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政策是?

題目:

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政策是?

解答:

道奇計劃.
日本政府把由產業扶持政策、產業調整政策、產業技術政策、產業保護政策和產業組織的產業政策與有關的經濟計劃結合,保進企業的振興.
1949年,以編制特別會計預算方式的平衡,全面廢止政府補貼、全面停止復興金融公庫的貸出活動、確定一美元兌360日元的固定匯率爲目的的「道奇計劃」,以及儘快制定穩定財政、金融、物價和工資、最大限度提高出口的產量等措施的「經濟安定九原則」實施,使戰後持續不斷的通貨膨脹大體上得到了控制.《中小企業診斷制度》(1948年)是政府爲指導中小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有效運用設備、資金等而制定的.政府根據企業提出的申請,從各種角度就企業的現場設備、生產方法、技術、產品、質量、成本、經營方針、經營內容等加以調查和「診斷」,提出有益於改善技術與經營的勸告,必要時給予指導.由於「診斷」效果顯著,接受診斷的企業不斷增多.政府除了通過「診斷」來協助改善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並從財政金融方面加以政策扶持外,還通過淘汰、合併和「系列化」對企業進行整頓,以確保增強大部分企業的活力.
五十年代始,鋼鐵、煤碳、電力、合成纖維等部門正爲其部門合理化而進行設備投資,政府先後制定了《關於我國產業合理化的方針政策》(1951年)、《鋼鐵工業和煤碳工業的合理化政策綱要》(1958年).1955年,政府運用對重要機械和合理化機械實行特別折舊、對重要產品免稅、對重要機械的進口免徵關稅等特別措施,推行產業合理化以求搞活企業.1953年又制定了扶持合成纖維產業的五年計劃,1955年7月制定出對石油化工部門的扶持政策.
七十年代起,由於中東戰爭使石油價格提高,使日本工業布局的不合理而造成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以及日本發展中長期積累而得不到解決的矛盾開始激化、表面化,這給日本經濟和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政府爲此開始轉向引導企業發展那些能夠抵擋資源衝擊、適應性強、技術性高、能源消耗小的知識密集型產業.政府在增加對國內知識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同時,指導企業將公害大、耗能多的企業轉向海外,並要求節省能源和資源.《省能源政策基本方向的規定》(通產省1974年公布)、《特定不景氣地區中小企業對策臨時措施法》(1978年)、《特定不景氣產業穩定臨時措施法》(1979年)等的頒布實施,就是爲了推行該政策所採取的措施.通過國家強制手斷實施的不景氣對策措施,引導和協助企業擺脫了困難,從政策上爲搞活企業提供了保證,也爲日本經濟朝加工業、輕工業方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從日本主要出口產品的變化可見其產業政策轉變的一斑:六十年代出口產品爲鋼鐵、化纖和機械;七十年代爲汽車;八十年代初、中期爲家電;八十年代後期爲計算機、新材料等高技術產品.知識密集型產業下策遭到了靠重工業,化工業發家的壟斷資本集團的強烈反對,大量的投資導致了通貨膨脹,知識密集型產業使大量勞動者失業,等等.這一切說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業政策和其他政策一樣,是隨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而產生,這些政策既解決了一些矛盾,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但又形成了一些更難以解決的新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從根本上根治它經濟上的弊病.
雖然目前日本在政治上並不是完全聽任與美國,但是日本目前的對華政策與美國五角大廈的對華政策並不相違背!共同的敵人讓他們可以暫時放棄因政治上一時的不愉快而破壞了同盟關係!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