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論文(2000字以上)

題目:

改革開放三十年論文(2000字以上)

解答:

改革開放30年論文
試論經濟全球化下改革開放三十年
摘要: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化趨勢和社會主義國家所發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觀上爲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深刻的教訓.它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要求我們對內改革、對外打開國門,大膽吸收和利用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世界大勢和時代要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積極投身於世界經濟的大潮中, 以改革實現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3O年來, 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盛世」 之說爲時尚早.許多挑戰正擺在我們的面前,有些還是相當嚴重的, 因此憂患意識必不可少.憂患意識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全球化;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觀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改革實現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改革與開放形成了發展中的「雙輪驅動」,成爲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這一發展路徑的成功在於體現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要求,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時,人們在重重迷霧困厄之中頓見一片社會主義「好山色」,即終於見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圖景.這是中國發展的經驗,同時也啓示了未來發展的道路.何謂「經濟全球化」?就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規範經濟行爲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爲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我認爲,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的最本質、最一般的含義,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建立,整個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導致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產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極大地加強了世界的聯繫和交往,特別是9o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爲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衝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爲整體.
鄧小平堅持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一向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他認爲,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認識不科學,對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文明成果採取一種排斥和拒絕的態度,關起門來搞建設,結果,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鄧小平指出:「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在開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國只有打開國門,主動參與全球化過程,積極擴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從歷史趨勢的角度看,如果說開放的過程是全球化,那麼改革的過程就是多元化.鄧小平同志從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指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破除各種束縛生產力的障礙,首先就是要通過改革打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並不是要改變社會主義制度,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不同於以往那種以推翻某種社會制度或某個政權爲目的的革命.但改革是要通過打破舊體制、建立新體制,以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其深刻程度和深遠影響,又相當於一次革命.
事實證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成功參與經濟全球化是中國崛起的關鍵.這一成功,可以歸結爲以努力推動國內體制的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以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拉動國內改革.從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意義上看,開放爲要素的流入打通了道路,而改革既釋放了國內長期閒置的低級和低流動性生產要素,又爲高級和高流動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發揮作用的機制和條件,進而增強了開放對要素流入的吸引力.因此,改革與開放平行推進這種「雙輪驅動」構成了中國在全球化中崛起.
二、在中國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開放的內涵要深化
以改革而論,應立足於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重新思考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中國在這30年取得巨大的成就,一個基本原因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採取了一系列變通性的體制和政策,解開了命令經濟中行政命令的束縛,擴大了居民擇業和創業的自由權利,使得原來被壓抑的潛能得以發揮出來.不過,這種變通性的體制和政策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政府主導,或者說重商主義的特點.在市場制度發展起來以後,就必須對這類過渡性的制度作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否則就會帶來種種消極的經濟和社會後果.在中國,許多人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解爲重商主義那樣的以國家強力干預,追求國家財富積累的經濟,或者像戰後日本那樣實行「新重商主義」的出口導向政策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特別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採用蘇聯式體制的東方國家,人們往往對國家行政權力懷有敬畏崇拜的感情,而掌握這種權力的人則把它當成可以用以利用不受約束的權力尋租取利的「通靈寶玉」,不肯輕易放棄.於是,當改革進到中途,特別是進入2000年以後,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繼續朝現代市場經濟的方向前進,就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來阻止進一步市場化.這種阻力使一些重要的改革遇到了障礙,有些改革放慢了步伐.在有些領域,甚至出現了倒退.比如國企改革, 「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對於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國有企業股份化改製做出決定以後,國有經濟的改革有了很大進展,但是到了最大的一些國有企業,改革似乎就停頓不前了.有些地方更以「國有企業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等等爲藉口,搞「國進民退」的「二次國有化」或者「再國有化」.這種行政壟斷的做法是跟十五大、十五屆四中全會以及十六大指出的方向正相反對的.胡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三、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利用全球化發展自己的顯著成果.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世界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會在中國程度不同地表現出來,有些方面甚至還更爲突出.一是繼續保持經濟長期較快增長的目標與經濟規模已很龐大,人口、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瓶頸等制約趨緊之間的矛盾;二是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提高同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 以及區域、階層之間分化加大之間的矛盾;三是堅持黨的一元化領導與人民羣衆政治表達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要求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四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與社會思想意識日趨多樣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不斷滋長之間的矛盾;五是在西強東弱長期存在,必須與資本主義共處並存、利用資本主義來發展自己與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實施西化、分化之間的矛盾;六是中國實力的穩步增強和其他大國力圖維護有利於它們的世界格局之間的矛盾;七是人民羣衆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產生的信仰危機、道德失范之間的矛盾,等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任務還很重,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建立起來,但還不完善,影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無論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都要求深化改革開放.目前,改革處在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