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現狀和保護措施

題目:

京杭大運河現狀和保護措施
就兩點啊.1.現狀 2.保護措施

解答:

京杭大運河有著輝煌的歷史,爲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但今天,大運河面臨的處境讓人擔憂:自然環境汙染嚴重,文化遺存毀損流失驚人,社會經濟功能銳減等.爲保護京杭大運河,支持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北京科技大學成立了「京杭大運河學生調研團」,赴運河沿岸6個省市、18個城市進行調研,並對社會公衆進行運河知識普及,攜手推進申遺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北京科技大學「京杭大運河」調查報告獲一等獎.本報現刊登調查報告中「運河歷史與文化」部分,以饗讀者.
調研方法
■ 請國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學考古科學技術方面的專家對調研組成員進行培訓.
■ 調研團通過徒步、騎自行車等方式,對運河的水源、水質、水利設施及周邊環境等進行實地考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調研團通過與運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運河的變遷,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調研團主動聯繫運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關機構,組織系列座談會.
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調研團共發放運河知識宣傳資料15700餘份、調查問卷2581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2487份,開展「保護運河,支持申遺」萬人簽名活動,活動輻射人數近百萬.調研團隊還採訪了70餘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並與天津市水利局、漳衛南運河管理局、滄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關部門進行了座談.
京杭大運河開鑿於春秋末期,成形於隋,發展於唐宋,元代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運河體系,經過歷代的修治、改道,最終形成了一條全長1794公里的「黃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作爲古代溝通南北的黃金通道,一直是歷代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命脈,在促進經濟繁榮、融合南北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等各個方面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運河流域廣闊,文化古蹟星羅棋布.
京杭大運河的昔日輝煌何在?現在面貌如何?爲什麼申遺之路如此艱辛?帶著上述問題,北京科技大學京杭大運河學生調研團組建了13支調研小分隊共144人,奔赴京杭大運河沿岸6個省市、18個城市,對大運河進行爲期半年的全面調研,同時沿河發起「保護運河,支持申遺」萬人簽名活動.
京杭大運河南北情況差異大,存在問題各異,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自然環境破壞嚴重
主要表現爲水源減少,水量不足;汙染嚴重,水質較差;水利設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經嚴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由於運河南北河段情況的不同,同樣的設施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運河周圍環境不佳,大運河的管理被分割給沿途的各個省市管理,這給運河的整體保護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環保意識不高,運河整治難度較大.現代運輸業的發展使運河的航運價值大打折扣.
■ 社會經濟功能退化
1. 航運功能發揮不足
京杭大運河曾經擁有發達的航運,是南北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和長三角經濟區的重要水道.即使現在,每年也約有10萬多艘船舶長年在運河上航行,年運輸量3倍於京滬鐵路.但從目前大運河的水位、水利設施等整體情況來看,大運河已不可能全線通航,有近半數的河段已停止航運.大運河全年通航里程僅爲800多公里,季節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2.難於滿足兩岸農業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調查中僅有30.25%的沿岸居民認爲運河水依然可用於燒菜煮飯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潔,大多數居民已經基本沒有使用運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遺產損失驚人
京杭大運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鎮,留下了一處又一處的文物古蹟.
各地居民對運河沿岸文物古蹟及風俗習慣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異,還需加強對運河文化的宣傳教育.
文物古蹟的損毀
在運河沿線,已經公布和註冊了654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109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9座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爲例,36公里的運河沿岸有燃燈舍利塔、石壩碼頭等100多處與運河有關的建築,2000多件可移動文物.另外,運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護規劃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還展開了環境整治、搶救修繕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編制了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杭州市建設了運河博物館等.在江蘇蘇州寒山寺,景點沿河而建,保護工作也很完善,導遊也在遊客遊覽過程中大力宣傳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無疑,在旅遊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呼籲大家保護文化遺產和繼承歷史文化精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有統一、完善、健全的保護措施的基礎之上.
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對運河沿線殘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爲草木掩映的閘壩、堤岸、碑刻等,不僅沒有發掘整理或採取相應保護措施,相反還大興土木製造僞古蹟、兜售假古董,人爲地破壞了運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頭段「正太茶莊」的居民區改建、蘇州西山的建築等,由於得不到有效保護,目前正以每年約爲20%的速度消亡.
民間工藝的流失
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視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創作的工藝美術品,是民間文化的鄉土瑰寶.運河水養育了心靈手巧的運河人,他們創造了一批批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
運河沿岸有農民畫、剪紙、泥玩、布玩、面人、風箏、彩燈、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繡、木版年畫、草編、柳編、刺繡織錦等民間藝術形式.其中江蘇徐州流傳至今的30餘種民間藝術形式保留完好.東昌府區民間工藝作品衆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東昌年畫、梁水葫蘆,聊城(古時爲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
但是民間工藝正日漸消亡.在家家有蘇繡、人人知蘇繡、戶戶懂蘇繡的江蘇百家名鎮——蘇州滸墅關第一鎮,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編工藝,在蘇繡的繁榮發展中卻消亡殆盡.手工業的發展無疑帶來了商業的活躍和城市的興起,但在市場競爭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較爲困難,受到忽視.伴著城市的大規模改造,運河沿岸的歷史文脈也變得漫漶不清.老藝人在老去,技藝後繼無人.保護是在與時間賽跑,搶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間藝術的沒落
大運河吸納融匯了中國南北各地的民俗、飲食服飾、宗教信仰、官民儀禮等,形成了獨特的運河風情和民俗文化.其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市井文化,即人們通過舉辦各種節日活動,期盼香火興旺、風調雨順、萬事如意.如每年春節,龍燈、旱船、高蹺、獅子舞,走街串巷,絡繹不絕,熱鬧非凡.此外,百餘種曲藝也見證了運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爲例,曲藝包括評書、相聲、梅花大鼓、樂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餘種.
然而,隨著運河功能的衰退,運河價值的銳減,由運河哺育的民間藝術也難逃沒落的命運.運河沿岸某些村落處於自然發展狀態,許多地方連基本的娛樂活動場所都沒有.大多數地區,尤其是經濟落後地區,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國民間歌曲集》的運河號子.北部運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們都還會哼唱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運河號子,但由於運河的缺水甚至斷流,已無法在河岸邊聽見船夫們拉船時高唱出的真實的運河號子.這種在漕運中形成的民間藝術,隨著漕運的衰退,如今已漸漸成爲「千古絕唱」.值得欣慰的是,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重視運河號子這種運河文化的傳承,目前通州、揚州地區運河號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進行著.
京杭大運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但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諸多問題,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認爲,除了對大運河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和部分公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相對薄弱等原因外,主要還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運河文化的相關研究工作停留於表面,在文化、歷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第二,當今社會上部分人對財富的認識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對古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致使文化遺產由於缺乏經濟效益而日漸消亡.
■ 保護對策及申遺建議
雖然京杭大運河所面臨的問題較多,但運河沿岸各級政府也正在加大對運河保護和治理的力度,紛紛出台相關保護政策和方案,不斷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著申遺和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大運河受到了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
我們建議建立統一管理協調機制,成立多方參與的京杭大運河保護及申遺工作組.其參與主體應包括文物保護機構,運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對應的基層部門,運河相關工作人員、專家學者等,從而統一管理、協調沿岸各地對大運河的保護、管理、開發及申遺工作.
■ 旅遊資源開發負面效應過多
調查發現,京杭大運河的旅遊資源不僅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在有限的開發中還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旅遊資源開發不足
京杭大運河沿岸既有寺塔廟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蹟,又有戲劇曲藝、燈彩陶塑等民間藝術和民間手工藝,旅遊資源極爲豐富.在調查中有羣衆說:「我們這裡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門檻、清代的窗,內部還有現代化設施.」但是京杭大運河的旅遊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經濟產值低.
(2)不合理開發破壞旅遊資源
沿岸城市在對運河的旅遊開發中缺乏合理的規劃、保護,許多河段的旅遊開發盲目地推陳出新,沒有合理劃分緩衝區和保護區.開發商們爲了建造熱門旅遊景點,大興土木建造運河文化廣場、運河公園等.過量建設樓羣,隨便改造河道,使大運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運河古文化與現代都市氣息沒有合理結合,也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
部分被訪者對運河申遺的了解情況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運河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39.42%;問及京杭大運河有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認爲沒有必要的爲24.24%,有必要的爲42.42%,說不清的爲33.33%.
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爲92.65%,不支持的爲2.21%,說不準的爲5.15%.受訪羣衆了解了保護大運河的重要性後,很大部分的民衆都表示支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徐州到宿遷段:
有將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運河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當然,幾乎所有人都認爲京杭大運河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必要,並且給與支持.
吳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運河現在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有54.93%;問及京杭大運河有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認爲沒有必要的爲1.41%,有必要的爲94.37%,說不清的爲4.23%;支持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爲98.59%,不支持爲1.41%,說不準的爲零.
部分被訪者對運河歷史的了解情況和運河文化的認識
北京到天津段:
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一點不了解的爲12.78 %,有一點了解的爲57.89 %,基本了解的爲25.56%.對當地與運河有關的文物古蹟不知道的爲41.67%,知道一些的爲58.33%.對地方曲藝、舞蹈、戲劇、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傳說、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爲53.85%,知道一些的爲46.15%.
天津到滄州段:
50.2 %的被訪者選擇對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有一點了解」,18.7 %的被訪者選擇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點不了解的各占15.6%.在被訪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說出有關運河的傳說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運河具體的歷史,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門口那條水溝就是京杭大運河.
徐州到宿遷段:
大多數人都對京杭大運河歷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對於和運河有關的文物古蹟,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與瓜州古渡.而對藝術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戲,安徽黃梅戲,越劇,豫劇,花鼓戲.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電(記者 馬海燕)今天下午,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集體採訪中,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透露,中國將採取八大措施保障對大運河的保護與恢復.
這八大措施是:第一,對大運河文化遺產進行全面調查,摸清家底.第二,根據文物普查情況,及時把相關文化遺產公布爲保護單位和歷史村鎮.第三,建立健全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包括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第四,開展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第五,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做好搶救性考古發掘和保護工作.第六,建立健全適應大運河跨地域、跨流域、跨部門的保護管理體制,明確相關的保護責任.第七,深入開展大運河保護的社會宣傳教育.第八,增加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投入.
作爲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運河,大運河流經今天中國行政區劃的六省兩市,貫通了東西方向的五大水系,是中國重要的南北水上通道,同時也是防洪灌溉工程.濟寧以南的段落至今仍在通航,但濟寧以北的段落已經斷流.
據介紹,運河文化遺產的內容,既包括河道、碼頭、船閘、堤壩、橋樑等水工設施,也包括運河沿岸的崖谷、官倉、會館、驛站、廟宇等相關設施,還包括依託運河發展起來的歷史性城鎮、街區、村鎮,同時還包括與大運河相關的非物質遺產.
單霽翔說,中國已經列入「申遺」名單的大運河共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六百五十四處,其中一百零九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座城市被公布爲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