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皇帝的簡介注意,儘量短小,不要太長的!
題目:
萬曆皇帝的簡介
注意,儘量短小,不要太長的!
解答:
明朝神宗萬曆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文淵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張居正接任首輔後,在李太后的支持下,於萬曆元年(1573年)進行政治經濟改革.在政治上整頓吏治,實行考成法,對各級官吏進行考察,作爲升遷、黜陟的依據.在軍事上整飭軍備,加強邊防,選用能征善戰、帶兵嚴格的將領,對蒙古採取安撫睦鄰政策.在經濟上清丈全國田地,推行一條鞭法,基本內容是賦役合併,化繁爲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征銀:官收官解.這稱得上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張居正還治理黃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國勢漸見中興.當時太倉的積糧可支用10年,國庫錢財多達400餘萬,處於統治危機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復甦和繁榮.
可惜好最不長,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後,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朱翊鈞下詔追奪張居正的封號和諡號,還查抄張家.改革被廢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沒落.朱翊鈞是一個盡情享樂的皇帝.他成年親政後,卻不常視朝,深居內宮.不僅在世時要享受,還想到死後的安樂,早早籌劃自己陵寢,建造定陵耗時達6年之久.他還有一個不擇手段親自斂聚錢財的惡習,提倡官吏向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爲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淮.爲了在全國范由內聚斂民財,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當礦監、稅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這使得人心洶洶,民變紛起,社會越發動盪不安.
統治階級內部更加矛盾重重.由於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諭旨,全靠內侍傳達.冊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決,導致官僚集團各派之間互相火併,黨爭也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與邪黨的鬥爭水火不容,持續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在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中死去,終年58歲.葬於定陵,廟號爲神宗.
《明史》神宗的本紀結尾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個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實爲寓貶於褒,是說他神龍見首不見尾,隱居深宮數十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萬曆末年,國家的官吏已經缺了一半.他又是個死要錢的皇帝,放出太監四處擾民搜刮(如開礦事),民間連養只雞也要繳稅.
對這樣一個皇帝,實在沒什麼好說的,說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禎來背了黑鍋並不過分,且看神宗的本紀,到了萬曆30年之後,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師地震」,或者乾旱或者水澇.其中萬曆31年農曆5 月「鳳陽大雨雹,毀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長陵明樓」,「昌平大水,壞長、泰、康、昭四陵石樑」,即使不信天象示警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觸目驚心,彷佛明朝先靈不安,亡國之兆已現.
大家想必都看了萬曆十五年,知道萬曆帝本來是有勵精圖治之決心的,除了從小敬畏的張居正並不那麼居正帶來的打擊之外,使萬曆消極怠工的主要因素還是國本之爭.這實在是令人嘆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學》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齊,必然禍起蕭牆.萬曆朝實在是一個家庭悲劇和性格的悲劇.不過用老夫子們的話說,那也是氣數使然了.
首先大臣們太過於食古不化,王宮人和皇長子並不是有強有力的外戚作爲支撐,立皇長子並不是於他們有什麼好處,偏是大臣們死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和皇帝力爭.本來,臣子們有一定分量的話語權,哪怕被當廷杖死,也要據理力爭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徵.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諫被杖死,庾死的不計其數,然而白髮蒼蒼的大臣們,不怕被當廷扒下褲子,屁股開花,也要前赴後繼的上疏.是出於長期文化積累的對於敢於直諫即爲忠臣這個符號的認可,死諫可青史留名,也是氣節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權,用在軍國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爲知識分子的精英的滿朝大臣,把精力耗費在這樣無意義的事情上.孰賢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麼來,偏偏大臣認準了死理.從「滿朝文武泣於文華殿請立儲」這樣的描述里,我聞到了儒家文化腐爛發臭的氣息.
如果是萬曆的爺爺嘉靖皇帝,事情也好辦得多.這祖孫倆,是明朝享國在位時間第一和第二的一對兒(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長,仁宣和孝宗在位不過十數年而已,這一點和清朝正好相反),對待大臣,走的卻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並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謂一盈一虧,矯枉過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