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與道家、儒家美學思想關係如何?

題目:

中國園林與道家、儒家美學思想關係如何?

解答:

1. 引言 中國古代園林以其迷人的意境、細膩的主題、深刻的內涵、雋永的魅力成爲世界園林藝術的一朵奇葩,其再現自然的美學思想深受道家精神的影響.與其他各家相比較,道家更富於觀照天地萬物的審美氣質,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審美關係,道家也更顯示出樸素的心理傾向.與此相關,道家所運用的概念、範疇在美學中更具普適性,常常被中國園林設計者們採納和運用.因此中國古代園林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探求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最終將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於其中.
2. 道家精神與藝術追求
道家認爲"道"是萬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本無爲而能生化萬物,"獨立不改,周行二不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莊子和道家哲學看來,自然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自自然然,不事人爲造作.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爲而無不爲"無爲也就是自然,三國魏晉哲學家王弼釋"道常無爲"云:"順自然也."順自然即順從萬物自己如此,本來如此的規律而不加干涉,這是"道"的根本性質.另一種含義是推崇優美的自然環境,並視之爲安放身心的家園.比如《莊子.知北游》云:"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焉."在莊子看來,人只有歸化於宇宙自然,回歸天地之境,才能游於至樂.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分裂戰亂的年代,社會動盪,黑暗,許多文人雅士對此大爲不滿.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對他們影響很大,於是他們就在名山大川中求超脫、找寄託,自然山水成了他們居住、休息、遊玩,觀賞的現實生活中親切依存的體形環境.但是,人又不可能實現其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理想,於是就在家庭園中布置山水花木,既可實現其山林簡樸的生活理想,又可籍之獲得神遊宇宙的樂趣;既可以之寄託神仙境界,又可視其爲超越塵俗清心養慮之所.另外,文人雅士們爲了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也喜愛營造山水園林,以寄情遣性,抒發其自身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見道家美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園林的產生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道法自然"的這一美學立場爲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及其設計提供了方向.中國古代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個體的意識卻又不著痕跡,這種意識的體現更多的是與自然親和、平等,並融爲一體.道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無論從園林立意布局到景區的主題分配,從景物本身的表層涵義到景物之間的符號關係,從園林的物質表現到精神追求,道家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以其自成一格的文化特徵,對中國古代園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與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於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甚至可以說:道家精神構成了中國古代園林美學最重要的文化底蘊.
3. 道家精神對中國古代園林選址的影響
因受"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影響,中國建築不僅重視近區的環境美,而且也注重與更加廣闊的大自然的親和關係,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是融洽的,平和的,故而古寺應"藏"於山中,而不是像歐洲的古堡一樣突兀暴露,這一精神在園林中更突出.明朝末年就有園林專著《園治》將造園選址的過程,稱爲"相地".相地受到條件的限制,一般由於占地面積有限,環境也受到已經存在的周圍條件的制約,可以建園的基址多是不規則的,中國古代名園的平面圖,幾乎都是一個不規則的平面.面對這些難以處理的地形,造園匠師們因地制宜,既要考慮光照、水源、風向,又要考慮與周圍建築環境的協調,甚至造景的寓意,都要事前有所構思.
另外在選址的過程中,"風水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運用,中國園林風水理論中的陰陽、無極、氣、道等既是《易經》理論的繼承,也是道家天地自然觀的進一步發展和總結.古人認爲,天道與人道是一致的,自然與人際是相通相類的.莊子說:"天地也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他們強調天人相符、天人混一,力圖追索天道與人道的相通之處,以求天人之間的協調和統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突出的哲學思想,也是風水觀念產生的思想根基.風水觀念的理論前提就是認爲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天時、地利、人和存在著密切的制約關係.
風水觀念奉老子的名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和"爲經典,認爲天、地、人的統一就集中體現在這個陰陽沖和的"氣"上,這種觀念雖多有不經之處,但也包含了人要適應和遵循自然界普遍規律的樸素認識,引發了建築活動對於人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極度重視和對人與自然的認同、和睦、協調、一致的高度關注.風水術熱衷於追求天時、地利、人和融合的"天人合一"境界,風水師信奉的原則,有不少是切合天時、地利的,或者說是與天時、地利吻合的.李約瑟認爲:"風水包含著顯著的美學成份,遍布中國的農田、居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皆可藉此以得說明."他還對由風水觀念中重視自然,順應自然的環境意識而形成的建築羣落與自然環境充分交融的傳統給予極高的評價:"再沒有其它地方表現得像中國人那麼熱心體現他們偉大的理想:人與自然不可分離."正是這種純樸濃厚的重視環境、順應自然的風水觀念,形成了中國古代園林與自然環境充分交融的理性傳統.
4. 道家精神對中國古代園林結構空間的影響
中國古代園林因爲受道家思想的影響,要求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主張返樸歸真,所以園林的布局採取了本於自然、高於自然的基本原則,力圖使人工美與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其建築不求軸線對稱,沒有任何規則可循,山懷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林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築也儘量順應自然而參差和諧地融合,使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爲一體,以達到"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的境界.這就要求中國古代園林要在有限的地域內創造出無窮的意境,要達到這個目的顯然不能照搬自然山水,必須通過造園家對自然的理解與造園者的主觀創造.具體在造園活動中,這主要靠園林空間的創造來得以實現,而虛實空間的變化與小中見大又是中國古代園林空間的兩大特色.
中國古代園林的各個構成要素本身頗富虛實的變化:山爲實,水爲虛,敞軒、涼亭、迥廊則亦虛亦實,再加上園林中花木的配置,都造成了虛以接實,實以親虛的效果.在平面布局上,像西方園林那樣規則、幾何、對稱,而是參差、曲折、錯落有致,空間布局上相互穿擂流通,前呼後應,花草樹木穿插其間,使景物或隱或現,或藏或露,從而產生了更多的虛實變化.虛實相涵的空間處理,同時造成中國古代園林的另一特徵:"小中見大."在空間處理上,經常採用含蓄、掩藏、曲折、暗示錯覺等手法並巧妙運用時間、空間的感知性,使人莫窮底蘊;另外借景、對景,隔而不死,對比等手法如能靈活運用,均能豐富空間層次,使人感覺景外有景,園外有園的感覺,從而達到"小中見大"的效果.蘇州留園的人口處理最具代表性.在其人口流線上,有意識地安排了若干小空間,運用明暗、虛實、曲折閉合,狹長等欲揚先抑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沈復的《浮生六記》談到虛實相生的手法:"若夫園亭樓閣,套室迴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廣石多徒煩工費."沈復舉例說:"虛中有實者,或山窮水盡處,一折而豁然開朗;或軒閣設廚處,一開而可通別院.實中有虛者,開門於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實無也;設矮欄於牆頭,如上有月台,而實虛也."可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都是爲了在觀賞者的心理上擴大空間感.
此外,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爲了達到多樣統一和在有限空間中取得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還運用了對比、滲透與層次等多種構圖手法,使中國古代園林成爲時空流動的典型,讓我們找不到諸如軸線分明、嚴格對稱、幾何造型之類的痕跡,卻能在變化與散淡之中感受到一種無形的統一整體.人們只有一步步地觀賞完整座園林,才能體會到匠心之苦.整個過程猶如欣賞一幅山水長卷,步移景換,達到了深邃幽遠的藝術境界!
5. 道家精神對中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園林中,沒有規整的行道樹,沒有綠籬,沒有花壇,沒有修剪的草坪,樹木花卉的種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叢,自由散聚,水池或山石,野趣橫生,景色蒼潤.在設計建造上完全是樹無行次、石無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賓主朝揖之勢,水有迂迴縈繞之情",完全是一派峰迴路轉、水流花開的自然風光.甚至建築物本身在園林中也是按山水總體風骨走勢,顯得高低曲折、參差錯落、量體裁衣、烘雲托月,綴染著自然山水的藝術情趣.這種自然式的中國古代園林不同於西方規則幾何式的園林,原因就在於中國古代園林的景觀藝術和營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決定的.
道法自然是中國景觀藝術和設計的指導原則.中國古代的美學思考和藝術設計一直受到這一基本邏輯的影響,在"道法自然"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景觀設計的目標就是將個人的情感以恰當的方式找到表達,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美是主觀與客觀、感情與理智和諧平衡的產物."道法自然"建立了道與自然的聯繫,暗示了整個宇宙的運行法則,並強調了一種對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世界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活動都應該遵守由道控制的自然運行法則,這是道家哲學中具有決定性的觀點,這一結論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的景觀設計藝術.
在中國古代園林中,山、水、植物和建築是主要的構景要素,對景觀設計的美學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要素的組合方式和他們在特定環境的意義,而不是其數量的多少.園林設計師通過對場所的認識,在對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關係考慮的基礎上,把人工山水、建築按人的活動爲邏輯依據安排其空間秩序.通過展現園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當的布局、獨具匠心的構思、以及準確的用色和用材等設計手法,就可以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以用"石"手法在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的應用爲例,石頭是靜止的、無生命的天然材料,而中國的古代思維卻把它擬人化了,石頭的功能、用途和它表現出來的情緒被賦予了生命的象徵.山石在園林特定的時空裡能夠表現豐富的情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湖石假山如同從地下生長出來一般,無論放置在廳前、窗下、水邊,都能起到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在空間上的聯繫.石頭作爲一種立體的構景要素,起到向上引導視線的作用,可以豐富園林中光影的變化和視覺效果;作爲屏障,同時又起到分離空間的作用.可以說,山石成爲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樑,使園林完美地從有秩序的建築空間向自由的自然空間轉變.從抽象和象徵意義上講,它成功地完成了從人到地、從地到天的過渡,從而達到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同樣的原理,在中國古代園林設計中其他的造園要素如:流水、游魚、花草、樹木,通過組合也同樣能達到"道法自然"的境界.中國園林石求奇、廊求回、水求曲、路求幽,假山疊置,奇花異木,四季更迭.中國古代園林之水有湖泊、河流、泉水、淵潭、水渠等多種形式.平靜似帶的河流,潺潺有聲的溪澗,深邃空靈的淵潭,氣勢雄壯的瀑布,精巧細膩的泉水能把濃濃的生命力注入古代園林.水繞山行,山靜水流,動中有靜,靜中伏動,山水相得益彰,賦予了古代園林無窮的活力.設計者們之所以這樣精心打造,目的在於給人以一種回歸自然的感受.李漁在《閒情偶記.居石部.山石》中說:"幽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與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種之極思也.然能變城市爲山林,招飛來峯使居平地,自是神仙妙術,假手於人以示奇也,不得以小技目之."意思是說,在園林建築的小天地里,變城市爲山林,搬奇峯於平地,目的在於使"不能致身岩下與木石居"的人,借園林山水補償對自然山水的情懷,從中縱情領略山水之樂.
古代文人畫家陶醉於山水風光,企圖將生活詩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詩情畫意融於園林之中,追求秀逸、超脫的意境.歷代許多文人畫家直接參與園林設計,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維;宋代的蘇東坡;明末的計成;清朝的李漁等都是傑出的代表.文人畫家參與所造之園,往往以山水爲藍本,詩詞爲主題,以畫設景,以景入畫,寓情於景,寓意於形,以情立意,以形傳神,楹聯、詩詞與園林建築結合,富有詩情畫意,耐人尋味.以杭州西湖爲例,蘇堤猶如飛架在湖面上的一條長虹,連接百花洲、芳華、點翠、浮碧、荔浦和西新.它既是重要的景觀,又起到分割水面的作用.它能順應自然,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取九天銀河置幾席間作玩,景色隨晴空而變化無窮:旭日東升之前,在蘇堤西新橋遠眺,湖水似沉睡於夢中,不見漣漪,碧徹清瑩,此時西湖,格外柔美恬靜.遠處羣山環抱,近處亭前水清如鏡,亭後林密濃蔭,山清水秀.當皓月當空,月光明媚,碧空萬里,波光閃爍,泛舟湖上,微風拂面,遠處飄來悠揚南曲,可謂人間之極樂世界.正是"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蘇堤千頃邊,多少管窺夸見月,可知月在此間園."而在細雨霏霏之時,縱目湖光山色,雲山迤邐,若隱若現,似有似無,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畫卷.清代初年江南畫家揮壽平曾記述了他在蘇州園林中的感受:"秋雨長林,致有爽氣,獨坐南軒,望隔岸橫崗疊石峻贈下臨清池,硝石間路盤遷,上多高槐、柳、檜、柏,傲然挺立,迥出林表,繞堤皆芙蓉,紅翠相間,俯視澄明,游鱗可取,使人悠然有壕膜閒趣.',不難看出,在他眼中,園林儼然成了自然與人的心靈交相融會的處所,成了他的詩意棲居和精神家園.古代園林的設計藝術不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精神的理解.正是這樣一種反映著自然無常變化和世界萬物相輔相成的道家哲學思想指導著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原則.
6.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道家哲學提倡"萬物與我爲一"的自由境界,認爲這種境界即最高的美.在中國園林美學中極爲重要的"意境,淵源正在於此.在任何時代,總有不如意的人和無法解決的問題.對這些人來說,描畫丹青,營造園林,寄情山水,在自然和自我之間尋找精神聯繫,是獲得愉悅和安慰的方法.而道家哲學恰恰能爲人創造一種精神境界,不能解決問題但能取消問題,也就是所說的"消解".因而,從諸如各種園林、名山寺觀中,不難發現老莊的影子.這種哲學思想的影響,決定了中國式的園林不會是一處用以展示炫耀的場所,而是主人情感的寄託;交流的對象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自然一個更爲本質的世界.
這種"天人合一"精神不僅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還是中國古代園林的最高精神.園林中的"天人合一"主要通過如下幾個方面來體現:第一、整個造園理念講究以造化(自然)爲師,以自然天成爲最高的美.明代園林大師計成說:"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功."清代乾隆皇帝在《靜明園記》中就描繪過這種自然生態之美:"若夫崇山峻岭,鶴鹿之游,鳶魚之樂,加之岩亭溪閣,芳草古木,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塵世之懷."第二、園林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統一.中國園林強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山水地勢而造園,園林中的人造景觀亦要與整體氣氛相和諧,既合自然之勢,也順社會之理,切忌人力穿鑿.曹雪芹在《紅樓夢》置一田莊,分明見得人力穿鑿扭捏而成:原無鄰村,近不負廓,背山山無脈,鄰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曹雪芹《紅樓夢》十七回)第三、園林的建造主張有法與無法的統一.造園有法,但亦無法.有法是規則,無法是創造.無法中有法,有法中無成法、死法.第四、中國古代園林在精神上讓人感受到一種自由,這種自由就是與宇宙的精神相通,與神靈相通,與道相通.蘇州拙政園中梧竹幽居亭的對聯云:"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借風借月,觀水觀山,人與自然,何等親和.這種親和,建立在人的移情之上.蘇州滄浪亭有一副對聯,聯云:"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不僅移情,而且移意.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成爲智慧的象徵,山成爲仁德的象徵.在中國人看來,人之所以能從自然找到知音,是因爲人與自然的本質統屬一個本體--道,這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藝術追求,使中國的園林創作高度重視人和自然的親和,讓人觸景生情,達到情景交融,其含蘊豐富的自然意境給人以啓示和遐想:"觀煙波浩渺而思其意境,仰崴嵬嵯峨而感其氣勢."移天縮地,在於君懷,人世之外,別開幻境,使人們在有限的園林中領略無限的空間.雖身在園中,卻似在真實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使得"修竹數竿,石筍數尺"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從觀賞落霞孤霧、秋水長天而進入"天高地回,覺宇宙之無窮"的幻境;從"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的意境中升華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這就是中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從有限到無限,再由無限而歸於有限,達到物我兩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發.天人合一宇宙觀、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中國園林創作設計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與展示.
7. 結語 縱觀中國古代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古代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徵的園林觀,絕不僅僅限於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和意義.園林藝術的表現形式始終順應自然的存在與人文精神的需求,從而將自然與人文毫不牽強地整合起來,無形地造就出一種"天人合一"的感應,使精神上獲致舒解與徜徉.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古園林的藝術風格是自然的、感性的,它本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它是建築美和自然美的統合;它是山水詩畫意境的再表現;它是古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情趣體驗和人格依託.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