、勞動及各種文藝、體育及興趣小組等活動,通過同學之間的交往,增強了責任感、義務感、集體主義感,學會了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尊重他人、遵守紀律,也培養了樂觀、堅強、勇敢、向上等優秀品質.優秀的班集體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還可以使學生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徵得以改變.日本心理學家島真夫曾挑選出在班集體裡地位較低的八名學生擔任班級幹部,並指導他們工作.一學期後,發現他們在學生中的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表現得自尊、有責任心,整個班級的風氣也有所改變.
其次是教師的性格、態度與師生關係的影響:教師在學生性格的形成與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其影響更爲顯著.教師的性格往往在他們的性格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師的性格是暴躁還是安靜,興趣是廣泛還是狹窄,意志堅強還是薄弱,情緒高昂還是悲觀低落,辦事果斷還是優柔寡斷等,教師的這些心理品質對學生性格都會產生積極與消極的影響.
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師生關係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師的態度分爲三種,即放任型、專制型、民主型.
放任型:表現爲不控制學生的行爲,不指導學生學習.學生則表現爲無集體意識、五團體目標、紀律性差、不合作.
專制型:表現爲包辦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全憑個人的好惡對學生讚譽、貶損.學生則表現爲情緒緊張、冷漠、具有攻擊性、自制力差.
民主型:表現爲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學生則表現爲情緒穩定、態度積極友好、開朗坦誠、有領導能力.
可見,教師在學生中是很具有權威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效仿的榜樣,其言傳身教對學生性格特徵的發展是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從另一方面看,學校如忽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或採取一些違反教育原則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如體罰、不尊重學生等,或學校與家長的教育不一致,就會使學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現實生活中是不乏其例的,對此必須引起重視.
總之,學校教育對學生性格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主要是通過學校的傳統與校風,教師的性格、態度與行爲,師生關係,學生所在班集體,同學之間的關係,學校組織的團隊活動、體育活動、課外活動等渠道實現的.
四、來自社會因素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學生性格的影響主要通過社會的風尚、大衆傳媒等得以實現,如電腦、電視、電影、報刊雜誌、文學作品等等.電視對兒童性格的影響是巨大的.美國的心理學家在1971年進行的實驗證明,電視節目裡的許多攻擊性行爲對年幼無知的孩子的行爲發展影響很大.其實驗是這樣的:讓一組八九歲的兒童每天花一些時間看具有攻擊性行爲的卡通節目;而另一組小孩則在同樣長的時間裡觀看沒有攻擊性行爲的卡通節目.在實驗中,同時對這兩組兒童所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爲加以細緻的觀察記錄.結果發現,觀看含攻擊性行爲的卡通節目的兒童,其攻擊性行爲增多;但是,那些看不含攻擊性行爲的卡通節目的兒童,在行爲上卻沒有改變.經過十年後的追蹤研究發現,以前參與觀看含攻擊性行爲節目的兒童,即使到了19歲,仍然比較具有攻擊性,只是女性沒有這種相關現象存在.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的各種信息會對小學兒童性格形成產生正面和負面影響,而且其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這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即如何引導、教育學生正確選擇、利用網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
此外,報刊雜誌、文藝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樣也會激起學生豐富情感和想像,引起效仿的意象,從而影響性格的形成與發展.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與發展的內在動力.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就是人有主觀能動性,有自我調控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國偉大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爲,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因爲一切外來的影響都要通過自我調節而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明顯影響著性格的形成.兒童把自己從客觀環境中區分出來是性格形成的開始.從此,就開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當然,這種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導、幫助下實現的.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種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來越強.兒童的性格形成也就從被控者變爲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產生一種「自我鍛鍊」的獨特動機.因此,教育者要鼓勵和指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創造各種機會,加強他們自身性格的鍛鍊與修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