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傳承徵文
題目:
兩岸文化傳承徵文
解答:
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發源於福建湄洲,隨著移民在台灣生根開花結果.媽祖文化在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爲兩岸交流的橋樑和紐帶.《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多次提到「媽祖文化」.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也作出重要指示:媽祖信仰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衆的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一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福建和台灣一衣帶水,具有獨特的對台地理優勢.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我們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優惠政策,發揮「五緣」優勢,弘揚媽祖文化,湧現更多「活媽祖」,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構建和諧、雙贏、共榮的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庇護兩岸同胞長遠福祉.
一、媽祖文化在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意義重大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閩台關係源遠流長.2005年5月,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了閩台兩地「五緣」的概念並加以詮釋: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連、商緣相通、法緣相系,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當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爲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和開展與台灣地區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拓展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爲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福建是中國著名的僑鄉,也是台灣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在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媽祖文化、客家文化、閩南文化,開闢了溝通東西文明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今天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突出格局.特別是發源於莆田市湄洲島的媽祖文化,在世界各地有2億多的信仰者,可謂有水的地方就有媽祖文化傳播的足跡,從這個意義上講,媽祖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媽祖信仰深深紮根於兩岸同胞的精神生活中.對媽祖文化「根、祖、脈」的認同,連接著五洲四海2億多的媽祖信衆,書寫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多彩篇章,增進了海峽兩岸的人員往來和經貿合作,成爲海峽兩岸和諧發展的橋樑和紐帶.在第三屆湄洲媽祖·海峽論壇上,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說:「今天,兩岸同胞與海外僑胞對媽祖的信仰又被時代賦予了新內容,那就是對祖國和平統一的追求和企盼.」5月22日張克輝率領的大陸媽祖文化交流參訪團一行15人抵達台灣,接受採訪時說,信奉媽祖是海峽兩岸共同的信仰,我熱切期盼海峽兩岸繼續以媽祖文化爲紐帶,不斷擴大民間民衆的交流與合作,爲了弘揚媽祖精神、傳承中華文明、構建和美兩岸、共謀同胞福祉而積極努力.張克輝的話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
二、媽祖信仰文化源遠流長
媽祖信仰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由羣衆自發形成的本土性民間信仰.她對於凝聚海外華人的力量,增進對祖國的感情,促進國家統一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要的意義.湄洲島是世界聞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敕封天后志》和有關史料記載,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日,誕生於莆田古賢良港(今山亭鄉港里村),於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曆九月初九在湄洲島羽化升天.生前經常出海救助鄉人和過往商船於海難和疾病中,後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積德、救苦救難的精神,在湄洲島上爲她建祠立廟,敬奉爲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於媽祖的優秀品質,先後給予36次褒封,封號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后」、「天上聖母」,從此「天后」和「天上聖母」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史料記載,台灣的媽祖信仰主要是從福建傳入的.宋時,開發台灣的先驅者在跨越風浪險惡的海峽時,一般都要隨身攜帶從媽祖廟請來的媽祖神像或神符,入台時,也就把媽祖信仰帶進了台灣.據考證,台灣民衆從南宋開始,一直就有渡過海峽到湄州島朝拜媽祖,以及從大陸的媽祖廟請媽祖神像回台灣供奉的習俗.正是出自對媽祖的信仰,不管何時何地,台灣同胞總要想方設法前來祖國大陸尤其是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朝拜.據悉,在兩岸交往史上,有不少「第一」便是因此創造的: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媽祖金身千年首度巡遊台灣一百天,駐蹕18個縣市35個宮廟,受到台灣1000多萬人次的頂禮膜拜,成爲海峽兩岸間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民俗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灣第一個媽祖廟澎湖天后宮媽祖前往其祖廟泉州天后宮,實現了50多年來澎湖和泉州兩地間的海上直航.7月25日至8月9日,泉州天后宮媽祖也跨越海峽直航澎湖進行會香,整個活動共直航4個航次.期間,泉州和澎湖郵電部門分別發行了同一主題的紀念封,成爲兩岸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媽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爲、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媽祖去世之後,人們按自已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可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目的是爲了感化教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宋代著名詩人黃公度的詩句中寫到「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明成祖永樂皇帝題詩「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些詩句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說明歷代封建統治者、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媽祖精神成爲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這是媽祖文化的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三、構築以媽祖文化爲紐帶的兩岸交流合作平台
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國務委員劉延東近段在福建調研時指出,要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抓住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歷史機遇,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增強媽祖文化連接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爲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做出積極貢獻.福建與台灣文化相承,這是兩岸民衆進行交流、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的重要紐帶.要進一步豐富交流內涵.以祖地文化爲源頭,以媽祖文化等爲主題,以莆仙戲等地方戲曲爲重要載體,廣泛開展對台文化交流,保護祖祠、祖墓,建好族譜館、方志館、名人館,有序發展宗親文化、祖地文化、祖祠文化,開展宗教結對交流活動,增加台灣同胞對「根」、「祖」、「脈」的認同,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繼2006年的連戰「福建祖地行」之後,又有吳伯雄、蕭萬長、江丙坤、林豐正等一批台灣知名人士先後來閩探親訪友、尋根祭祖,掀起了一股股熱潮.現在每年光到莆田湄洲媽祖祖廟進香的台胞就有10萬人.
建立海峽兩岸旅遊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遊線路,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媽祖、陳靖姑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媽祖文化、陳靖姑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培育「海峽旅遊」品牌,把海西打造成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和文化旅遊爲重點,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加強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辦好各類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旅遊產品,開拓旅遊市場,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遊精品.支持媽祖文化、陳靖姑文化旅遊節,把這一節慶打造成爲繁榮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拓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維護海峽兩岸和平與繁榮的重要平台.
四、以媽祖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必須迎難而上,化危爲機,加快發展,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強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合作,著力發展專、精、特、新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切實把媽祖文化產業做大做好做強.
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顯、展現海峽西岸風貌、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重點發展媽祖文化,帶動陳靖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做好有關媽祖建築普查,進一步修善.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善歷史文化名城等基礎設施,妥善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如莆田市成立了秀嶼區民俗文化研究會,做好媽祖建築普查,主動與台灣媽祖對接,把媽祖文化研究作爲重點,編寫《媽祖志》等文化叢書.將媽祖文化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申報已獲得文化部批准,最終申報結果將在9月公布.
進一步完善產業合作機制.發展與台灣文化界的長久合作,有來有往、常年互動.用好中央賦予我省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簡化赴台文化交流手續、優化文化產業合作環境.鼓勵各級政府和各部門加大對閩台文化交流的投入,爲重點地區、重點單位、重點項目和重大活動提供人力、財力、物力支持.
健全市場機制,開闢多元投入渠道,將適合市場運作的文化交流項目推向市場,如聯合創辦集產學研於一體的海峽大學等.推進兩地媒體訂立合作契約,形成宣傳報導常態互動,使閩台文化交流始終保持良好輿論氛圍,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將打造成重要文化產業基地.
五、「活媽祖」祈盼祖國和平統一
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是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仁愛是媽祖文化的核心哲學內涵,媽祖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傳播,都是以媽祖文化中的仁愛思想爲核心的.隨著兩岸媽祖信衆的不斷增多,湧現了更多的「活媽祖」,他們大愛無疆,因爲有「髓緣」,衍生出另一個新生命.他們站在國家整體利益和民族大義的高度,爲了兩岸人民的最大平安祈福.
請看新華網報導,2007年台胞首次向福建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10月24日,漳州白血病患者趙偉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接受了異體骨髓移植手術,台灣同胞捐獻的100毫升造血幹細胞順利植入他的體內,後患者康復出院.2005年11月,35歲的趙偉被檢查出患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需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儘管中華骨髓庫庫存量達到60多萬,但無法找到適合的捐獻者.協和醫院向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提出了配對申請,選出了台灣花蓮的一名供者,這名跟趙偉同歲的年輕人一口答應了捐獻請求.10月22日13時,台灣花蓮慈濟綜合醫院的醫生們開始從捐獻者體內提取造血幹細胞,至當日19時30分,共提取100毫升造血幹細胞.24日0時5分,來自海峽對岸的100毫升造血幹細胞開始輸入趙偉體內.
2001年6月13日,身患白血病的江蘇姑娘陳霞在蘇州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給她捐獻骨髓的是一位台灣青年,血濃於水的兩岸親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2007年江蘇的杭彬爲台灣同胞捐獻造血幹細胞,當時她是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與台灣慈濟骨髓庫合作的祖國大陸捐台第一人.兩岸相互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還有很多.在這樣的大愛面前,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脈,也因大愛的注入而變得更加緊密.僅僅是「髓緣之愛」,就讓我們無數次感覺到,這份血脈的情緣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澎湃激昂.
兩岸同胞同根共祖,一脈相承,手足情深,血濃於水,互捐造血幹細胞,進行生命大對接,這是「活媽祖」在世……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關心下,媽祖文化將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把兩岸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作出應有努力,兩岸民間交流的涓涓溪水,終將匯成衝破一切障礙的澎湃大潮,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開闢更爲廣闊的前景.正如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所說:「希望媽祖庇佑兩岸同胞和解、和合;早日合併,早日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
編者註: 爲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不斷引向深入,深刻分析總結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成功經驗,深入探索「科學發展、四求先行」的新思路、新對策、新舉措,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福建日報要聞中心、福建通訊雜誌社,福建支部生活雜誌社、福建東南新聞網聯合承辦,在廣大黨員、幹部、羣衆中開展「我爲海西獻良策」徵文活動,區志辦副主任林煌柏撰寫的論文《弘揚媽祖文化,庇護兩岸福祉》,經「我爲海西獻良策」徵文組委會辦公室篩選,6月24日在福建東南新聞網上刊發,現本網予以轉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