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的是三個地貌的成因,特點及分布.

題目:

我想問的是三個地貌的成因,特點及分布.
這三大地貌是: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

解答: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爲,意爲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ar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爲Kras,意爲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爲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爲喀斯特.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
  可溶性岩石有3類:
1.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
2.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3.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10%.
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萬~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爲: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爲: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爲: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爲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按發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擡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裡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擡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爲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岩>硫酸鹽岩> 碳酸鹽岩;由於碳酸鹽岩種類較多,其各類岩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雲岩> 泥灰岩.從岩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強,岩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育越完整,並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網.
流水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於二氧化碳(CO2)與水結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進行:   
H2O + CO2==HCO3--   H2O + CO2==H2CO3;   
H2CO3==HCO3--+H+(第一步:形成碳酸和碳酸根離子)   
H++ CaCO3==HCO3-+ Ca2+(第二步:H+與CaCO3反應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在大自然間是十分複雜的過程,因爲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的進行,並且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向右進行,就有利於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進行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於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爲什麼?因爲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岩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於岩溶作用的深入.
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於它不僅有地表的,且有與其成因聯繫的地下喀斯特形態——洞穴.   
喀斯特地表形態類型屬正地形的主要有峯林、孤峯、殘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負地形主要類型有落水洞、斗淋、豎井、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嶂谷(峽谷)、溶溝與溶隙等.地表正、負地形間及地表與地下喀斯特類型間常有成因聯繫,構成一定的地貌組合.喀斯特孤峯、殘丘和喀斯特平原常構成一組合類型.喀斯特豎井即爲地表落水洞和地下喀斯特系統水力聯繫的垂直通道.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爲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占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廣西境內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喀斯特,貴州、雲南、西藏多爲高原喀斯特,高山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區.
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十五個省及自治區內,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積達128062平方公里,遠遠大於其它地區.湖北宜昌以西發育的喀斯特分布廣、形態齊全,且景觀絢麗.在雲貴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東北以喀斯特谷(盆)地爲主.高山喀斯特則主要分布在川西、藏東高原及河源地區的橫斷山脈,在寒凍風化和冰源冰川的影響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觀乃呈高山地貌特徵,多爲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緣,即秦嶺、岷山、龍門山、大涼山、錦屏山、五蓮峯一帶,大多爲3500米以上的常態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觀僅出現在岩性有利的部位,爲峯叢、峽谷的組合形態;在山間窪地處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爲1000-1500米,分布在黔東北、鄂西、湘西、川東等地,長期的溼熱氣候和新生代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這一帶的喀斯特發育得範圍廣、形態齊全,既有峯林喀斯特景觀,又有峯叢峽谷和嶺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峯林喀斯特廣泛分布於湘南、桂東北一帶,位於南嶺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區的峯林地貌爲代表.那裡的羣峯挺拔,峯叢林立,丰姿多態的喀斯特星羅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織,洞中琳琅滿目的石鐘乳、石筍、石簾、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與地表的秀麗山林交相輝映,構成了祖國大地上「奇峯、奇洞、美石」的奇葩.   中國東北地區的地質和地理條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發育,但那裡分布面積達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發育的基礎.在東北南部一些地區,由於氣溫、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條件,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濱還喀斯特地貌景觀.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海濱地區,還可見到約10米高的成羣叢狀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產物.   
橫亘中國西部的崑崙山東西綿延2500公里,經過科學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東崑崙山無法形成的大面積古喀斯特地貌.據考證,這是當年隨青藏高原強烈擡升而產生增熱效應和印度洋季風對這一地區影響的產物.雖然後期強烈的地址構造運動和嚴寒冰凍氣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壞了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兩期的古喀斯特峯林、石芽、溶洞、溶蝕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見,它們與本區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遙相呼應,成爲大地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巨變的歷史見證.
地表喀斯特地貌
  1.溶溝和石芽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岩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溝槽;石芽指突出於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餘物.雲南地區的石林就是發育比較好的形態高大的石芽羣,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純、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稀疏和溼熱的氣候環境.   
2.天坑和豎井   主要是由於岩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爲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爲流水沿著岩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3.溶蝕窪地和溶蝕谷地   溶蝕窪地是一種範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岩溶窪地,四周多低山和峯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干.面積一半數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窪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爲廣,一般數十平方千米至數百平方千米,平麵條狀分布,長達數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雲貴高原分布廣泛,當地人稱之爲「壩」.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後岩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爲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比較常見.   
⒌峯林、峯叢、孤峯、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風光獨特,岩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   
峯叢是可溶性岩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峯集合體.峯林是由峯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造作用下,峯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轉化爲峯叢.山峯表現爲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峯體,表面發育石芽、溶溝,山峯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峯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孤峯是岩溶區孤立的石灰岩山峯,它需要地殼長期穩定而無太大的地質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   天生橋是可溶性岩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   
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岩溶泉華.   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於這一種.   
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岩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後,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和多種不同元素,並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黃龍寺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   
岩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湧出地表,由於溫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雲南較爲常見.
地下岩溶
  1.溶洞的概況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爲廣泛.   
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爲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爲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岩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岩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並在滴水處不斷沉澱產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景觀名勝區分布:   
廣東:肇慶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峯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瀲灩,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桂林山水和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峯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於世,並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岩洞地貌爲主的蘆迪岩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岩石鐘乳構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琅滿目;武鳴伊嶺岩,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岩,興平蓮花岩,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岩,宜山白龍洞,凌雲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雲南石林風景區:地表峯林奇布,主要爲高大巨型石芽羣景觀,大部分灰岩山峯分布在河谷兩側,各種形態的石峯似人似物,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全國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李子營石林、天生橋等20片石林足見本省石林分布面積之廣;溶洞景觀有:瀘西阿廬古洞、奇風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溶洞,湖有:大疊水、長湖、月湖、仙女湖等.  
貴州:本省有興義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區;中國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岩壁爲瀑布華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鎮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溝鈣華灘流屬於水下地表堆積地貌,如珍珠灘瀑布;黃龍風景區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爲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湖南: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鄱陽湖口石鐘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岩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江蘇:宜興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通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鐘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岩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遼寧:本溪水洞,屬於大型充水溶洞.水洞全長5800米,現已開發2800米,面積3.6萬平方米,空間40餘萬立方米,最開闊處高38米,寬70米,本溪水洞是目前發現的世界第一長的地下充水溶洞.河道曲折婉蜒,河水清澈見底,洞內分「三峽」、 「七宮」、「九彎」,故名「九曲銀河」.洞內鐘乳石、石筍與石柱多從裂隙攢擁而出,不假雕飾即形成各種物象.大連冰峪溝,冰峪溝屬石英岩結構,是黃河以北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喀斯特地貌.經地質專家的多次考察,這裡的地質是第四紀冰川期形成的,並在這裡發現了多種冰川遺蹟.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世界分布
  南斯拉夫的迪納拉山區,法國中央高原,蘇聯的烏拉爾山區,澳大利亞大陸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我國的雲貴高原,古巴、牙買加和越南北部地區等.
雅丹地貌,風蝕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於風的磨蝕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並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鬆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
在極乾旱地區的乾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縮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貌爲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即湖相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即荒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
雅丹有各種各樣類型,形狀不同,但形成過程卻大致相似.最初,是地表的風化破壞.地表風化破壞後,在風的吹蝕或水流沖刷下,堆積在地表的泥岩層間的疏鬆沙層,被逐漸搬運到了遠處,原來平坦的地表變得起伏不平、凹凸相間.進一步的風的風化剝蝕作用形成雅丹.
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羅布泊周圍.新疆的雅丹地貌僅3000—4000平方公里,規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米,10—20米高的雅丹又稱爲mesa(麥薩),即方台地.非洲查德盆地的特貝斯荒原的雅丹羣範圍最大,約26萬平方公里.而最高大的雅丹在伊朗的盧特荒漠東南部,約2萬平方公里,雅丹高200米,風蝕谷寬500米,雅丹呈壠脊狀延伸,長數公里至十幾公里.而敦煌古海雅丹高20—100米,屬於中大型雅丹羣,而且風蝕谷狹窄,雅丹造型豐富多彩,高密集型爲世界所少見.
丹霞地貌,
一般認爲,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稱爲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在粵北仁化縣發現丹霞地貌,並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紅色砂礫岩層命名爲丹霞層,此後又有多人對其概念進行闡述.
1983年《地質辭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義,「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髮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岩,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峯林狀的地形.」這是學術界對丹霞地貌所下的第一個定義.
從此之後,不同的辭書、專家對丹霞地貌的定義達到20種以上,甚至同一位專家對丹霞地貌所下的定義在幾年之間也會發生很大變化.而這些定義中地不同之處若從岩石地貌學的角度來看,是屬於原則性的,各種定義彼此是不能合理共存的.岩石地貌中的關鍵因素是構成地貌的岩石類型,對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來說,多數人主張是碎屑岩中的礫岩和砂岩,有的則認爲還應包括火山碎屑岩、紅色碳酸鹽岩、淺變質岩,甚至有人主張只要是能形成赤壁丹崖羣的紅色岩系就行.此外,關於構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的成岩環境也沒有達成統一認識.多數人主張應該是陸相(即當時應是在河流或湖泊環境中)沉積的岩石,有人則認爲應包括海相(即當時應是在海洋環境中)沉積的岩石,還有人提出:「凡紅色碎屑岩,不論它是陸相、海相、火山相(即是由火山活動所生成的岩石),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都稱丹霞地貌.」
對於構成丹霞地貌岩層的時代,學者們持有截然相反的見解.有人主張岩石地貌只有和構成它的地層的時代聯繫起來,而且限制在特定的層位才有對比意義,有人主張不應受時代限制,有人甚至認爲把自己原來定義中的地層時代刪去代表著進步,認爲只要是形成赤壁丹崖的紅色岩層就都可以被考慮進來.然而,在岩石地貌學中,岩石的時代是用來進行地球演化過程對比研究的必要條件之一,失去了時代限定的岩石地貌,其對地質學研究所能提供的參考階值就大打折扣了.在地貌形態上,多數人強調赤壁丹崖才算丹霞地貌,但也有人把拱門、巨丘、石蛋、石蘑菇、劣地、土柱林等劃入丹霞地貌,目前在這個問題上也沒有最終的結論.最後,對岩石的色彩討論也出了問題.所有丹霞地貌的定義都承認岩石是紅色的,但對色調並沒有定量標準,甚至有人認爲某些灰白色岩層形成的陡崖也是丹霞地貌,因爲它可能是由紅色退化而變成灰白色的.
們在中國境內所發現的丹霞地貌幾乎全發育在不早於中生代(距今兩億多年前)的地層上,而且岩石的成分以陸相沉積爲主(岩石是由當時的河流或湖泊沉積物所形成的,而不是在當時的海洋環境中形成的).然而,隨著研究的範圍向全世界擴展,學者們發現,其他國家的丹霞地貌也有發育在更古老的地層或者海相沉積岩層中.於是,有的學者就建議放寬對紅色岩層的時間及成分限制,以利於把丹霞地貌的概念向全世界推廣.在早期對丹霞地貌的定義中,地貌的形態往往會被不厭其煩地描述,這樣的定義充分說明,丹霞地貌是有著許多曼妙優美的形態的,這種形態並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把它們歸爲一類地貌.然而,隨著研究丹霞的人越來越多,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都有人去考察,在大量調查的基礎上,丹霞地貌的定義變得越來越簡潔和有概括性,再也不羅列具體的地貌形態了,而是把這些形態歸結爲「以赤壁丹崖爲特徵的一類地貌」(即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學者們規定「丹崖」的高度應大於10米,「丹崖」的坡度則應滿足懸崖坡的條件:55°至90°之間.高度和坡度低於上述標準的丹崖不能算是丹霞地貌,應歸入紅層丘陵山地中,這是劃分丹霞地貌與紅層地貌的界限.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同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中國分布最廣.
到2008年1月31日爲止,中國已發現丹霞地貌790處,分布在26個省區.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以赤色丹霞爲特色,由紅色沙礫陸相沉積岩構成,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在地層、構造、地貌、發育和環境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丹霞地貌區中最爲詳盡和深入.在此設立的「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319平方公里,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爲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之一」.   
中國的丹霞地貌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半溼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福建泰寧、武夷山、連城、永安;甘肅張掖(張掖市臨澤縣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江蘇新沂馬陵山;湖南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北部萬佛山、邵陽新寧縣崀山(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青、壯、晚年期丹霞地貌均有發育);雲南麗江老君山;貴州赤水(約有1300平方千米);江西龍虎山、鷹潭、弋陽、上饒、瑞金、寧都;青海坎布拉;廣東仁化丹霞山、坪石鎮金雞嶺、南雄縣蒼石寨、平遠縣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廣西桂平的白石山、容縣的都嶠山;四川江油的竇圌山、成都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重慶綦江的老瀛山;陝西鳳縣的赤龍山以及河北承德等地,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質地貌.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一般稱爲「紅色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爲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擡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爲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峯、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峯、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   
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爲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峯: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爲單斜峯羣.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爲「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